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警惕互联网医疗的三个“过度”倾向

作者:李楠 发布时间:2021-05-12
浏览次数: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焦雅辉局长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允许办虚拟的互联网医院,一定要以实体的医疗机构为依托,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监管,把互联网医院的医疗服务行为纳入到国家质控体系当中。


对此,我深表赞同。


首先,焦雅辉局长此番表态,并不是危言耸听。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1100家互联网医院,7700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线上服务。三级医院网上预约诊疗率已达50%以上。尤其是经历了新冠疫情的考验,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互联网医院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一直以来,对于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进行监管, 是各行各业、政府主管部门面临的巨大挑战。这种监管一旦滞后于创新,带来的风险有目共睹,最终导致的后果是监管成本的增大。


因此,对于互联网的监管,包容性监管和审慎性监管应当并重,这在和人身安全相关的智能驾驶、医疗健康等领域显得尤为重要,安全隐患带来的代价和成本可以说是无价。


其次,我的赞同也不是马后炮。两年前,我在《对互联网医院的一些看法和思考》一文中便提到类似观点:监管部门和公立医院面对互联网,总体保持克制谨慎的试水心态。因为,人命关天的事,宁可慢一点,也要稳妥。


出于职业和兴趣爱好,我对互联网医疗一直有关注。个人认为,目前的互联网医疗有三个不太好的倾向,值得关注和思考。


01
过度电商化


电商是以流量变现为核心的商业体系,其核心目的在于达成交易。电商的三大要素是“人、货、场”,人是购买者,货是商品和服务,场是交易场景。


明白了电商的逻辑,便不难发现问题和隐患:互联网医疗过度电商化,不仅会弱化传统线下医疗中面诊的重要性,降低专业医务人员对于重点诊疗环节的掌控,还会对患者产生错误的引导和教育。当患者置身于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内容营销中,很容易只顾着“抄近道”、“图省事”和“买买买”,却对捷径背后暗藏的医疗风险视而不见。


最近我就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在微信上向我诉苦,她牙疼好几天了,想去医院又嫌麻烦。当时我正在开会,先简短回复她:该去就去,别耽误了。


会后,我拿起手机,准备仔细了解情况,却看到,她已经通过某平台,自行购买并服用了一款止疼药,还向我截图“炫耀”网上买药多方便。


我很无奈地问她,为什么会想到在线买药?她的回答倒是很干脆:每天通过该平台买菜、买东西、买这买那的,早就习惯了,自然会下意识地想到去买药,一看还真有,就买了。


我接着问她,牙疼的原因有很多,你怎么知道自己要吃这款药?你在线买药时,有医生介入么?再说,剂量怎么掌握?她有点心虚地说:应该没事吧,我上网搜了一下,很多牙疼的人都推荐吃这个药,便在平台上填了个单,写下自己的症状和需要的药物,一会儿就自动审核通过了。


一次本该严谨稳妥的诊疗行为,愣是被我朋友搞成了随意即兴的消费行为。这其中自然有她自身的问题。但是,电商思维主导下的平台营销策略,确实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02
过度娱乐化


过度娱乐化,泛指在电视传播过程中,节目定位、主持人形象以及节目类型等要素的选择,都是围绕受众的感官刺激需求而展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娱乐应该给予人健康的感性愉悦的真实目的。


过度娱乐化不仅在综艺娱乐节目中大肆发展,甚至侵蚀到一些本该严谨的专业领域。


比如,部分基金公司为了迎合受众,不惜让工作人员参与唱歌、演奏、吃播等一些过度娱乐化的直播营销形式,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组甚至对向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发出节目录制邀请,引发了不少投资者的抵制和争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随即表态,各机构不得开展、参与娱乐性质的相关活动,禁止投资宣教娱乐化。


再比如,人民网也曾对部分政务新媒体过度娱乐化,导致内容格调不高,出现庸俗化、低俗化的倾向,提出严肃批评,认为这样有损政务部门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医疗也是如此,医生不应该是穿着白大褂的促销员,医院也不是狂欢蹦迪的地方。过度娱乐化对医疗的负面影响很大。首先,娱乐行为本身带有短期性和夸张性,会影响医疗的专业权威和医生的严肃形象;其次,过度泛娱乐化的内容,可能会影响患者对医疗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使患者对医疗的不确定性产生一种盲目乐观和一厢情愿的认知,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


03
过度空心化


我对空心化的认识来源于两点:


一是金融领域常提的一个词,空壳化。空壳化在金融领域的盛行和乱象,以及给监管方带来的难度,各界有目共睹。比如,今年4月深圳炒房风潮中,通过空壳公司骗取银行中小微信贷后现金购房,成为投机者惯用的伎俩。


二是早些年,一位医疗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在某研讨会上坦言:互联网医疗不能仅仅做“饺子皮”而不做“馅儿”。(来源见参考文献)


时隔多年,“有皮没馅儿”这个提法依然让人印象深刻。医疗的馅儿是什么?是一家拥有专业的工作人员、齐全的科室和全套成熟的管理体系,处于严格监管之下的真正实体“医院”。


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实体医院就是那个庙。庙是什么?是从业者赖以生存的生态,是一种信用背书,更是一道门槛。


为了尽快摆脱“有皮没馅儿”的窘境,互联网医疗的经营者纷纷开始另一个举动:不顾一切抢医生。疯抢大牌专家,招揽年轻医生,靠砸钱吸引医生上线,靠线上医生数量讲故事。


这样做解决不了馅的问题。老资历的医生,深知平台和体制的重要性,不会轻易选择离开,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头衔挂在互联网医疗门户网站上,实现一种“头像”在线上扩大影响力,身心在实体医院搞主业的平衡状态;年轻医生对互联网接受度更高,思想更为活跃,更愿意打造所谓的个人品牌。但是,年轻人自身还需要历练和成长,还没有到独挡一面的程度,你想打造个人品牌,实力允许么?患者买账不?打造个人品牌的过程中,会不会夹带私货?如果人人都着急忙慌的打造线上个人品牌搞副业,谁还有心思在线下好好看病?患者权益如何保障?


04
总结思考


我平时喜欢琢磨产品。个人认为,很多产品做不好,不是能力和技术问题,而是私心太重。有些互联网医疗公司喜欢去医院调研,自认为只要多深入一线场景,就一定能做好产品。


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脑子里装着互联网思维,站在医院里,看谁都像流量,看哪儿都像入口,用这种思维定势去做互联网医疗,一定会跑偏。


意识形态领域常说一句话,不能“扛着红旗反红旗”。同理,互联网医疗是技术对于传统医疗的补充和完善。互联网医疗不能源自医疗而反医疗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和底线。


一年一度的兰州马拉松即将于下月开赛。为了迎接赛事,最近,兰州的很多道路都开始修缮养护。养护期间,有些重新铺设的路段,暂时没有道路引导线。


没了引导线,就没了规矩。遇到上下班高峰期,原本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一下乱成了一锅粥。各种加塞、变道满天飞,交警忙得焦头烂额,司机堵得怨声载道。直到重新画好了引导线,交通秩序才能恢复正常。


而我,因为上下班通勤路线与兰马赛道高度重合,最近正在经历这种痛苦煎熬。


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经历过缺少引导线的道路乱象,再回到引导线清晰的正常路段,才知道规矩的重要性。回过头来再看焦雅辉局长在发布会上的表态,一下就明白了监管者“先立规矩再发展”的良苦用心和责任担当。


医学的专业和复杂性,生命的唯一性,与互联网经济追求的规模效应是天然冲突的。所以,互联网医疗不能无节制提速,必须要像“高速公路”一样,标识清晰,严格限速,全程监管。


希望互联网医疗企业能认真消化理解卫生健康委此番表态背后的政治站位和监管逻辑,找准企业发展、患者利益和监管要求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共同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稳妥发展。


最后,以上皆为个人观点,与供职单位无关。本文也不是全盘否定互联网医疗,凡事皆有度,请正确理解“过度”二字想要表达的目的。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多多包涵。


参考文献:


1.HIT专家网:有“皮”更要有“馅”:移动医疗从院中延伸至院后

2.财新:特斯拉向车主开放数据意味着什么?

3.陈静,《我国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透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2期。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现从事医院管理和信息化工作。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纯属技术交流,与供职单位无关。公众号:Lefty17。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