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疫情当前,我对互联网医疗的一点思考(二)

作者:李楠 发布时间:2020-02-28
浏览次数:

距离上一篇《发热门诊IT运维思考-来自疫情一线的报道》已经过去近一个月。期间,全民抗疫,众志成城,算是初步扭转了局势。


作为一名医院信息化工作者和互联网医疗的冷静支持者,我一边完成本职工作,一边默默观察互联网医疗行业,看它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压力测试”中交出怎样的答卷。


在此次疫情中,昔日不温不火的互联网医疗突然被推向了前台,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与之有关的媒体报道也多了起来:有人认为,互联网医疗的拐点已到。也有人认为,眼前的火爆只是疫情期间的“特情”,疫情结束之后,互联网医疗会和口罩一样,被大家遗忘和冷落。


最初,我觉得双方说的都有点儿道理。但是,在无意中看到一篇来自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的文章《重度抑郁症患者断药后》之后,我觉得自己更偏向于第一个观点:此次疫情会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局部突破点。












疫情故事里的互联网医疗

《重度抑郁症患者断药后》这篇文章很长,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文中吸引我的是这样一段故事:2019年底,19岁的王女士(名字是我改的,原文名字太拗口)经精神科复诊,确诊为重症抑郁,必须要靠严格的服药来稳定病情。


春节前夕,她带了近一个月的药物回老家过年,接下来发生的事你们可能已经想到了,没错,因为疫情的原因,她被困在了老家。


众所周知,精神科药物有其特殊性,随意中断后果很严重。从某种意义来说,药不能停,药就是命。


在绝望之中,王女士想尽办法积极自救。在接二连三的碰壁之后,她从随身携带的病历和处方单中发现了复诊医师的名片,扫描名片上的二维码之后,进入了一家网上诊室的公众号,终于和她的复诊医生取得了联系。


按照文中描述:从医生线上复诊到审核处方单,王女士等了4个小时,随后又等了 5天快递,直到家里只剩下一片药时,她终于收到了送药的快递。


拿到药之后的王女士,终于松了一口气。与此同时,她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病友:于是,她把自己网上购药的成功经历整理成文,不厌其烦地为病友们讲解网上购药的途径和平台操作方法。

个人思考

这个故事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最初,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理由如下:


一、这个真实的故事来源于一个与互联网医疗毫不相干的自媒体,写作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鼓吹和宣传互联网医疗。也就是说,我第一次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了互联网医疗承担起了救命的关键角色。


二、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医疗模型(尽管其中还有很多未知的细节和推敲),它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不拖泥带水、直奔主题和刚需,解决了从连接医患到在线问诊、线上处方、配送等一连串棘手的问题;一个靠谱的人值得深交,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医疗模型值得深入研究。


三、故事中的王女士之所以有一个好的结局,除了互联网医疗及时出手相助,还有患者自身的素养保底。若不是她养成外出随身带着病历和处方单等好习惯,故事的走向可能就不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情况了。


如果说这个故事还有什么遗憾的话,我想说几点:


一是付费问题。在这个故事里,患者王女士自费完成了线上购药。对于价格敏感的患者来说,如果有线下医保结算的途径,他/她会不会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舍近求远呢?人性这东西很难说。


在我写作的同时,山东、武汉等省份已先后开始试点医保线上结算业务,算是补上了互联网医疗最为人诟病的短板,未来可期。


二是幸存者因素。上文提过,最初我非常“喜欢”王女士的这个故事,从中看到很多积极因素。


但是,在看过更多类似的故事之后,我开始自省:


首先,王女士的买药故事里有很多巧合因素。她确实是走到哪儿都带着病历和处方单,但也是在无意中发现了医生的名片,进而通过扫码才开始了网上购药,再加上快递给力,这才有惊无险地在药即将用尽时获救。


其次,不是每个人都像王女士这样幸运: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中另一篇文章,标题是《给妻子买药的路上,被拦下24次》。光看这个题目,你就能想象疫情期间一位普通人的买药之路有多么艰辛。


还好,这位被拦下24次的买药人,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替妻子买到了能维持15天的救命药。


而在另一个公众号“八点健闻Plus”的文章中,我很遗憾的看到,一位患者好不容易找到了网上买药的途径,却因为平台没有发货,迟迟无法拿到急需的药物(如下图)。


还有,在上面几篇文章的评论里,能看到很多同病相怜的患者,都提到了自己正处于断药状态,字里行间透露着焦虑甚至绝望。



总结

我想,我们既要看到水面上的幸存者王女士,也要想到在水面下挣扎的求助者。他们和新冠肺炎的患者一样,都在因为疫情的传播而受苦受难。


疫情期间,广大医务人员逆行而上,挽救了无数患者,甚至于付出生命。既然医疗是主语,互联网是定语,那我认为,对于互联网医疗来说,无论取得任何成就,都不如救人一命来的实在。


一个普通人的记忆能维持多久,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上文中的王女士,大概率会永远记得,她在只剩下一颗药的绝望中收到药物包裹时的心情,也会记得是“互联网医疗”全程主导了这场关乎生命的逆转。


互联网医疗在疫情中有很多积极作为,王女士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我们有理由相信,疫情之后,很多像王女士这样的患者,会从“互联网医疗”的实际受益者成长为忠实拥趸,为行业发展打下非常好的群众基础;除此以外,问题倒逼改革,疫情加速推动变革,我们能看到,很多实质性利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政策已纷纷出台。


所以,你问我疫情过后,互联网医疗会如何走向?不如咱们乐观点,用这张图片和其中的文字回答吧。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从业至今,历经基层医院信息科、卫生行政机关等岗位,先后从事卫生统计、HIS系统开发和运维等工作,现就职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

作者其他文章

发热门诊IT运维思考--来自疫情一线的报道


疫情当前,我对互联网医疗的一点思考


肺炎当前,对于技术向善的一点思考


我对互联网医院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我对医院信息科工作的一点思考


智慧医院产品观系列文章



欢迎医院信息人和厂商同道分享信息系统在医院防控工作的实践经验。


投稿邮箱:sec@chima.org.cn

微信:1371606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