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引发了信息科“技术空心化”
CHIMA刊载的一篇《信息科“技术空心化”现象的反思》犹如在业内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引发的激烈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天。作者道出了目前不少医院信息科的真实现状,敢言、佩服!
无论是政治学还是经济学,任何一桩大事件在发生前都有征兆。我想这还是需要循着一些蛛丝马迹,通过抽丝剥茧般的细细分析,看一看究竟是哪些因素引起了这种普遍级的现象。
我们尝试用场景代入的方式来为大家进行展现。
场景一:
某日,信息科李主任接到院长电话,原话是:老李,有位领导家的公子学的是计算机,今年毕业,想让我安排安排。就先来你们科吧。
若干年后,李主任又接到院长电话,原话是:老李,有位大主任的夫人身体不好,希望我能照顾一下。你们科没有临床忙,就去你那儿吧,可以接接电话、搞搞内务。
场景二:
在某个大型医院管理年会上,A医院的赵院长与B医院的王院长并肩而坐,相谈甚欢。
王院长:听说你们那儿不少事情都外包了?
赵院长:是啊,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测算过,外包的成本比医院自己承担低。我们不仅把食堂、衣物洗涤外包了,总务的水电、信息科的软件维护也都外包了。
场景三:
信息科员工张三与李四聊天
张三:下周新系统要上线了,这么大的动作我还真有点紧张。
李四:别担心,厂商有工程师驻场的,接到电话都转给他们处理。
张三:那碰到值班怎么办,我们不需要稍微懂一点吗?
李四:怕啥,可以打电话求助。而且就算你不会,科里也不考核。
场景四:
信息科员工赵六看见王五正在准备软考。
赵六:这么拼干啥,又不多拿一分钱。
王五:我在为升副高职称做准备,副高比中级的工资会多一些。
赵六:你不知道吧,我们科的副高名额现在是满的,就算你评审通过了,医院也不会聘,还是按中级拿钱。
大家根据以上四种并非虚构的场景可以展开无尽联想。我们还是说说原因。
一、不可忽视的外部舆论
这里的外部舆论指的是各种新说法、新名词、新思想、新做法。信息科的生存环境很大程度上与院领导有关,而院领导的想法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在各类管理论坛、会议上听到的新说法、新名词、新思想、新做法有关。比如“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服务外包是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趋势”、“信息化是专门烧钱的“等等。不知不觉中,院领导就从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延伸到“别人家的信息化”。院领导的想法一旦改变,生存环境有可能会发生巨变。如果向好,大家皆大欢喜;如果变得更差,那是“技术空心化”的直接诱因。哀大莫过于心死,如果环境变化到完全没有奔头,那么躺平就是选择项之一。混日子呗,这么简单的事谁不会。
二、医院的核心属性带来尴尬
不管愿不愿意,你必须承认医院的核心属性永远是医疗,没有之一。我们看看各家医院的简介,以大型三级医院为例,第一句话基本都是类似“我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部(省)属医院”这样的描述。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编制、人员、待遇、资金,医疗优先是必然的。医院内部有较为明显的生态链,即医生>护士>医技药>行政,而行政内部也有鄙视链,信息科很多时候处于末端,至少丁香园上面是这样体现的。
由于前述所提及的外部舆论影响了院领导的想法,所以信息科想招人领导得讨论,同意招人了也得控制人数。年度信息化预算得控制,因为有限的资金需要向临床倾斜,这一点在中小型医院尤其明显。缺人又缺钱,但是各个政策文件都说信息化重要,都要求信息化支撑。实际工作量只增不减,于是就演变成“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少吃草”,信息科人员疲于奔命都来不及,哪能安心搞技术。
三、绕不开的外包服务
信息科长期忙于“救火”,人员颇有怨言,私下开始流传“哪家兄弟医院信息科把电脑、打印机外包了,软件有工程师驻场,现在轻松多了”。这种状态久了,主任着急了,尝试向院领导汇报,想给大家减减负。领导一听,敢情好,我也正有此意。于是,外包合同顺利落地,外包人员进场,信息科的工作量一下子减去不少。外包之后,信息科人员只需要接电话、看微信群,把问题、需求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厂商即可,慢慢成为了“传声筒”。活儿反正有人干,自我钻研技术的原始动力渐渐消失了,于是空心了。这和动物园里的老虎类似,不需要自己外出觅食,定时有人投喂,野性消失了,整天懒洋洋的。
当然,外包服务不是必选项,它受制于医院的性质、规模、实力、营收等多种因素。我想强调的是,外包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披荆斩棘,用砸了自废武功。
四、人人都关心的职称
在医院信息科工作,属于体制内。体制内的一条重要规则就是职称,职称晋升意味着加工资、年终奖提高,所以这件事大家都很在意。放眼实际现状,信息科人员职称晋升是一条普通却又特殊的道路。说它普通,是指职称晋升条件明确,对照准备即可。说它特殊,是指它不属于卫生序列,评审工作一般由当地工信部门代为负责。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个别省份已经做了改革,专门开辟了医信工程的职称序列,这是一种进步。
医院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部门定岗定编,同时职称评聘分开,工资根据聘任兑现。信息科人员通过职称评审,获得职称资格证书,但是发现科里僧多粥少,前面还有人排队等着聘任,毕竟论资排辈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个人辛苦了半天,还是只能按照当前职称拿工资。士气与自信受到挫伤,想去继续钻研技术的积极性随之大打折扣。
五、颇具难度的绩效分配
某次分管副院长与大家一起研讨信息科发展,我在发言时讲到,谈情怀可以一时,但是如果一味的只谈情怀,那是无法持久的。信息科人员都是普通人,同样有开门七件事。绩效分配的初衷是调动人员积极性,体现劳动付出。从科室管理角度进行绩效分配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往往产生问题的是分配方法与细则。
绩效的难度在于指标,指标的难度在于量化,量化的难度在于标准。目前为止,业内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比较适合信息科的绩效分配标准。
如果图省事,那就实行大锅饭,大家绩效平均。从面上看是公平了,但是个人的内心想法是复杂的。本来就不大积极的人员觉得,科里管理也就这样了,我继续躺平好了;本来积极向上的人员觉得,我平时任劳任怨,到头来居然和那些不干活的人拿的一样,那我也躺平好了,反正干多干少一个样。
大锅饭不行,那就进行绩效分配,将每月应发绩效提留少许比例作为分配池。分配依据的制定是烧脑的,每个人的岗位、负责的事务不同,无法轻易用简单、困难、重要、次重要、合格、基本合格这样带有主观成分的词语来直接评价。如果希望体现工作量,那最好得有信息手段支撑,否则口说无凭。所以,绩效分配存在引起科室内部矛盾的风险,进而带来人心思动。
除了上述五方面原因,一定还有别的因素能够引发技术空心化。无论是什么,技术空心化必定是“外因+内因”引发的混合效应。毛主席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想要破局?只有自强不息一条路。从两弹一星到遨游天宫,从航母远航到蛟龙入水,哪一项不是在严峻甚至极端困难的环境下诞生的。
文章结尾,将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送与各位信息科同仁共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上一篇: 王磊:信息部门“技术空心化”如何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