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扬帆:CIO培训班学习感想

发布时间:2023-11-09
浏览次数:

  2023年9月22日下午,CHIMA在公众号上发布了第一期CIO培训班的招生公告。看到这个信息,我觉得应该去报名学习。我作为一个HIT老兵,经常给别人讲课,为什么还要去学习呢?我认为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是大专层次,即知道如何去做,但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二个是本科层次,即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基本上能够熟练运用。第三个层次是研究生水平,能够探究做这件事的深层次原理。第四个层次是博士生水平,能够设计一套理论模型体系,指导他人进行实践。最后一个层次是教授级水平,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理论模型体系,令人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这次培训班的授课专家都是教授级水平的老师,而我目前的状态还只是本科生,还没有毕业。

  当前IT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新的概念名词。很多公司在介绍他们新研发的产品时,云大物移智、微服务、中台全部都有,但总感觉似是而非。我们想让公司把这些技术讲透,实际上也很难,真懂的人不会到客户现场,到场的大多是半桶水。听会议、论坛同行大咖们的报告,短时间也不能全讲明白。CIO培训班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研究这些技术和管理的大咖教授们,花几个小时把一个问题讲深讲透。这就是我参加这个学习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另外,学习班是由CHIMA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干部培训中心)联合召开的,对于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加分机会,可以提升个人简历的含金量。而且,通过参加这个班级,我还有机会结交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朋友,分享经验,一起探讨问题。最后,我参加这个班级还有一个个人的目的,就是想就顺德区医疗改革面临的一些信息化问题向大咖们请教,借此机会寻求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线下三天的课程设置是经过培训班专家组深思熟虑,然后结合专家教授们的特点来精心设计的。每堂课的内容,实际上我们都有所了解,但是不够深入不够系统,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

  王才有老师说,我们HIT是一个没有教科书的年代,只有持续学习和自我超越,才能做好日常工作。举一个例子,信息和数据之间的区别,很多人都是模棱两可。才有老师就把这个问题讲透了。信息的本质是人对世界认知的碎片化呈现。数据的本质是静态的历史,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人们对数据的定义是晚于信息的。数据是信息的一种载体,信息是数据载体的含义。才有老师教导我们,在医院信息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应该从医院最大化利益出发,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许我们的规划、统一标准、数据共享等都不完美,所以更需要我们通过守正创新来逐步螺旋式上升完善。他还通过卫生信息标准的发展历程,引出当前的标准化任务和标准化的意义。

  沈韬老师作为本次培训班的班主任,重点讲授医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法。用了六合分析法(5W1H),深入浅出的指导我们如何来做规划,系统的介绍了基于业务支持能力的评估模型,并且对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案例剖析。

  刘敏超老师讲授组织架构、功能定位和人才配备方面的内容。他指出信息部门所做的大量工作仍然是协调性和技术性的工作,但是人力始终是不足,所以信息部门要成为一个人才资源的协调中心。可以通过外聘专家,与科研院校合作,向公司外包部分业务或购买技术服务,来扩充部门的人才短板。常规一个人的管理跨度是7到8个人,但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达到20人,重要的是如何保证规模扩大以后,仍然有高效的执行力,这值得每位管理者思考。

  胡建平老师通过多年的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经验,为我们解读了测评指标、实现方式、测评要求和查验方法等,通过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的结合,详细介绍了测评方案的细节设计,让大家更系统的了解了测评工作的意义和重点难点。

  薛万国老师主要围绕信息系统软件架构与数据架构展开讲座,他的讲解非常透彻,让人受益匪浅。尽管IT技术不断发展,但信息系统软件的逻辑分层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由界面、业务处理和数据库三个部分组成。对于当前激烈讨论的微服务架构,薛老师指出,每一家HIS公司都在开发微服务架构产品。微服务架构实际上源自互联网企业的电商模式,其重点在于实现横向扩展,以应对如双11这样的短期高峰业务。然而,医院的业务很难出现大幅度的忽高和忽低现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微服务架构并不完全适用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关于数据中台这一新概念,薛老师提到它最初由阿里提出并迅速被放弃,但在HIT领域仍然非常流行。中台在软件架构上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它更强调对数据的统一加工服务。然而,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共识,医院很难建立自己的中台,各家厂商的中台也难以进行复用。最后,薛老师指出,集成平台是当前医院建设的重点,然而存在一个最大的误区,即认为建立了集成平台就能减少接口数量。事实上,集成平台只是将分散的集成工作转移到平台上而已,并不能减少接口的数量。

  孙国强老师讲解了医院IT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点。他引用了墨菲定律和海恩法则,证明了我们往往成为灾难定律的铁杆验证者。从技术、服务和管理三个方面,他提出了多个IT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点,以实现建设目标。同时,他强调了安全基线,即系统最低安全要求的配置。

  尚邦治老师讲解了信息化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尚老师的授课风格直接而风趣。凭借多年担任专家评委的经验,他告诉我们如何撰写申报书。例如,在现状分析中,一定要包含现状,而不能否定现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有些内容需要提供初步设计内容;计算存储容量时,不能仅考虑应用系统的使用量,建议使用10倍的容量计算,因为还需要存放测试库、多份备份以及三年的数据冗余。对于服务器的功耗计算,不能仅以电源功率为准,而应以CPU的功耗为主。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刘海一老师讲的主题是电子病历与医疗质量管理。他从影响医疗质量的因素、不同子系统如何提升医疗质量与效率等角度出发,介绍了如何应用电子病历以达到提升医疗质量的目的,并对目前面临的障碍和挑战与我们进行了一一分享。

  作为一名“补习生”,满满三天的学习,收获很多,填补了许多工作中的知识空白。然而回到工作岗位后,我意识到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正如老师所说,我们能听懂80%,理解60%,记住40%,应用20%就已经是不错的收获了。与大师们的水平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希望通过这次系列培训,能够达到本科水平,在某个细分领域中具备研究生的能力。

  这次课程虽然很满,老师们讲课也很辛苦,但是在课间休息期间,吃饭的时候,晚上散步的时候,都能向老师不断提问,这种近距离与大师进行交流是非常难得的。

  沈韬班主任非常辛苦全程带班,还很认真负责的给我们布置了课外作业。四道大题是老师们在课堂上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非常值得我们讨论和研究。我已经开始期待下次线下课程中大家激烈的讨论环节了。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赶紧报名参加第二期的学习班吧。

  学习之余,我们也收获了友谊。同学之间都有相互加好友,有时也会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因为各自的经历不同,医院性质、级别不同,地域不同,无论对与错,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也是纯线上学习不能够达到的效果。

  三个月的课程,已有好的开始,接下来线上课程及最后三天的结业学习,都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

16.jpg

  郭扬帆,CHIMA委员,软件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信息科主任。广东省首席信息官协会医疗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信息分会专家,广东省医疗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顺德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主委等。主编著作二部《医疗卫生信息化项目管理实务》、《医院网络安全建设指引》,担任多部著作编委。1997年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先后经历过多次甲方、乙方角色换位,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