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扶贫路上看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中)
5月下旬,我有幸参加某扶贫工作组,利用2周时间,跨越甘、青、川、藏等4省,检查调研多家基层县级公立医院运转情况(以二甲、二乙为主)。
期间,我一边完成工作任务,一边带着学习的心态,观察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由于时间、样本、能力皆有限,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篇为本系列的第二篇:期待篇。(第一篇为惊喜篇)
此次出差,每到一家医院,工作组都要调取各类医疗指标,从中感知和评估医院运营管理效率等;调数据这件事儿,如果从医院日常运营角度看,是一件平淡无奇的“家务事”;但是,站在工作组人员的视角,在不同的医院,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调取数据,再一比较,就有意思了:在医院A,我们通过该院《病案首页管理系统》内置的统计报表功能,很快就调取了近5年的医院核心指标,系统上手快,好用,指标全面,便于对比分析。
在医院B可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医院没有相应软件,我只能从医院历年统计年鉴中去寻找答案。所谓的年鉴也只是一份Excel表格,其中的数据大都来源于人工统计上报,有些年份的数据甚至缺失、不全,数据质量可想而知。
从人工填报到自动统计,这不仅代表了两种统计方式,更是两种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当我身处三甲医院这个圈子里,每天周围都在在探讨数据应用、数据治理这样高大上的话题时,你很难想象,在一些基层医院,在数据采集和存储环节,依然有很多未完成的工作,存在这样那样的、过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这些问题不解决,后续应用无从谈起。
因此,我认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现阶段还是应该把重心应该放在补短板和兜底上;补短板的方向,不是让大家去提升硬件配置、带宽等纯IT因素,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去弥补医疗的短板,提升自我价值。
在基层医院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基础设施性能过剩”。
一方面,基层医院业务和流程相对简单有关,计算量不大,并发也不多;另一方面,相对于三甲医院而言,基层医院批量采购少,缺乏三甲医院那样的议价权,以及对硬件的定制权。
计算资源的浪费只是问题之一,医院要快速发展,信息化的摊子越来越大,传统架构带来的安全、运维上的压力也越来越高。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前几次发生的医疗卫生领域网络安全事件中,县级医院都是重灾区。
在此次调研路过的医院中,也已经有医院提到,当地卫生健康委在考虑筹建市级的云HIS系统,从顶层设计上来解决问题。
我没见过也没用过云HIS,对于云HIS能否解决基层卫生信息化的问题,也不太好评价。值得肯定的是,市一级卫生健康委对于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态度思路,即:大型三甲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不一定完全适合基层医院,还是要根据基层的特点和难处,设计一套轻量级、高效率的HIS架构。
此次出差所到之处,我发现移动/智慧/互联网医疗在基层医院的落地场景,还是集中在挂号预约等院外环节。在接入方式上,多是通过接入各地卫生健康委的健康**平台,以最简单的方式开通了自己医院在网上的官方平台。
这样做确实省事省力,但随着流量被健康**平台拿走,医院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就缺乏受众和运维的积极性,影响到了后续应用的开发和场景的尝试。
而在三甲医院,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值得思考:基层医院有没有必要搞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难度?压力以及前景?
未完待续
李楠,CHIMA青年委员。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从业至今,历经基层医院信息科、卫生行政机关等岗位,先后从事卫生统计、HIS系统开发和运维等工作,现供职于某公立三甲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
作者其他文章
https://djt.chim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