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基于数字化转型的患者服务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

  创建于1931年3月1日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我国成立最早的,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2022年医院门诊量140.1万人次,住院10.3万人次,手术7.4万人次,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5.36天。“我们总院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医院的建筑面积、占地面积、门诊楼就诊空间等物理环境非常有限。近几年,借助上海市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医院借助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探索患者服务之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奕谈到,当前推动医院患者服务建设的条件已成熟:新技术,体现为数字技术已成“新基建”,健康服务踏上新的征程;新依据,智慧医疗各类标准已经成熟,给出了智慧医院建设的依据;新蓝图,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推动医疗数字化转型。

640-(9).jpg

  智慧医院总体规划

  王奕介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患者服务建设秉承以下理念:透彻需求,以人为本,为患者提供舒适就医新感受;智能互联,安全舒适,为医护提供智能化工作新体验;学科助力,适度超前,为医院带来可持续发展新活力。基于此,医院提出了“54321+NEXT”智慧医院建设思路:拓展5类智慧版图,包括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基建;贯彻4种就医理念,包括舒心就医、安全就医、信用就医、智慧就医;赋能3大医疗角色,包括惠医、惠民、惠管;聚焦2个重要转型,主要是从医疗向健康服务转型和从聚焦功能到数字化转型;打造1揽子解决方案,主要是共同打造肿瘤医院智慧医院标杆;NEXT Enterprise Technology,将AI、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融入所有健康业务。

  “我们智慧医院总体蓝图设计首先是坚持数字化的顶层设计,同时兼顾立体化的各类创新应用,在集团层面进行一体化推广,覆盖了徐汇院区和浦东院区,同时延伸和辐射到了区域医学中心及医联体单位,实现集团内部业务整合,以及产业上下游联动提供多样化服务,总体提升医院智能化程度。” 王奕指出,在此过程中坚持以无纸化、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总体建设目标,以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为手段,结合互联网模式和思维,打造新型智慧医院。

  围绕智慧医院总体规划,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打造的总体应用架构,主要是立足医院信息平台、物联网开放平台、互联网统一对外服务平台,建设了患者服务中心、智慧医疗门户、综合运营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和物联运维中心。

  打造数字就医空间

  2021年,上海市推出了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1.0版本,2022年推出了数字化转型2.0版本,2023年推出了数字化转型3.0版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过医疗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将基于互联网医院的线上、线下功能整合,结合智慧医院建设、医疗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推行全预约模式和便捷支付服务,最终实现全院无纸化与智慧通行管理。提升医院精细化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患者诊疗服务工作的效率与满意度。

  王奕介绍,医院打造了8+1的场景,包括统一就诊服务门户、患者就诊全流程可视化、完善智慧通行系统建设、互联网医院升级、住院全流程在线办理(无人值守)、移动医生查房与移动设备阅片、全程无纸化持续建设、数字候诊大厅,以及改造HIS电子病历相关功能。

  “我们一直希望打造虚拟的数字就医空间,在线上提供一个开放、智能、互联的数字就医空间产业生态。”王奕强调,由此整合线上线下服务和医疗资源,向患者提供“一站式”便捷就医。

  通过打造数字就医空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突破了目前线下物理空间壁垒,主要有以下改变:首先,向患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开通统一的患者服务门户、适老化改造、开放数字候诊大厅、打造智能导诊服务模式、提供住院全流程线上服务、实现诊疗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流程等;其次,统一支付模式。在医院平台上可实现对第三方线下支付、电子医保凭证和异地医保的统一管理;最后,优化医疗资源调配方式,主要措施有精准预约、随访一日通、线上肿瘤筛查、打造集团化医院/专科医联体、MDT会诊等。

  谈到未来展望时,王奕表示:“即使目前我们的数字就医覆盖了医疗全过程,但最核心的一点是需时刻关注每个阶段患者有哪些医疗需求及接受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我们称之为全周期需求,从全周期环节管理进化为全周期需求管理是我们当前和未来奋斗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将通过‘院内+院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以AI人工智能技术为操作手段,实现智能化提醒和随访,为患者提供病程全路径管理,保证患者的连续性医疗服务从‘全周期’到‘全需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