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所码的应用中探寻数字化转型逻辑
引子
在疫情防控中,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作为上溯传染源、下防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重要性不言而喻。
3月31日,最高检发布了一批妨害疫情防控秩序犯罪的典型案例。从官方公布的信息中,可以看到流调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例如,曾经引发社会关注的毛某某隐瞒行程引发扬州疫情案。在官方通报中有如下描述:毛某在接受警方、疾控、医院电话问询时,故意隐瞒其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直到其被警方控制,第4次接受警方询问时,毛某才全部交代自己的活动轨迹和接触史。
一边是流调的艰巨、复杂性和被动,另一边是流调工作需要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在这样的背景下,场所码应运而生。
1场所码背后的数字化转型逻辑
在场所码之前,普通人在出入公共场所时,都会有一个向执勤人员出示健康码或行程码的规定动作,俗称“亮码”。
“亮码”这个动作背后有一个问题:真实世界的动作,并没有“无损”投影到数字世界。
我简单解释一下这句话。以开车使用导航为例,手机屏幕上的导航界面,代表了一个要素齐全的数字世界,其中有规则,有数据,有算法。
在使用导航应用的过程中,驾驶者在真实世界中的驾驶行为(车速、位置等等),都会被如实投影到数字世界。同时,数字世界根据当下的场景、规则、需求等等,利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向真实世界的驾驶者给出即时的反馈和建议。
坦白地说,流调就是要搞明白,在过去某个时间段,你都去过哪儿?啥时候见过啥人?做过啥?事无巨细。
但是,流调中需要的一些关键数据(比如某个时间段内,曾经出入某个场景的人员信息),并没有随着“亮码”这个真实世界的动作,在数字世界留下相应的痕迹和线索。缺少了数字世界快速、准确的反馈支持,流调工作在精准和及时性上大打折扣,只能借助媒体广而告之,寄希望于看到信息的人主动报备。
场所码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始了流调工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
以上海为例,4月5日开始,上海在全市推行“场所码”。市民在进入各场所时,扫描“场所码”,不仅可以快速实现健康码、核酸结果等防疫相关信息的核验展示,还可以自动完成场所登记。这样,一旦发生局部疫情,便可以通过查找确诊病例或密接者的扫码记录,快速关联到其他扫描过该“场所码”的人员,便于相关部门快速开展流调、精准排查。
数字世界对数据高效的获取和计算能力,在决策层面确实具备人类无法匹敌的优势。这也是流调工作数字化转型的魅力所在。
上海场所码用户签到界面
场所码在医院也有很好的应用案例。江苏省人民医院自行研发了登记码,理念与场所码相似。兰州发生疫情以后,我们部门也第一时间指导所属科室,在外来人员较多的办公场所张贴场所码,每天从后台掌握底数。
甘肃场所码后台界面(用户端)
国外也有一些提高流调工作效率的“技防”手段。例如新加坡强制使用一款叫做Trace Together的应用程序,作为公众前往人流密集场所的电子化签到手段,有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
这时候,可能就有人要问了,数字化转型就这么简单?贴个场所码就可以让流调工作数字化转型?
显然不是。
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就像化蛹为蝶一样。
以流调工作为例,数字化转型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真实世界的信息,如何“无损”投影到数字世界。目前虽然有了场所码,但还是依靠人的自觉性加上手动操作来扫码,显然无法达到“无损”。
二是在数字世界里,如何基于数据进行机器智能决策。如果让人从海量的数据里来找线索,费时费力,意义不大。
三是智能决策如何及时反馈给真实世界,快速落地执行。想要快速就不能只靠人,还需要传感器、摄像头、门禁等一系列智能设备协同工作。
个人认为,以上三点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根本性冲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与智能机器,用户习惯与数字规则,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协同开展工作。两者之间的权重关系、交互密集度,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就是数字化转型。
2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最后说一下,数字化转型中人的因素。数字化转型,本质是人的转型。
以兰州为例,3月5日,兰州新区对重点人员例行核酸检测时发现5例阳性。次日,我看到基层民警已经开始对沿街商铺进行挨个检查,提醒他们张贴和使用场所码。
出于对场所码的兴趣,我跟民警聊了两句。他说:大家对场所码的认识差距很大。有些商家,根本不用警方提醒,自己就贴好了场所码,并且安排专人值守。原因很简单,商家能够认识到场所码的重要性,既保护自己,也有益社会。有些商家,总觉得亮码和扫码差不多,多此一举,甚至还有商家沿用纸质的登记本。
前不久,在北京某烤鸭店新冠聚集性案例的官方通报中,也提到了由于确诊患者和商家未落实扫码登记,致使疫情扩散,大量人员漏检,严重妨碍流调溯源。
3结语
观念如果跟不上,像“场所码”这样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就无法发挥最大效用,数字化转型更是无从谈起。
以上便是我对“场所码”和数字化转型的一点浅薄思考,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现从事医院管理和信息化工作。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纯属技术交流,与供职单位无关。
上一篇: 破解工作烦恼的三大秘诀
下一篇: 韩斌斌:再忙,这几类工作也不能降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