李楠:扶贫路上看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上)
5月下旬,我有幸参加某扶贫工作组,利用2周时间,跨越甘、青、川、藏等4省,检查调研多家基层县级公立医院运转情况(以二甲、二乙为主)。
期间,我一边完成工作任务,一边带着学习的心态,观察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由于时间、样本、能力皆有限,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此文预计分三篇,先谈惊喜,再说期待,最后谈谈自己的思考。
总体而言,此次所到医院,信息化现状和发展水平,超出预期。主要有以下几个好的特点:
所到之处,用于支撑医院主线业务正常运转的信息化要素基本齐全。当然,除了各医院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也与基层医院业务和流程相对简单有关。
在基础架构完善的同时,基层医院信息化应用也不乏亮点。这里我想以“临床路径”为例说明,因为它很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每到一家县级医院,我都会抽时间试用科室的医生工作站,或者观察医生使用,这大概也是一种多年养成的产品习惯吧。
从中发现,临床路径应用效果良好,不仅入径率、变异率等指标不错,而且医务人员对于临床路径的评价总体不错,以积极肯定为主。
这一点出乎我意料。在我印象里,临床路径作为一个“舶来品”,难免会水土不服,部分医生对于临床路径这一概念仍是陌生的,甚至还有不少人对其怀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我的印象笔记中,收藏了一篇2016年末的文章,其中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当时临床路径的尴尬处境:超三成基层医疗机构和村镇医生不了解临床路径。
那为什么在此次扶贫路上,我所看到的绝大部分基层医院,对于临床路径的推广和应用良好?
通过实地了解和思考,有以下两点因素值得借鉴:
一是从定位上来说,基层医疗机构更需要临床路径:
人们形象地将临床路径比作GPS导航系统:导航系统设计的路线能够保证你从起点A到达终点B,当然未必是从A到B的最短距离。临床路径就是对患者从住院到出院所要接受的各项医疗服务作出详尽的安排,目的是让同类病人得到相同的治疗。
从这一点来看,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更适合他们。因为大部分的多发病或者单纯疾病,我们更希望的是在县域内得到解决,县级医院通过临床路径作为引导,对于规范基层医疗机构,指引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实施诊疗行为,应该是更有效的。
二是从落地来看,多方协作让临床路径不再简单粗暴,更贴合基层需求:
临床路径的推广是一门技术活儿:其细化、完善与施行本身就需要临床科室、临床医生的参与,这对管理者与医生的规范化医疗习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但是,现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里,不论是能够制定或细化路径的专家,还是对临床路径足够了解且管理能力足够的管理者,以及规范化习惯更好的医生,都是稀缺资源。
这次出差我遇到的基层医院,在最初推广临床路径的过程中,也面临上述问题,一度让临床路径的推广停滞不前。
后期,随着医共体模式的介入,各地帮扶医疗队等优质资源的加入,形成了多方协作的常态化机制,局面得到了很好的改观。各方共同努力,对临床路径的指导框架进行持续细化和调整,从而制定出更好用的临床路径方案。
所以,别小看“医共体”这块牌子,顶层设计对了,还是挺管用的。
一路走来,最大的感触是,医共体、医联体的推行,让基层医疗机构加快融入了医疗生态链。对于医疗信息化来说,身处在生态之中,也尝到了甜头:
从个人来看,医院能上的信息化项目更多了,自然而然,给信息科工程师练手的机会也多了,在项目实施中,工程师找准了自己的爱好和方向,不仅让个人职业发展线路更为清晰,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日常运维带来的疲惫,对这份工作以及自己的身份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存在感;
从科室建设来看,融入生态也让基层医院信息科告别了“游离于组织之外”的漂泊无定状态,科室更有盼头,更有动力,进取的同时也不再盲目,有了奋斗的方向、参照和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CHIMA在组织2020年全国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安全技能大赛,我一直关注着这项赛事。在参赛名单和晋级名单中,不乏县级医院信息科的身影,便是很好的例证。
以上是出差期间的个人思考,由于时间、样本、能力皆有限,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未完待续
https://djt.chima.org.cn
上一篇: 李楠:扶贫路上看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中)
下一篇: 深入探讨基于FHIR的互联互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