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钹:建立人机可信医疗系统,推动AI改变医学形态

作者:CHIMA 发布时间:2019-07-26
浏览次数:

医疗行业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企业最为关注的蓝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政策、技术、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也面临行业独具特点的挑战。在CHIMA 2019大会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院士,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行业应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详细解读,学术报告逻辑严谨、寓意深刻,获得3000多在场听众的关注和深思。



以下内容根据张钹院士演讲整理。


尊敬的刘会长,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和来宾,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来谈谈:医疗健康智能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我要谈一下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医疗行业?我们先看一下传统医疗系统,医疗工作人员利用科学技术去给病人治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无论是医疗设备,还是医疗技术都有很大变化。尽管技术发生了各种变化,但是医务工作人员与科技,以及跟病人的关系始终没有变,也就是医务人员利用科学技术给病人看病。这一套医疗服务系统,是建立在病人跟医务人员建立了互信的关系基础之上的,病人去医院看病,对医生有着充分的信任。


如果智能化,意味着什么?智能化意味着科学技术或者是设备、机器也参与了医疗决策和诊疗的过程。要注意,智能化的目的是使设备、机器参与医疗决策和诊疗过程中。


这里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是简单的医务人员使用的科技和设备,而是机器参与其中。一旦发生了这种变化,整个医疗关系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最直接的是病人跟机器建立了关系。因为机器参与了医疗决策过程,所以机器也变成为行为主体。现在的问题是,这样一个关系,还能建立起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病人对机器的信任吗?


首先必须解决医务人员对机器的信任问题。因为只有医务人员信任了这个机器,才可以达到病人信任这个机器的目标。在医疗智能化的条件下,必须去重新建立一套互信可靠、高质量和高效的人机协同医疗体系。如果能建立这个系统,医疗整个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质的变化。我今天的报告,主要是集中在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有没有可能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如何去建立这种体系?建立这种体系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先介绍一下人工智能这么多年在医疗智能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其实,人工智能很简单,就是研究设计智能体。所谓的智能体应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感知,视觉、听觉、触觉等,我们要用机器来实现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第二个功能是理性思考,理性行为,也就是决策、判断;第三个功能是动作,是手和脚的动作。这三个功能,都跟医疗密切关系。第一,医生看病,尤其是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就是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去感知病人的状况;第二,医生所有的医疗过程,都是理性思考、理性行为;第三,包括手术在内的医疗动作输出。这三个方面,都是属于人工智能要研究的范围。因此,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


如果智能化意味着什么?


先来看一下推理、决策、诊断、规划、创作、学习等理性行为,这些行为在医生医疗诊断过程中都要用到。人工智能怎么实现它们?非常简单,就是建立一个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推理系统。对医疗诊断来讲,这是很简单的,就是把医生和医务人员的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放在计算机里。医生看病的过程,把它变成了推理过程放在计算机里面,计算机就能够做同样的事情。


正因为此,人工智能一开始就把医疗诊断专家系统作为它的研究目标。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就做了很多跟医疗系统、辅助医疗系统有关的工作。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做了很多相关工作,比如北京西苑有一个关幼波肝炎诊断系统等。


在1970初的时候,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医学院合作研发了MYCIN专家系统,用于诊断血液传染病。因为当时内科医生并不是传染病专家,所以对于传染病如何用抗菌素,并不是非常在行。在这种情况下,把传染病专家的知识,放在计算机内。内科医生通过咨询这个系统,能够开出更好的抗生素药。因为当时认为,内科医生开抗生素药有一些滥用。这个系统经过三年半的努力做出来了。


当时大多数医疗诊断系统也是这么做的,把知识全储存在计算机内,把推理过程作为计算过程。但是很遗憾,当时国内外做的这一类系统都没有得到推广应用。其实这个系统本身很好,是一个非常可理解、可解释的系统。比如说MYCIN系统,专门有一个解释功能,解释它怎样做出这个诊断,为什么做出这个诊断,帮助医生理解整个诊断过程,这一点做得比较好。为什么做得这么好的系统还不能被用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医生有很多知识和临床经验非常难以表达和描述。比如西苑的关幼波肝炎诊断系统,很难把脉象自动化,当病人就诊时,请年轻医生为他们号脉,然后将诊断结果输入到系统内,由系统做诊断,这样病人就会质疑年轻医生的水平。因此人和机器很难建立信任,系统也很难推广利用。这是当时系统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有了大数据以后,这个问题获得很大改善。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弥补原来工作中的不足,光靠医生的知识和经验来建造系统,这个很难做到。所以从本世纪开始,大量医疗人工智能的工作开始复苏。


比如IBM的沃森医疗保健系统,它主要是做癌症的免疫治疗,是从100万本医学杂志上抽取的2500万个摘要,有400万病人的数据,以及1861年以来的药物专利。所以它既可以做癌症免疫治疗,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辅助治疗,比如针对糖尿病的管理。这里所有的数据是质量比较高的数据。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是知识。比如从医学杂志中间抽取摘要应该说是一个医学知识。


第二,从本世纪开始,我们进入深度学习时代。深度学习解决人类的感知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如何从数据中间去感知它的内容。比如我们如何从数据中间去认识这个动物,这就是图像识别。我们如何从数据中间去认识声音?这叫语音识别。这些工作,我们在本世纪初有一个重大突破,表现在我们只要把原始的数据输入进去,经过计算机处理以后就能够达到识别的目的。这和以前不一样,这就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把神经网络的层次增加了以后,起了一个根本性变化。也就是我们输入没有加工的数据,比如输入图像点阵或语音输入波形,这让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门槛降低了。在做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时,不需要对人脸和语音有很深入的了解,只要利用原始声音数据、图像数据,就可以做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的工作。


正因为此,给医学大量应用人工智能带来了机会。其中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医学图像识别。比如尘肺病筛选、眼底彩照疾病诊断等。


第三个是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手术机器人。比如众所周知的达芬奇机器人,包括术前规划、术中操作和术后管理等。清华大学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下面我要重点说一下,如何去建立一个新的互信、可靠、高质量与高效的人机协同医疗体系,特别是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风险?


这个工作分成两个部分:个部分叫非核心部分应用,主要是指后勤、管理。它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大家在预约、挂号、缴费、导诊、初诊、自我诊断和医学知识咨询等提供网络服务。这方面在国外也做了很多,叫聊天机器人。中国也做了很多,比如各种各样的医疗服务网站等。其实,这类网站目前只能解决非核心部分,即帮助患者挂号、预约、介绍医生、介绍医院、导诊,进行初诊和自我诊断等,不能真正进行医疗诊断,而且所提供的医学咨询也不见得是准确、可靠的。换句话说,特别是目前国内的医疗服务类网站,无法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咨询服务。因此这些医疗服务网络企业下一步怎么办?如何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它们要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信息,才能存在。如果只是在宣传现在点击量达到多少,一旦开始提供收费服务,用户可能就走了。为什么?因为它们不能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另外如果用户付费,它们的责任就来了,因为一旦向用户提供了错误的咨询,人家就可以起诉它们。所以目前医疗服务网络企业已经遇到了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如果不提高质量,那么它们是不可能永远生存下去的。如果它们做广告,必然会受到广告商的影响,所以广告这条道路也走不通,必须走高质量地提供医疗服务的道路。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虚拟护理、老年保健等非核心的问题。


第二个是核心部分的应用,即智慧诊疗。我认为这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只有当机器真正进入了医疗决策和诊疗,才能体现人工智能的价值。目前我们做这个事情有一定局限性。因为要实现医疗诊断,必须有大量的知识和数据,这是目前人工智能所要求的。相关信息必须是确定、完整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间是可预测的。现在看一下医疗的场景,很多并不符合这个要求。特别是其中所要求的完整、确定的信息。为什么我们需要优秀的医生?因为医疗需要在信息不是很完整和不确定的情况下,由优秀的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真正的智慧医疗还要做很多方面的努力。用大数据做出来的医疗诊断结果,有很多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会放大错误、关系很差、非常脆弱,而且需要大量的学习样本等。


一个非常优秀的交通信号指挥系统,只要在信号上加了一点干扰,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信号。医疗图像识别系统也是一样,只要医疗图片上有一点污染,就使得它发生质的变化,在判断上发生很大的错误。声音也是如此,明明说的是这句话,加了一点干扰,机器听起来就变成了另外一句话。这就是大数据深度学习必然导致的结果,会引起很大的问题。目前已存在的很多医疗图像诊断系统,从指标上来看,可以说已经达到甚至是超过专家的水平。但是医生不敢用,因为它不可解释。比如说把一个图片给机器,它诊断出来是癌症,但是说不出为何诊断它是癌症,因此医生根本不敢签字。这就涉及到机器看病,它是什么责任,它能否负的起这责任。也就是最终还必须由医生签字,不能完全用机器来做判断。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医生凭什么相信机器的诊断是对的。


这里面的关键是如何让人工智能做可解释的诊断。我们必须要设法努力去建立一套互信、安全的人机协同医疗健康系统,其中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安全性和标准、伦理与法律、体制机制和科技层面,必须从这些层面提供安全、可信、可靠与高效的人工智能技术。


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始建立“可解释”的医疗诊断系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现在的深度学习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不可解释的。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中有很多的应用,前景很好,但是我们必须要解决互信的问题,让医生信任这个系统。


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和长庚医院在做的,建立一个可信的、基于呼吸音的医疗辅助分析系统为例,目前西医里的血液、血压、温度都自动化了,唯一的声音、呼吸没有实现自动化。我们希望通过管理部门、医院、医生和技术人员四结合的模式,共同来做这件事情。


在做这个分析系统时,必须把声音听诊的问题准确可靠的解决掉,实现对呼吸音的测量。先把声音转化成图像,因为声音里头有很多很多的噪声。周围人说话,或者是听诊器和衣服摩擦都会有很多噪声,会妨碍医生判断。我们就用滤波的方式把它滤掉,这个数据的质量不是很高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充分借助医生的智慧解决数据质量的问题,即把滤波滤掉以后,再让医生来听,看看原来的声音是否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保证提高声音的质量。接下来,根据需求分析,应用到很多地方,比如重症监护,可以用这个帮助医生诊疗胸心疾病等。我们设立的目标,包括破解呼吸音的密码等。


2015年MIT研究人员统计,过去10年间机器人手术导致140多人死亡,近1400人受伤。如何面对这个事实?也就是说,当我们做智慧医疗的时候,会遇到极大的风险和挑战。如何面对这个风险和挑战?必须衡量AI技术带来的利益与风险,最终是人类来决定何处使用AI,哪些还需保留旧的模式。


AI技术将改变医学的整个形态。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医务人员的参与和重视,而且是全过程的,包括从研究、开发到应用。因为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本意不是想代替医务人员,而是要发挥医务人员的聪明才智。人工智能最高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因此医务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觉得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数据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是医生的智慧、所具备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医疗数据有两种:一种我们可以直接使用的高质量数据;另外一种是大量的是低质量数据。低质量数据怎么用?这是目前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要想挖掘低质量数据的价值,关键在于让医务人员发挥作用,只有借助于医务人员的智慧和经验,才能有效利用数据,特别是低质量的大数据。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最主要的目的。


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速记摘编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CHIMA 2019资料下载:


1.【CHIMA 2019资料下载】拓导课一:深入探讨医院信息中心管理与实践

2.【CHIMA 2019资料下载】拓导课二: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需打好标准化基石

3.【CHIMA 2019资料下载】拓导课三:把脉医疗行业云计算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4.【CHIMA 2019资料下载】拓导课四:筑牢医院网络安全防护屏障

5.【CHIMA 2019资料下载】拓导课五:聚焦医院大数据处理与分析

6.【CHIMA 2019资料下载】拓导课六:探讨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深入应用

7.【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一:医疗信息便民惠民新举措,惠及百姓就医

8.【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二:推动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 提升医疗数据利用率

9.【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三:HIS创新与发展

10.【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四:电子病历建设与应用

11.【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五:聚焦集成平台与标准符合性测试

12.【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六:关注医务人员眼中的信息化建设

13.【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七:探讨DRGs与绩效评价

14.【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八: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模式

15.【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九:践行精细化管理

16.【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十:分级诊疗与医联体建设实践分享

17.【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十一:打造医技与专科信息化

18.【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十二:加强医院信息化领导力

19.【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十三:把脉中医信息化发展

20.【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十四:探讨护理信息化建设

21.【CHIMA 2019资料下载】分论坛十五:展示青年工程师风采

22.【CHIMA 2019资料下载】特邀福建专场:分享福建健康医疗信息化建设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