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祥:数字织梦,医路领航——HIS与我共成长的三十年(上)
HIS不仅陪伴我成长,还见证了我三十余年职业生涯的辉煌与艰辛。这段旅程中,我收获了成功的甘霖与喜悦,也历经了无数的挑战与坎坷。正是这些曲折与奋斗的历程,让我的人生之路更加丰富多彩,难以忘怀。
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我踏入了医疗信息化这一新兴领域。本科时期,我虽主修自动化,但受时任教育部部长、我校校长韦钰老师的学科交叉理念启发,我毅然放弃了专业总分第一保研的宝贵机会,自学医学基础课程,成功考入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工程专业。毕业之际,校长在派遣表上留意到了我的独特学习背景,亲自联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简称“武汉同济医院”),要求我改派留校,并开出了三个极具吸引力且难以拒绝的条件:赴世界卫生组织(WHO)深造、担任计算机室负责人,并承诺解决配偶调动问题(尽管当时我还未成家)。这些条件让我深受感动,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武汉同济医院的征途,开启了与HIS不解之缘的漫长旅程。
初入HIS行业,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不易。医院,这个社会的缩影,其复杂性远超想象。从床位管理的精细程度远超酒店,到进销存的繁琐程度媲美大型仓储,再到临床、财务、医保、物价、运管等多个领域的交织,每一项都要求我成为该领域的“半个专家”,才能与各部门主管有效沟通,进而实现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在武汉同济医院,我担任了28年的信息中心主任及7年的大学信息医学研究所所长,亲历了从电话网到互联网的技术飞跃,也亲历了中国医疗信息化从蹒跚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全过程。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好奇心是推动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它让我将生活与工作紧密相连,使HIS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责任”二字也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我工作生活的座右铭。我始终保持两部手机待机,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确保信息的畅通无阻。
接下来,我将分享几个职业生涯中的关键节点:第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艰难上线、居民健康卡体系的创新构建、武汉抗疫期间的科技抗疫实践、武汉同济云医平台的成功搭建。这些故事不仅记录了我的成长与蜕变,也蕴含着对医疗信息化未来的深刻思考。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为同行们提供一些启示与参考,共同推动中国医疗信息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全院级医院信息系统的辉煌启航
回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初入武汉同济医院计算机室,彼时团队仅四人,却肩负着开创性的使命。我们构建的首套信息系统,覆盖了科研、统计、设备管理、办公等十二大管理领域,均为单机系统,各数据库散落于各自硬盘,通过电话拨号实现数据与报表的传递,已属当时之先进。直至1993年,随着Novell网络的兴起,系统得以升级,并基于FOXPRO扩展至药库、住房管理、水电费结算及财务等业务领域,标志着医院信息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彼时,全国各大医院正竞相角逐“三甲”评定,卫生部更前瞻性地提出“三特”评定标准,由武汉同济医院领衔制定,并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实践。院领导亲赴调研,目睹IBM在这家医院打造的全院级信息系统后,深受启发,毅然决定斥资800万(这在1997年堪称巨款)引进类似系统,以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飞跃。
为此,医院组建了由主管信息化的于院长领衔的十四人信息化专班,历经严谨考察与选型,最终选定“军字一号”系统(后称军惠系统),该产品是由惠普资助军队研发。武汉同济医院作为部队向地方推广的首家大型医院,得到了总后卫生部傅征副部长的亲自接见与全力支持。面对实施难题,总后卫生部、惠普与达因公司携手成立达因军惠公司,共同推动地方市场的拓展,开创了军民共建的新篇章,掀起了一股军惠系统的应用热潮。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着手组建壮大计算机中心团队,全力投入系统熟悉、数据初始化及人员培训工作。然而,全院级信息系统的上线之路并非坦途,军队与地方医院在管理理念与流程上的显著差异,使得项目初期便面临诸多挑战。业务需求如潮水般涌来,与达因项目组的分歧日益加剧,双方就需求实现与优化路径各执一词,项目一度陷入僵局。
我们认为绝大多数业务需求都是合理且应当被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和优化流程。然而,达因项目组持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应通过加强培训来使医院适应现有系统,理由是部队医院通过简单发放光盘和短暂培训就能在三个月内完成系统上线验收。就这样尽管住院系统部分上线,但随后项目却陷入了停滞,大量亟待解决的需求被告知难以实现,双方因此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种紧张局势在一年后达到了顶点,达因公司开始逐步撤离项目现场。
达因公司的撤场策略,显然意在通过此举向医院施加压力,迫使我们放弃大部分修改需求,并试图借此机会修改合同条款。面对业务部门主任对需求变更的殷切期望,以及管理部门负责人对流程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的迫切要求,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扰与反思之中。如何在这样复杂的局面下,既保证项目进度不受影响,又能满足各方需求,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管理、沟通与协调的艺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开始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力求找到一条既能平衡各方利益,又能推动项目顺利进行的可行之路。
面对困境,医院高层迅速反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领导们在细致听取了我的汇报后,迅速而果断地提出了三条应对策略:一是采取法律手段,起诉达因公司,强制其履行合同义务;二是联合高校力量,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从零开始重新研发系统;三是集中医院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由计算机中心主导,自主完成系统的研发与上线工作。我沉吟片刻后毅然选择了第三条道路,这是一条最为艰难且需承担全部责任的道路。我之所以放弃前两条路径,是因为我坚信“强扭的瓜不甜”,且“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需要的是快速响应与自主掌控。
医院党委的刘书记,以其开明的态度和深厚的管理智慧,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他不仅是一位管理专家,更是信息化的忠实拥趸。在得知我的选择后,他询问了项目预计的完成时间,并严肃地提出了如果研发失败可能带来的风险。面对这样的挑战,我毫不犹豫地立下了军令状,承诺在十个月内完成研发并成功上线,否则甘愿接受免职的处罚。那一刻,我深知自己的决定既源于年轻时的血气方刚与冲动,也承载着对医院信息化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整个常委扩大会议,在这个充满决心与担当的军令状中画上了句号。回望过去,正是那份年轻赋予的无畏勇气与不计成本的全情投入,支撑着我们跨越重重难关,也正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勇气,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回到科室,待心情逐渐平复,我才意识到这项工程的复杂与庞大。首要难题便是缺乏源代码,这意味着除了护士站系统可以保持不变外,门诊、财务、药房、号源管理、出入院流程、后台划价系统等核心模块都需要从零开始编写。所幸的是,数据表结构设计得相当合理,这为我们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展提供了便利。
然而,人员组织方面的挑战更为艰巨。由于时间紧迫,外部招聘已非最佳选项,我们决定从医院内部挖掘潜力,进行人员调配与培训。为此,我紧急召集科室全体成员,进行了深入的动员工作,强调了我们即将面临的300天艰苦奋战,并率先提着行李住进了科室,与同事们并肩作战,共同投入到这场日以继夜的HIS系统研发工作中。
在紧张的研发期间,医务处的郑处长亲临科室慰问,看到我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他半开玩笑地说:“你这是要准备离婚的节奏啊!”没想到这句话后来竟被传了出去,甚至有人信以为真。主管医疗的徐院长得知此事后,特意找我求证。我笑着澄清道:“其实说是分居也不为过,我全身心投入工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自然少了许多。但请徐院长放心,我深知责任重大,也感激您的理解和支持。”在得到徐院长的肯定与鼓励后,我更加坚定了带领团队克服一切困难,圆满完成HIS系统研发任务的决心。
经过300天的艰苦奋战,我们不仅完成了系统研发,还实现了全面上线,并通过持续迭代不断优化,赢得了各科室的广泛好评。特别是财务处,从最初的质疑到最终的满意,见证了我们团队的成长与努力,在表达对收入体系满意的同时,提出了希望构建支出体系。
于是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构建了HRP系统,实现了预算、经费账户、资产台账、刷卡消费等功能的全面上线,推动了医院财务管理的电算化进程。2000年初,武汉同济医院有幸被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评为医院信息化十大示范基地之一,为中国医疗信息化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达因公司得知我们已成功上线系统后,主动寻求合作,希望与我们握手言和并共同解决他们面临的难题——六十多家地方医院系统无法顺利上线的困境。基于此,我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的研发基地,协助这些医院顺利实现系统上线。
军队方面对我们在地方医疗信息化推广方面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301医院计算机室的老主任任连仲先生,他亲自莅临同济进行调研指导,对我们的十月奋战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并对我们构建的HRP(医院资源规划)系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一认可不仅激励了我们团队,更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老和我们也基于同济HRP系统的成功经验为蓝本撰写了用友的技术白皮书,该白皮书发行了十万册,成为了行业内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和任老经常提及并深以为然的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军惠”不仅仅是一个系统的名称,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孕育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信息化人才,推动了我国医疗信息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为能够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感到无比自豪。
居民健康卡体系创新构建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伟引领下,中国医疗健康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2010年,卫生部高瞻远瞩,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精选50家医院作为电子病历试点单位,旨在探索建立贴合中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然而,医院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首批即公布了96家试点,次年再增92家,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电子病历建设的热潮。我带领团队也在积极申报,经努力同济医院有幸跻身首批试点之列,这一进程不仅推动了医院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也引出了电子病历共享与交换的重大课题。
在此背景下,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作为卫生信息化架构设计的主管单位,完成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规划编制,初步勾勒出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即“3521工程”。这一工程涵盖了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强化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应用,构建了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基础数据库。而居民健康主索引(EMPI)作为这一工程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全国各地的医疗信息化同仁们纷纷献计献策,我也积极和同事们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之中。我编写的湖北省健康一卡通建设方案得到了省卫生厅的高度认可,并推荐至卫生部。恰逢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正在设计居民健康卡体系,我的方案与其思路不谋而合,于是有幸参与了整个研究项目。研究后期遵照孟群主任指示组建场景落地团队,由同济医院信息部门人员和卡机具生产厂家工程师组成,要求在一个月内在卫生部搭建起一套从居民健康卡的生产、密钥管理、发卡、到受理应用的演示环境。
接到任务后,我迅速组织起12名技术人员,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奔赴北京,开启了为期三十天的建设之旅。在这段紧张而充实的日子里,我们与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了居民健康卡的技术标准、数据交换协议及使用规范,也论证了健康卡授权体系的安全性,为后续的全国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我们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无论是软件开发还是硬件调试,都力求精益求精。在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孟群的统一指挥下,我们与友商携手并进,如期完成了全套演示环境的搭建工作。
经过反复演练与精心准备,我们迎来了陈竺部长带领的各司局长的观摩。陈部长对我们的建设思路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认可,并勉励我们向全国推广。那一刻,我们激动不已,仿佛看到了居民健康卡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壮丽景象。
在2012年3月5日的全国两会专题发布会上,陈竺部长郑重宣布将向全国居民免费发放居民健康卡。这一消息如春风拂面,吹遍了医疗信息化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备受鼓舞,立即投入到系统实际运行场景的改造工作中,同时协调硬件厂商批量生产自助设备和刷卡机具。
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免费发卡,我们精心遴选银行进行洽谈,通过银医项目的方式发卡,由银行出资,发行的健康卡为银行联名卡,兼具支付功能。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银行的利益,确保了双方的合作共赢。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筹备,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厂商们将硬件设备安装到位,中国银行印刷出了全国首批居民健康卡,并制定了发卡流程和开通了湖北省受理网点。万事俱备,只待国家密码局下发密钥和卡管系统。
居民健康卡发布会的筹备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我们精心策划发布方案,力求向全国展示一个完美的示范。我们向省卫生厅焦红厅长汇报了筹备情况,并得到了她的肯定与支持。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再次前往北京,向陈竺部长进行了详尽的汇报,并最终决定在同济医院举行发布仪式,由陈竺部长亲自颁发全国首张居民健康卡。
关于首张健康卡的颁发对象,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筛选,以期找到最具纪念意义与宣传价值的人选。经过多次讨论与遴选,我们最终确定了陈玉蓉作为这一殊荣的获得者——她是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陈玉蓉的故事感人肺腑,作为一位患有重度脂肪肝的母亲,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她每日坚持不懈地暴走十公里,风雨无阻,历经七个月的努力后成功捐肝救子。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是这一荣誉当之无愧的获得者。
2012年8月12日,我们接到卫生部通知,国家密码局申报通过。我们立即派同事赴京押运回密钥机和卡管系统。8月15日,在省市领导、各界人士的见证下,同济医院正式举行了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中国银行鼎力支持,整个城市都洋溢着喜庆的氛围,街道上布满了宣传标语。陈竺部长将我国第一张居民健康卡颁发给陈玉蓉女士的那一刻,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当看着自助设备前络绎不绝的患者排队领卡时,我们疲倦的同事们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这里有他们辛勤的汗水与成功的喜悦。在此,我要向这些日夜奋战的同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感谢,也感谢和我们一道拼搏的友商同仁们。
由此,全国发卡序幕正式拉开。各地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健康卡发行步入正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成立了健康卡处,主抓卡的标准、建设和推广应用。中国卫生统计与信息学会也设立了居民健康卡专业委员会,我有幸被推选为主任委员。我与委员们一起研讨推进卡的发放进程,奔赴各地授课指导,共同书写着居民健康卡的新篇章。
经此一役,我与我的团队同事们亲历和见证了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发展与变革,更是积累了我们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回顾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友商及银行等多方合作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沟通协调,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与高效。每一次的汇报与演示,都是对我们综合能力的一次检验与提升。而陈竺部长对我们的高度评价与认可,更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与激励。我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张卡片,更是连接医疗机构、患者与健康管理平台的信息纽带。
随着居民健康卡的广泛应用与不断创新,我们也在不断学习与成长。从实体卡到电子健康卡,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化服务,每一次的迭代升级,都体现了我们对医疗信息化未来的无限憧憬与不懈追求。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坚信,居民健康卡将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也将继续秉承初心,勇于担当,不断创新,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段共同成长的历程,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不断超越。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张晓祥,教授高工,长期从事医学信息学研究和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主持集团化和医共体医院HIS、EMR、HRP、数字化手术室、远程医疗、居民健康卡等多个大型信息化建设项目,擅长医疗信息化顶层设计、医疗流程优化和创新产品构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医疗信息研究所所长、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卫生统计与信息学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常委,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居民健康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