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万国:医院需要EMPI吗?

发布时间:2022-03-16
浏览次数:

  患者主索引(Master Patient Index,简称MPI)是医院信息系统中患者的唯一索引,是医疗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的基础之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毋庸置疑。近年来,EMPI(Enterprise Master Patient Index,企业级患者主索引)的概念在一些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中被屡屡提及,不少医院在构建EMPI系统并实现患者信息注册、更新、查询等服务。那么问题来了,EMPI真的是我们需要的患者主索引吗?它普适于所有医院吗?这看起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问题还确实需要深入探究。

  1、EMPI与MPI的不同

  MPI和EMPI是有关患者主索引的两个概念,其既有唯一标识患者的共性,又有内涵上的不同。

  MPI是标识一个患者的人口学数据库,每个患者一条记录并被赋予一个唯一标识(患者ID),是医院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的一个组成部分(异构系统的情况在后面解释)。

  EMPI字面上比MPI多了一个“E”,称为企业级的患者主索引,是指把来自于不同系统的患者多个不同标识关联到一起,形成一个患者跨系统的统一的标识的机制,通常需要通过对患者信息的匹配和标识号交叉对照(如IHE中的PIX机制)来实现。这种“企业级”的概念有两种场景:一种是医院有多个门诊部、院区等分支机构,各自有各自的MPI系统,也包含区域医疗中的多个医疗机构的情况;另一种是在一个单体医院内部,不同的部门和信息系统采用了自己独立的MPI系统和患者标识,比如住院部按住院病案号标识患者、放射科通过X光号标识患者的情况等(需要说明的是,这类早期的场景已随着信息化发展而逐渐消失)。因此,可以认为EMPI是建立在MPI之上的一个患者标识关联管理机制,把异构的患者标识关联到一起。由此看出EMPI与MPI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不同系统使用不同的患者标识的情况下,每一种患者标识都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在国际上,IHE最早定义并建立了EMPI的实现规范。在IHE的集成规范中,把患者的同一标识范围称为一个标识域,在一个标识域内使用的是同一套患者标识号机制。IHE通过PIX集成规范把跨标识域的同一患者的多个ID号交叉关联到一起,形成EMPI。这里的标识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只有在多标识域的场景下,才需要由EMPI建立跨标识域的患者标识机制。在单一标识域下,所有的系统都使用同一的患者标识,则无需EMPI的交叉关联机制。

  2、医院需不需要EMPI

  按照上面的概念介绍,医院是否需要EMPI,根本上是要看医院是否具有多个患者标识域。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发展,现在医院基本都实现了患者先在挂号系统登记注册(分配标识号)然后再就医的流程。就单体医院来讲,所有的患者标识号都是由门诊挂号预约系统统一分配的,并且在整个医院范围使用。因此,单体医院是一个统一的患者标识域,不同的业务环节之间使用的是同一套患者标识机制。

  在这样的环境下,虽然医院内部可能有多个与挂号系统(通常属于HIS)异构的信息系统,如LIS和PACS,各异构系统内部也会保留自身的患者主索引,但这些异构的患者主索引与HIS挂号系统患者主索引是相同的(同一患者标识号),HIS挂号系统患者主索引是“主体”,其它异构系统患者主索引是“从属”,“主体”通过推送消息通知“从属”或者“从属”通过查询“主体”同步相同标识的患者主索引信息。这只要使用HL7中相应的事件与消息或者类似机制即可实现。所以,单体医院无需使用EMPI机制管理和使用患者主索引。这是主流的情况。

  一个医院如果存在多个院区,是否需要建立EMPI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多院区的患者统一管理(使用同一套挂号系统主索引),即多院区是统一的患者标识域,则也无需EMPI。如果多院区之间独立建立各自的患者主索引,形成了多个患者标识域,并且期望实现患者信息的跨院区共享,这种情况下,才需要构建跨院区的EMPI。这是比较少的情况。

  3、使用EMPI解决院内“一人多号”问题是不合理的

  在一个患者标识域(一个单体医院)内,不需要使用EMPI,这一点是明确了。但有人可能会说,即使在一个单体医院内,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一个患者多次就诊被分配了多个不同标识号的情况,所以仍然可以借助EMPI的关联机制来解决。这也是一些医院额外构建EMPI的理由之一。

  按照这一说法,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HIS的挂号系统之外,构建了EMPI,把患者同一标识域下的不同标识号关联起来,对应到一个新的统一的全局标识。那么问题来了,HIS、LIS、PACS等业务系统该如何使用这一额外的EMPI机制访问患者信息呢?以HIS中调阅患者就诊记录操作为例,HIS在调阅就诊记录前,需要先访问EMPI获得患者的多个ID号,再用这些ID号分别调取患者的各次就诊记录。同样,再以LIS中调阅患者检验报告为例,LIS需要先访问EMPI获得患者的多个ID号,再用这些ID号分别调取患者的检验结果。由此可见,借助外部EMPI解决患者多ID号情况下的信息访问操作必然需要对各个系统进行大量的改造才能实现。正是由于这些困难,我们看到,有的医院即使建立了EMPI,但极少有业务信息系统真正利用这一机制解决“一人多号”问题。所以,用外部机制解决信息系统内部问题,这种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那么“一人多号”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事实上,出现“一人多号”现象是患者主索引与生俱来的问题。每个包含患者主索引的系统都应该自含处理“一人多号”的机制,具体可依每个系统特点而不同。比如,在发现“一人多号”后可以选择物理上或逻辑上合并患者标识号,可以在医疗记录中直接替换被合并的患者标识号,也可以在提取医疗记录时同时提取被合并的患者标识号所关联的医疗记录,还可以在提取医疗记录时做出存在“一人多号”的信息提示,等等。由各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内部的合并患者标识号功能,远比后续依托系统外部的EMPI机制实现合并患者标识号要灵活和容易很多。当发现患者“一人多号”后,由HIS的患者主索引通过HL7消息发出患者主索引合并通知,相关系统执行合并功能即可。不具备患者主索引合并功能的信息系统产品应当在系统内部补上合并患者标识号的功能短板。

  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EMPI和MPI,“E”字之差代表了不同的内涵机制与应用场景。医院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医院在内部业务上已通过MPI实现了患者标识号的统一管理和全院科室的统一使用,内部的“一人多号”问题也应由内置的MPI解决。除了医院包含多个独立运行的院区,并且患者信息需要跨院区共享的情况,医院是不需要EMPI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