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互联网医院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引子
2015年左右,第一波互联网医院浪潮兴起。当时,除了业界的喧哗,一句来自会议上的对话也让人印象深刻。
一位医院院长对某从事移动医疗的创业公司CEO说:你们现在做的这些,我们也能做;但我们会做的,你们不一定会。
这句话多少带点火药味,也反映了当时双方截然不同的心态:墙外的创业者急于挺进医院,而墙里的医院管理者,则一副稳坐钓鱼台的观望姿态,言语中多少流露出一点不屑。
质疑声不仅来自医院管理者,临床一线的医生也表达了对于互联网医院的淡漠。毕竟,医疗讲究实证主义,不会轻易为PPT上的概念买单。
我在医院工作。耳濡目染之下,我对新技术、新概念的态度也悄然发生改变:从狂热到冷静,从积极到谨慎,甚至克制。
一句话,人命关天的事,宁可慢一点,也要稳妥。
2019年初,随着国家政策趋于明朗,互联网医院再次成为热点。与几年前相比,大家的心态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想通了:之前持观望态度的公立医院,开始主动拥抱互联网医院;
想开了:之前放言要“颠覆医疗”的创业者和公司,重新明确了自身定位,从“颠覆者”到“连接器”、“发电器”,以技术支持方的身份曲线进场。
一夜之间,曾经针锋相对的双方,变成了亲密无间的战友,也应了那句话:小孩子的世界才分对错,成年人的社会只有利益。
谷雨时节,看到一则新闻:广东省首批22家互联网医院正式取得牌照,开始上线服务。在这份名单中,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南方医院。
母校的附属医院首批入围,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我高兴不已。高兴之余,好奇心也随之而来:互联网医院和微信公众号、官方APP有什么区别?这一次,是概念、噱头还是重新定义?未来怎么看?
带着这些疑问,我试用了南方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等几家医院的互联网医院,不做评测,不分优劣,只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看点
1.诚意满满
诚意首先体现在医院优质资源的开放程度上:是否愿意向患者开放足量的、以高资历医生和专家为核心的优质号源,是衡量互联网医院办院诚意的重要标准。就像家里来了客人,是否愿意拿出上好的茶叶和陈年老酒待客,足以体现主人的重视和诚意。
随手点开南方医院互联网医院的科室号源,一眼看到几个熟悉的专家教授。当年我在学校读书时,这些人的名字便已是如雷贯耳,一号难求。
在这方面,福建省立医院互联网医院做的也很不错,该院的网上号源涵盖了全院主要学科的中高级职称医生,还向公众开放了多学科联合门诊。
图1 福建省立医院互联网医院内分泌科出诊医生列表
诚意还体现在细节设计上:互联网医院不仅将散落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官方手机应用里的功能点都整合起来,还围绕就诊流程进行了重新排布和设计,确保每个功能都出现在最及时、最合理的位置。在使用时,颇有一种电影中“一镜到底”的酣畅淋漓。
比如在福建省立医院的挂号预约界面,蓝色的智能导诊按钮出现在顶部显要位置,点击进入智能导诊界面,交互方式灵活,结构化的询问方式简单好用。在导诊结束后,系统给出推荐科室,并引导用户前往挂号医生列表(关于智能导诊的内涵和准确性,后面会分析到。)
图2 福建省立医院互联网医院智能导诊界面设计
诚意更体现在理念的主动更新上:下面这张图,是我在广州妇儿中心互联网医院看到的。这种营销方式以往常见于电商、微博等,据说营销效果不错。
这种接地气的营销方式能被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拿来借鉴,也从侧面说明,互联网医院的经营者开始放下身段,学习其他线上行业的思维理念,尝试摸索商业模式和生态建设,以抵消线下的政策和趋势带来的影响。
相信这一次,互联网医院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更不是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转型。
图3 广州妇儿中心互联网医院注册用户抽奖活动
2.谨小慎微
充满诚意的同时,互联网医院也不约而同的体现了“谨小慎微”的待客之道:我试用的几家互联网医院,只有在本院有过就诊经历的患者,才能使用挂号预约、在线问诊等核心医疗服务。南方医院互联网医院,更是启用了人脸识别,对患者身份进行核查确认。
这泾渭分明的门槛,让我无法试用互联网医院的核心功能。尽管如此,我还是非常赞同这种做法。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普通感冒和爆发性心肌炎,初始症状很可能是相似的,前者吃点药,休息几天就痊愈了,后者病情进展极其迅速,死亡风险极高。
因此,无论外界给予怎样的期待和评价,以实体医院起家的互联网医院经营者和医务人员,脑子里紧绷的一根弦,一定是诊疗中的患者安全,而不是互联网思维中老生常谈的流量等时髦词汇。
现阶段,患者在实体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某种或某几种常见病、慢性病的前提下,医师在掌握患者病历资料的基础之上,双方通过互联网医院这个平台,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和便民服务,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3.瑕不掩瑜
文章开头提过,很多公司作为技术合作方,参与了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此次试用中,部分由公司承建的产品功能,在逻辑和体验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例如:图1的AI导诊功能由腾讯觅影开发,按照底部对话框的功能提示,这款产品除了问诊,还可以查询疾病、药品等资料,兼顾了宣教。
刚好有朋友咨询我一种靶向药,我便借助这个功能进行了查询。输入这款药的常用名“阿帕替尼”后,系统并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在换成这款药的商品名“艾坦”后,却查到了相关信息。
图4 腾讯觅影AI导诊功能中关于“同药不同名”的查询结果
期待后台语料库的继续更新和完善,尽量将患者熟知的、常见的名称也纳入后台数据。
与此同时,我在医学科普小程序“腾讯医典”中,也进行了同样查询,无论“阿帕替尼”还是“艾坦”,都能查到结果,并标注了另一个名字。
来自同一家公司的两款医学应用,功能相近,结果却不尽相同。我不太明白背后的产品逻辑,期待专业人士解惑。
图5 医学科普应用腾讯医典中关于阿帕替尼的查询结果
再比如,既然称之为AI导诊,在预问诊模型的设计上,就应该尽可能模拟医生真实问诊思路进行智能追问,有效收集更多病症信息,提高线上问诊效率。在这方面,我试用的腾讯觅影AI导诊还有待提高。
下图是我外出参观时,看到的比较好的预问诊问诊模型,供大家参考。图片右侧关于预问诊模型的示例,值得学习借鉴。
图6 预问诊模型和示例幻灯
思考
说了这么多互联网医院的事,我想换个角度聊聊患者。就医是医患双方配合的过程,互联网医院建得再好,患者素质跟不上也不行。
我在医院工作,几乎每天都能从各个渠道接到亲朋好友关于医疗方面的咨询和求助。这其中,很多患者准备很仓促、提问回答又很随意,让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医疗资源付之东流。
鉴于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我想,以自愿收听(收看)为主的“守株待兔”式的宣教,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互联网医院向公众开放了很多优质资源,那不如借此机会,在线上就诊流程中,设计一些善意的、合理的门槛,让宣教“强制化”。
这不是我的脑洞大开,而是来自对于视频网站哔哩哔哩的借鉴。
互联网上有一个视频网站叫哔哩哔哩,简称B站。不同于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以版权和大片为主的视频网站,B站以原创视频为主,内容五花八门,我在B站不仅看过游戏视频,还跟着教学视频学过吉他、Python爬虫等等,无论是视频质量还是弹幕文化,体验都非常棒。
与此同时,B站的注册门槛非常高,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100道题,并且分数达到60分才能成功注册。这100道题,不仅包括了网络社交礼仪等送分题,还包括一些专业领域题目。例如,如果用户在答题之前,选择了自己的兴趣为数码游戏,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以下哪个是微软的产品?(A: Xbox 360 B: PS4 C:Switch)
这套注册前的答题环节,既是用户门槛,也是网站自身的护城河。
前不久,流量明星蔡徐坤和B站发生纠纷,大量蔡徐坤的粉丝前往B站,试图用弹幕攻击等方式为爱豆讨个说法。结果,绝大多数都因为过不了注册环节的答题关,无功而返,沦为笑柄。
回到互联网医院,考虑到医疗的公益性,答题的门槛当然不能设的跟B站一样高,但这种方式我认为可以适当借鉴,甚至很有必要。
例如,在患者使用互联网医院的注册、问诊等核心业务时,能否先回答几个就医礼仪和准备方面的送分选择题,如果到了专科诊疗环节,能否再加上几道专科方面的基础科普题。这些题目和选项,绝大多数人动动脑子都能选对选项,但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绕不开的步骤和下意识的选择,刻意去强化和提升患者的就医素质。
以上为个人参观学习互联网医院后的想法,定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李楠,男,33岁。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从业至今,历经基层医院信息科、卫生行政机关等岗位,先后从事卫生统计、HIS系统开发和运维等工作,现就职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卫勤部,从事信息化和医疗管理工作。
【CHIMA 2019】关于召开“2019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网络大会暨中外医疗信息网络技术和产品展览会”(CHIMA 2019)的通知
【CHIMA 2019】读书、知识、创新——CHIMA 2019书展启动
上一篇: 我来自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