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才有:“郑州120延误救治事件”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6-09
浏览次数:

  日前,看了河南省郑州市纪委监委发布的关于“郑州120延误救治事件”调查和问责情况通报后,引发出对HIT人使命定位的再思考。早在20年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初期,我们就把减少医疗差错作为电子病历应用的重要目标之一。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公布的调查研究显示,该国每年有4.4万至9.8万患者死于可避免的医疗差错。这个冰冷的数字,成为当时推进医院电子病历应用的初始动力。

  经过HIT人几十年的努力,信息化在减少医疗差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郑州120延误救治事件”分析中可以看出,用新兴信息技术更好地拯救生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事件通报中可以看出,“郑州120延误救治事件”的本质是延误。但是,是什么导致了延误呢?通报中有这样表述:“调度人员受理报诊电话时,主观认为报诊人为年轻大学生、病情不危急,把重点放在反复追问准确地址上……”。结果是接警员用了8分13秒的通话时间,未能获取到“准确地址”,于是电话中断了。这里我们分析一下,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是否有更好的手段更快获取到“准确地址”呢?更好地赢得拯救生命的可能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用过打车软件APP的人都知道,在APP里只需输入你的“目的地”地址, “系统”就能定位到你当前的位置。设想一下,如果这种手段用于紧急医疗救援报警,一定能赢得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设想,系统除了能提供“准确地址”之外,是否还能自动获取到患(伤)者生命体征状况信息呢?答案也应该是肯定的。

  可以设想一个这样的场景:借助APP,报警者用手机镜头对准患者,系统将摄像的流数据发送给救援中心。这样一个APP,是否能实现报警人不用说自己是谁,不用说患(伤)者病情情况,不用说具体时间和地点, “系统”都能够自动获取到这些信息呢?如果再进一步思考一下,系统能否应用AI手段,发现这个调度员反应不及时,并识别出这个报警对象危险很高,并将这些警告信息发送给上级领导呢?

  尽管上述想法如行云流水,不一定严谨,但也并非天方夜谭。面对社会和医院存在的涉及拯救生命的问题,作为HIT人,应该去思考,能否用新兴信息技术手段给出更好的答案。

  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手段,信息技术是一种用不同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新手段。当今新兴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会改变医疗和健康服务的提供和利用模式。然而实现这种改变,并非自然而来,需要创新,既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仅就上述场景而言,并非一个城市紧急救援中心单独从技术上实现的。对于获取定位数据而言,涉及平台GIS数据资源的整合方面的制度创新。对于120接警手段而言,涉及从电话终端向智能手机终端手段上的转变。对于报警相关数据自动采集而言,还涉及到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以及个人敏感信息的保护。

  为此,HIT工作者应加强创新思维,关注拯救生命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并将所思所想通过分享形成价值。也许这个想法,对手机厂商是一个启示,它去设计一个手机具有120自动报警一键通功能,提供给老年人使用;也许对智慧城市建设者是一个启示,去设计底层数据融合,提升应急响应效率和质量;也许对医联体建设者也是一个启示,通过签约医生提供信息连续性赋能的救治服务。

  由此可见,HIT人若以用信息拯救生命为自己的使命,一定会注重社会和医院存在的制约居民健康生命的问题,一定会不断思考如何利用新兴技术进行创新应用,更好地拯救生命,从而实现自己的使命。然而,我们应破除对创新的为难意识,因为创新并非只有高大上,创新更多是自下而上的,是人人参与的演化过程。这里关键的点是要让创新带来价值。正如《创新的起源》一书中所说,衡量一个创新的价值,除了技术水平这个维度外,实际上还有一个维度不容忽视,那就是要把它嵌入到所在的协作网络中,看看它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用信息拯救生命是HIT人的使命,也是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HIT人的社会价值在于,能用新兴信息技术手段把拯救生命这件事,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