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蓉:数智驱动专科能力建设与提升
始建于1910年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是首批8家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辅导类”创建单位之一,也是全国14家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之一。医院已形成一体多翼的发展格局,目前共有三个院区、两个区域医疗中心和多个医联体单位。
“医院需要高水平的信息化作为支撑,从而提升临床专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山一院信息数据中心主任余俊蓉强调。
设计专科评价体系
近些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相关政策,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临床专科的建设,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我们在实践中,把医院专科能力评价、国考和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度融合,推动整个工作模式有了显著提升。”余俊蓉介绍,专科评价体系的建设要分解到临床科室执行,需要多部门联动打通,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加强专科建设,中山一院将专科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实施小组,纳入到国家绩效考核工作委员会进行管理。专科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实施小组包括专家评价组和技术保障组,前者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专科主任组成,后者由信息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和配套信息系统承建商工作人员等组成。余俊蓉进一步指出:“专科评价的核心思路主要包括界定专科范围、体现专科能力和评测专科指标,围绕‘评价谁、评什么、怎么评’,提出可落地的方案、实践和效果论证。”
拥有引领性、标志性成果的人是学科发展的关键。中山一院提出了新五唯的人才发展思路,分别是医德为先、临床为本、学术为尚、创新为力、人文为心。“拥有引领性、标志性成果是学科/专科发展关键,科研成果应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要求、人民生命健康。”余俊蓉强调,专科能力提升目标导向按层级划分,主要对标国内先进专科、国内领先专科和国际先进专科。
中山一院的专科能力评价体系综合了专科考核评价和个人考核评价体系,借助数据的量化,形成了相对公平、公正的结果。整个评价体系设计的基础是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能够提供足够数据,并推动数据融合。
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
截至2023年12月26日,中山一院院内共建设了超过200个信息系统,包括360全景病历、专病数据库、病区综合平台和患者APP,实现了互联互通,推动数据流程闭环。在院外,医院和监管平台、保险等信息系统进行了对接。在区域方面,医院开展了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实现了多院区同质化。
“高质量的数据采集和输出,离不开平台的建设。根据不同的使用目标,我们对平台职能做了分工。”余俊蓉强调,医院建设了HIE集成平台,建设初衷是推动业务交互,平台技术框架、标准、功能定位不同于大数据平台,对大数据治理、应用的能力受限,后来重新进行规划,对业务信息系统和数据应用两个基础平台进行了切割,针对数据应用建立专用的数据湖,除推动临床各信息系统的闭环外,将DRG、DIP、医保综合、合理用药、耗材、运营成本管理、医教研、人财物等相关信息系统全部打通,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汇总。
目前,中山一院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全部进入数据湖,已有7T数据量,涉及800多个业务表、60多个多源异构业务库,全面覆盖专科评价所需数据,并完成了基础数据治理,能够为后续数据应用提供优质数据基座。
在专科能力评价一体化信息平台中,利用信息系统数据可全方位分析、展示、评价全院、专科、医疗组、个人的多维度指标,如质量安全、服务效率、能力水平、运营绩效等。医院设置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了科室框架标准化、评价指标特色化、人员信息标准化,构建了专科诊断疾病谱及手术谱,实现了全院、各专科和医疗组的多维度标准化统一;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了解到核心评价指标不同维度(如全院、术科整体、非术科)的整体概览;不同专科或同一专科的不同病区可对数据的趋势进行分析,方便横向对比;不同医疗组、医师个人可对收治难度、技术水平、质量安全、运营效率和合理用药用耗差异进行分析。
“我们在数据标准化基础之上,完成了数据质控,形成了指标集和指标主题库,用关键字迅速定位,然后在平台内部进行统一的应用和管理。”余俊蓉谈到,目前医院的指标已经实现了PC端和移动端的多维度展示。
中山一院专科能力评价一体化信息平台从多个维度,把运营指标、专科资源和科研教学能力进行全面展现;同时实现专科的目标值、病种图谱和专科人才能力的定位管理,并将相关结果纳入专科和个人考核评价。
“路长且艰,行则将至,信息化建设一直在路上。”谈及未来规划时,余俊蓉表示,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基础支撑和效率提升的工具,中山一院将继续以数据为底座,提升运营效率和医疗质量,保障流程畅通,为医院专科能力建设和提升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