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院产品观(十二):病历质控(下)
前言
病历是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作为病人接受医疗救治的客观记录,病历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医生视角:病历书写,既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也是一个医生基本素质的体现。
(2)管理角度:病历质量,是一家医院医疗和管理水平、医院文化、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具体体现。
(3)法律层面:病历是处理医疗纠纷、鉴定伤残等的重要法律依据。
病历质量监控(以下简称病历质控),就是在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的框架下,通过各种监管行为,保证病历真实性、及时性和客观性, 并保证医疗行为的可追溯性。
在上篇中,讲了三个与病历质控有关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映射了当下病历质控的一些现状和问题:
一是海量的质控工作和有限的人力精力的局限。在写作过程中,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找茬”的专家 为何更令人尊敬——西安市中心医院病历质控专家团队侧记》。这篇文章很有意思,首先,文中通过遴选高资历医生,组成专家组,进行常态化质控的方式,和我关于“千份病历检查”的那个小故事类似,因此具有可比性。其次,文中有几个关于病历质控的数据,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估和量化专家组的工作量:
1.西安市中心医院病历质控专家团队,由9名病历首席专家及51名病历质控专家组成;
2.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专家共质控终末病历6200余份,质控运行病历800余份,病案首页专项检查4000余份。
而来自西安市中心医院官网的简介显示,该院年收治病人4.2万余人次。
文中提到的专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是科室的“顶梁柱”,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外,还要每天抽空去病历质控室抽查病历,可以说是非常敬业。而这份病历质控的成绩单,也已经是他们能做到的极致了。但是,医院的体量放在那里,每天新增的病历基数实在是太庞大了,靠人很难达到病历质控全覆盖,覆盖不了的区域,往往是医疗质量安全的“命门”。
因此,人工质控和机器质控不是在争夺同一块蛋糕,而是在共同做大一块蛋糕。人工质控和机器质控的关系,是战友,不是对手。
二是病历质控的初衷与僵化的解决方案之间的矛盾。第二个故事“跑偏了”的病历质控系统,显然是没有深入理解病历质控的初衷,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最终按下葫芦浮起瓢,旧问题没得到完全解决,又引发了新的问题,新问题处理不好,带来的后果甚至比旧问题还要严重。
从某种程度来说,病历质控就是“找茬儿”。但是,在什么时候“找茬儿”,如何“找茬儿”,都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良好的医疗质控应该及时发现并处理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差错等,给予有效信息反馈,尽最大可能将医疗风险防范于未然,这是一种充满善意的“找茬儿”,而第二个故事中的病历质控方式,初衷可能是好的,但因为把质控的环节选在了已归档病历上,再加上定期通报讲评,与绩效挂钩,惩戒的味道有点儿重,容易出现“效果变异”,最终成了大家维系人际关系和自身利益的一种被动选择,甚至会引发科室和机关之间的对立情绪。
三是购买建设意愿与系统卖点之间的匹配度。众所周知,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靠政策推动的,后疫情时代,如果只是打着“为医务人员减负、为病历质控提质增效”的口号来推广病历质控系统,可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也无法形成购买-建设-迭代的良性循环。
在DRGs的大背景下,病历数据的重要性呈指数级上升。以前有种错误的说法,认为于临床工作已经很忙了,病历书写还给临床带来额外的工作负担,病历只是面子,过得去就行,诊疗水平才是里子。
那么,在DRGs的大环境下,病历数据向下连接临床系统,向上承载了医保支付体系,不仅关乎医院的面子和里子,还有生存和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DRGs改革会给医疗信息化行业带来很多积极的变化因素,让各级医疗机构都有主动提升数据质量的意愿,这个时候,病历质控的买点也应该及时调整,往DRGs上靠,对标“AI病历管控,辅助医疗控费”,从数据源头管控病历数据。
参考资料:远毅资本唐轶男:DRG支付推行后,AI病案质控将成为「黄金赛道」 | 雷峰网 (leiphone.com) :https://www.leiphone.com/category/touzi/jhvjVrJZiV3qJuoG.html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现从事医院管理和信息化工作。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纯属技术交流,与供职单位无关。
下一篇: 智慧医院产品观(十二):病历质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