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明:对医院信息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3-07-12
浏览次数:

  2023年,是我在医院工作的第20个年头。这些年来,兜兜转转,始终不曾离开信息化这片田地。

  刚参加工作时有闯劲、有激情,如同在一张白纸上随意作画。但是职场生涯难免会出现若干瓶颈期,尤其是每日重复相同的事情。所以在2011年,我选择前往解放军总医院进修。现在回望,在北京的那半年时光极大开拓了我的视野与思路,让我不再是井底之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去年,我继续选择突破自我的瓶颈,参加了若干培训班,为的是让自己再一次蜕变。

  结合自己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始终是需要HIT人保持持续性思考的。

信息部门的定位

  不同的医院,对于信息部门定位问题的答案未必一样。每一位信息部门主任,对于这个问题也会有自己的理解与认知。

  至少对于三甲医院,我的观点很明确,信息部门既承担管理,也承担技术,更承担服务。管理为魂、技术为根、服务为本,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有失偏颇。只说管理那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只说技术那是单纯手艺人,只说服务那是挣辛苦钱。信息部门需要发挥出1+1+1>3的功效。

  心理学上常讲本我与他我。信息部门的定位同样分为他人定位与自我定位。作为HIT人,需要明确的是,医院的最核心属性永远是医疗,没有之一。信息化历来是为医疗而生,为医疗而长,为医疗为兴,为医疗而变。无论政策文件如何强调信息化的重要性,无论医院管理层如何渲染信息部门的重要性,信息部门都不能越俎代庖,这一点需要我们格外清醒。

信息部门的核心资产

  信息部门的核心资产不是硬件设备也不是数据,那些都是属于医院的,信息部门没有对它们的产权。信息部门的核心资产永远是人,是团队。这里的人,上至信息部门主管,中至副职,下至科员。主管能力不强就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科员不思进取,部门就如同扶不上墙的泥。所以部门的能力建设、文化建设、团队建设都是为了拥有更好的人。

  “走出去,请进来”同样适用于信息部门。一方面可以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另一方面做好内部培养、挖潜。“信任70后、培养80后,紧盯90后”可以作为信息部门人员梯队的合理实现方式。

医院信息化如何做

  这个问题乍看之下的确有点儿大,但是仔细推敲,我们各家医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做的努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面子,二是里子。

  所谓面子,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有各类评级评审压身的,还有侧重于宣传目的的。类似这样的项目大部分以“完成”为目标,至于是否能为临床带来“实惠”很少在考虑范围之内。不可否认,这些项目对于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为什么信息部门在实施的时候,临床的配合度、依从度不够理想,甚至有些抵触呢?我认为还是没有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脱离了临床的实际。在路上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标语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信息化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一家医院的信息化活跃度关键看临床。如何能够赢得临床的心?那还得看里子。为临床解决实际困难是HIT人的不变初心,让临床工作化繁为简是将医护人员还给患者的有效途径。某种程度上,临床的人心向背才是决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

医疗信息化是学科吗

  坊间一直流传着“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服务”这样的名言。王辰院士在北京协和医学院2023届毕业典礼上特别提到,协和医学院的“4+2”卓越护理学制的意义就是向医学界、学界,向全社会昭示护理学是一个学科,是一个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内涵深厚的重要综合学科,社会需要优秀的专业人士从事护理。回过头来,我们看医疗信息化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强调项目实施、强调项目实践,那始终缺乏理论支撑,难以上升到学术高度。一项事业想基业长青,必须从学校教育起步,之后经历业内全面实战,再回归学术,以PDCA完成一轮又一轮的循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期间,有兴奋、有失落;有倔强、有彷徨;有怒吼、有迷茫。无论怎样,HIT人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愿大家凤凰花开,一生向阳!

  作者简介

10.jpg

  柳明,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高级工程师。入选“十三五南京市卫生青年人才培养工程”,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智慧医疗技术与管理分会委员、江苏省医院协会互联网+医疗服务专业委员会秘书兼青年委员、南京卫生信息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