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学平台化促进医院功能延伸——“远程-临床”合作模式浅析

发布时间:2021-03-24
浏览次数:

结合相关文献信息,目前远程医学与临床的结合点仅限于远程会诊、培训以及数据共享等业务。作为一个横跨医院管理与平台科室双功能的部门,远程医学如何支撑学科发展,促进临床功能的延伸,建立一系列明确的合作模式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北京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远程医学中心的工作基础,与临床结合经验,探讨有效、灵活的平台建设理念与开放合作模式。


1 远程医学发展现状——新特性与新问题


1.1 更低的实现成本


远程医学原本就具备了显著的成本效益,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普及,远程医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随着视频会议软、硬件成本的降低与普及,远程医学最主要的两项成本极度减缩,各级医院不再需要大额投入即可启动远程会诊工作。以我院为例,2018-2019年,与我院开展远程会诊的124家医疗机构中,具备远程会诊硬件设备并成功连接的医院有118家,普及率达95.16%,其余的医院均使用我院提供的“无门槛”软件终端,借助带摄像头和麦克的电脑即可实现远程会诊。


1.2 更高的运行效率


传统远程医疗尽管能够跨地域开展,但仍需专家亲自到具有远程会诊硬件设备的固定场所开展会诊。而今,高清传输与高速网络的广泛应用,硬件设备不再是远程医学的瓶颈,医生可直接通过手机、电脑等个人终端完成会诊工作,足不出户就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入工作状态。部分医疗机构甚至实现了实体诊疗与远程会诊在特需门诊排班上的结合。此外,临床影像、检查检验报告、病历、床旁监测参数等核心医疗数据的云化,连接了各类信息孤岛,临床数据、业务流程记录、溯源资料均由以往的各自记录与传递,汇聚为集中记录、管理,直至完成考核。数据间的关联也为临床管理与科研提供了更多思路和素材。


1.3 更广泛的运行方向


根据远程医学的特点,可以通过各种角度与临床形成深入合作。医疗、教学、培训、科研、管理乃至党建工作,均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实现。虽然目前因为硬件、网络的不对等,难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但视觉的“零距离”感,仍然能充分满足临床的需求。


1.4 更有效的质量控制


相比线下诊疗业务,远程医学流程的集中管理可实现诊疗环节的全流程监控及功能遥控,通过引入会议预约服务,即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质控。通过远程医学与线下工作的结合,实现“线上会诊-线下转诊”“线下会议-线上流程追踪”“临床管理-科研产出”的贯通。


1.5 更专业的平台化属性


基础远程医学的普遍化促生了专科对远程医学的更高需求,由于各科室学科、亚专业的业务流程差异,远程医学平台通用的功能无法满足科室个性化的需求,如放射科、病理科、超声科等影像学科远程会诊希望实现云端阅片与远程会诊,眼科希望实现眼底图像一键拍照与上传,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出具初步诊断,重症医学科希望实现远程患者监控,并建立虚拟监护管理平台等。部分科室希望针对不同流程建立个性化数据库,衍生管理工具;建立学科联盟,实现专业性更强、沟通更为紧密的远程合作方式。


2 我院远程医学专科合作模式与实践


以极力解决临床刚需为原则,远程医学中心推动了平台化发展模式,对各项功能实行模块化管理,针对不同科室的需求,搭建个性化模块,创新性地建立了“自由定制的平台模式”。为整体统筹信息系统,避免信息孤岛,建立了统一的用户关系库,使用者只需在首页登录一次,即可授权开展多项业务,业务数据实时汇入数据库,实现多模块统一的闭环管理。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了“开放-集中”相结合的平台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2.1 模式一:基础远程会诊平台


申请远程会诊的医院通过平台提出会诊申请,受邀医院审核信息后,通过音视频等远程设备实现院际对接,结合患者病历资料向邀请方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


2.2 模式二:专科远程会诊平台


基础的远程会诊诊断支持工具(如影像、图片、文字查看)难以支持精细的专科诊断。一些特殊检查工具,如电子眼底影像、电子病理切片、数字化心电、手术规划软件、放疗计划等,均需要专业的软硬件设备支持。我院远程医学中心为专业技术成熟的科室建立专科远程会诊平台。


2.3 模式三:人工智能支持工具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影像学为基础的专科专注于开发AI技术辅助诊断和治疗的工具。这类工具可对器官组织进行分割、重建、测量,指导手术、放疗等治疗方案的确定,预测治疗效果,为医生提供直接的诊治协助,提高效率。


2.4 模式四:5G网络的临床应用


随着国内各运营商5G网络的商用,可轻松实现10毫秒以内的低时延数据传输,使远程遥控操作逐步成为现实。利用5G技术,我院远程医学中心与眼科在2019年7月首次完成了5G网络环境下的眼底激光手术的远程实时指导,眼科专家在医院实时查看患者的眼底图像,根据影像数据制定治疗计划,完成远端的术前定位与步进式治疗,术中实时查看激光治疗进度与治疗效果。


2.5 模式五:临床质控数据汇总统计平台


除了承担常规临床业务工作外,我院9个科室承担7个国家级、5个北京市级质控中心工作。远程医学中心集中建立了临床数据汇总、数据统计分析与展示中心,院内外相关专家经授权后均可登录平台查看与获取相关数据,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为质控中心管理提供直观的资料展示。


2.6 模式六:医学科普咨询平台


作为全国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疗机构,医学科普更能够体现社会价值。随着公众医学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身的健康管理,临床医生也越来越多地开始担任学科代言人,向全社会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为充分发挥我院各学科优势,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我院远程医学中心建立统一的医学科普咨询平台,统一入口与工作量统计,结合各类流媒体、视频会议工具,实现了医学科普直播、课程点播、互动培训等模式的结合。


3 国际借鉴:从临床出发的远程协作机制


远程医学概念自1974年首次提出,历经40余年的发展。在美国,远程医学已逐渐由单纯的视频咨询向临床应用、急性病诊治与家庭医疗发展。近年来,国外的文献更多趋向于研究远程医学对临床治疗与患者大健康提供的帮助。远程手机APP的多个学科应用、多学科参与的远程会诊,以及ICU、产科等专科患者管理对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再住院率、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有显著意义。


4 讨论


远程医学处于互联网诊疗与线下实体诊疗的中间地带,是建立云上医院的桥头堡。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8年正式出台管理办法,规范了远程医学行为与管理标准,但医院还需要提前预判医疗安全风险,建立具有敏感性、有效性和规范性的风险防控体系。要建立合理的收入与分配机制,鼓励临床医师积极参与远程工作。随着向临床流程内深入,参考电商B2C、网约C2C模式,为线上、线下医疗流程的结合提供发展动力。


“互联网+医疗健康”经过5年的发展,轮廓逐渐清晰,在移动医疗、区域卫生平台、远程医学、物联网以及大数据5个范畴中,远程医学的角色正在逐步转变。未来,互联网+医疗将成为患者解决常见病、慢性病的主要途径,远程医学则趋向于解决“多学科、疑难、危重、应急”病症。如何形成远程医学的学科属性,展现专业性、学术性的平台特征,将是远程医学的重要发展与研究方向。


来源:《中国医院》杂志2021年3月刊

作者:范靖、林洪义、周炯、柳昭羽、田梦媛、秦明伟

单位:北京协和医院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