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大同市构建三省教学协作医联体,积极探索医联体服务多点突破【CHIMA2018案例分享】
发布时间:2018-06-30
CHIMA 2018 医院互联网应用典型案例推荐
案例提交:大同市构建三省教学协作医联体,积极探索医联体服务多点突破
推荐单位:心医国际
案例名称:大同市构建三省教学协作医联体,积极探索医联体服务多点突破
- 案例概要
- 服务对象含及覆盖范围
- 服务内容
- 关键技术
一是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手术室在周六、日对医联体内的县级医院开放,下级医院收治的病人可以用上级医院优质的医疗设备进行手术,由后者提供技术支撑。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让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基本实现与大医院“同质化”。
二是实现信息互认互通。通过多级诊疗协同平台的信息互通服务,开展“同级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积极发挥远程会诊中心作用,不仅可以请上级医院会诊疑难病症,而且和下级医院签订远程会诊转诊协议,搭建分级诊疗模式,解决双向转诊问题。
- 成果分享
二是强学科、重帮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大同市区域医联体30家医院每周积极开展包含神内、心内、护理、儿科、妇科等学科在内的多维度远程医学教育培训。得益于心医提供的基于医联体互动需求的定制化服务,让学科建设互动有效,促使基层诊疗能力及地区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得到整体有效提升,实现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大同三院有效利用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病例讨论、远程讲座和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实现帮扶,截止2018年5月,该医联体已面向晋冀蒙三省开展会诊720次,并培训超过4000位基层医生。
- 经验教训
一是中心医院:建设运营并举,远程医疗带动医联体发展。2016年6月,大同市医联体远程医学中心正式启动。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医联体平台中心医院,搭建多级医疗协作平台,协同北京、上海近50家国家级医院,将远程医疗与分级诊疗制度相结合,带动整个医联体单位发展。同时,在明确协同方向和机制的前提下,将系统建设、运营等工作托付给心医国际这样的专业第三方机构运作,通过合理的架构和协同,让医联体不仅建起来,而且动起来。远程医联体服务包括重点专科对口扶持、绿色通道、远程会诊、业务指导、慢病团队管理及绩效考核评估等内容,使上端医院、下端医院、医生、患者四方联动,在解决基层群众难以享受医疗资源问题的同时,实现对基层医院的帮扶,提高基层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化。
二是基层医院:循序渐进做好实施。医联体涉及上下级医院,上级医院的统筹设计固然重要,下级医院的实施跟进同样不可或缺。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积极与医联体内基层医院展开有效沟通,有效推进远程医疗工作落实。以大同县人民医院为例,基层医务人员年龄结构较大,不太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所以从一开始就从转变员工的思维意识做起,加强培训,“大会小会各种会反复讲”,而“院长转变思维方式尤其重要”;第二,为远程医疗业务配置专人、专机、专房;第三,循序渐进,开始阶段每科每月选择两例出院病人进行远程病例讨论,以熟悉流程和操作,逐步过渡到在院病人;第四,建立激励机制,奖励积极运用远程技术手段服务患者的科室人员。
- 下一步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