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发布时间:2021-02-06
浏览次数:

全国首批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第一家揭牌的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它由厦门市政府全额投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负责运营管理。


2014年8月,厦门市和复旦大学首创“市校合作,高位嫁接”的同质化管理模式,共建厦门医院。从2015年9月18日打下第一根桩,到2018年1月8日正式开诊,再到2020年10月22日成为第一家揭牌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家缩小版的“复旦中山医院”从零开始跃升,在首次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评A级。近日,健康报社采访团队赴厦门市调研,探究福建省、厦门市在医疗资源倍增上的新思路、新尝试。


从“30”到“2700”


50多岁的陈女士是一位肺癌晚期患者,家住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2018年之前,她一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上海复查,不仅路途奔波,而且家属坚持在上海开药,花费很高。“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从克唑替尼吃到阿来替尼,都很贵,一个月差不多要花1.5万元。先自付,再拿回福建医保去报,但异地就医报销比例不高。”


2018年年初,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开业,陈女士改为到这里治疗、随访、取药,不但享受到了原版的“复旦中山服务”,而且根据福建本省医保政策,一个月只要自付4000多元。


“厦门医院和上海总部几乎是无缝对接。无论是设备、药品,还是管理等,都是一样的。我们在上海总部学到的新技术,回到厦门医院能够很快开展起来。”厦门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肖雄介绍,沪厦两院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医生在厦门医院可以看到上海总部患者的影像报告、病历等,学习的土壤一样。


在厦门医院,中山医院派来的医生覆盖了各个学科。该院1000余名员工中,120多人是来自上海总部的常驻资深专家、骨干。即便是新招员工,也完全对标中山医院。中山医院副院长、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顾建英告诉记者,为加强人才同质化建设,厦门医院委托上海总部对所有招聘的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回到厦门医院工作,目前仍有近200名厦门医院员工在上海总部轮转培训。


“如果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从头开始摸索,就太难了。”顾建英说,得益于人才、技术、服务等全方位复制上海总部,完全按照“复旦中山”的标准管理,厦门医院才得以高速度、高质量地发展。


厦门医院又不仅仅是一家缩小版的“复旦中山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在厦门医院调研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厦门医院院长樊嘉介绍了医院使用的AGV智能引导车、气动物流等国际先进的物流系统。王贺胜指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医疗资源的输出或是简单的“复制”,更要充分发挥新建医院的优势,将输出医院那些由于制度、用地等客观因素制约而无法及时推进实施的先进基础建设及管理模式,率先在新院区施行。


医院做得怎么样,患者说了算。据介绍,厦门医院刚开诊的时候一天只有30多个病人,现在日门诊量最高达到2700多人。短短3年时间,不止是从“30”到“2700”的改变。该院开设的42个临床医技科室中,三、四级手术占比超过65%;引入50多项领先技术,填补了厦门乃至福建的医疗技术空白;40%的患者来自厦门以外,覆盖全国20多个省(区、市)……


人才“输血”转变为“造血”


人才是医疗资源最核心的部分,“双主任”制度是厦门医院倍增优质资源的手段。2017年,中山医院共有92位主任、执行主任等签署聘用书,兼任厦门医院所有临床及医技辅助业务科室主任。


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作为血管外科领域知名专家,身兼数职。即便如此,他仍坚持1周~2周去厦门医院一次。“目的之一,其实是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执行主任被派驻厦门,需要有靠山。如果我们经常去厦门医院,他们会比较安心。”符伟国说,现在血管外科执行主任王利新带着科室人员,无论是医疗还是科研,都做得不错。上个月,该科牵头成立了厦门市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


除了“双主任”,厦门医院获批成立了12家名医工作室。上海总部名医专家团队成员每周轮流到厦门医院看诊、手术,开展教学查房,了解科室运营情况,指导解决科室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等。同时,常驻厦门医院的上海专家每两周回上海总部工作2天,以了解学科最新技术、先进理念等,保证“不掉队”。


在上海总部专家的持续加持下,厦门医院的新生力量正在逐渐成长。“第一年被派到上海总部进修学习,当时的感觉就像是突然进入狼群的一只羊。每周二的疑难病例讨论,总是让我受益匪浅。大专家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等,都是我以前没有接触到的。”如今,入职厦门医院4年多的肖雄已经从一名普通的呼吸科医生,成长为掌握前沿技术的科室核心骨干。


许多像肖雄一样入职厦门医院的医生,开始独当一面。用樊嘉的话说:“逐步从开业初期的人才‘输血’转变为现在的人才‘造血’。”


同时,为了让新人更有底气,上海总部将即将晋升副高的高年资主治医师以驻厦医疗队的形式,分批派驻厦门医院工作至少半年,协助参与“传帮带”和学科建设。“我们想尽办法,多层次、多方位、多种手段地确保厦门医院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高质量、高速度地发展。”顾建英表示,高年资主治医师驻厦,成为“双主任”与年轻医生间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尽快把“筹”字去掉


中山医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厦门。同时,福建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委、市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全力支持和投入,也体现了最大的诚意。


厦门医院依海而建。记者经过门诊部通往住院部的4楼日间病房走廊时,看到不少病人在开阔的大阳台上喝茶、晒太阳。从阳台望出去,是满眼绿色和波光粼粼的水面。除了“颜值高”,开业第一年,厦门医院就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评A级;在2019年厦门市医疗机构综合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全市第一。


“口碑是干出来的。”顾建英说。每两周,顾建英都会从上海赶最早一班飞机到厦门。“这个点的飞机一般很准时,到达医院大概8点多。”走现场、大查房、开会、协调等,顾建英像上了弦的发条,一刻也不停。她说,肩上的压力特别大,“还得努力,再努力”。


谈及现在的困难,顾建英说,两地运行成本压力很大,尤其是人员成本、教育培训成本等。虽然当地政府给了较好的支持,但对于一家新建医院,还是比较困难的。“每年上海总部有百余人在厦门常驻,对总部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但是对一家从零开始的医院来说,要想精准补齐厦门、福建医疗领域的短板,不是派三个人、十个人就能搞定的,如果不下血本,那就成了蜻蜓点水。”


采访中,记者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虽然厦门医院日门诊量已经近3000人次,但对一家三甲医院而言,并不多。其规划床位是800张,但是医院要做强,需要一定规模。


对此,顾建英说,医院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患者量支撑,但是老百姓对医院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也要充分遵循医学发展的规律。


顾建英希望,未来国家能对输出医院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等支持,“如果能有更多的支持,相信会有更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筹建)揭牌那天,大家开玩笑地说要尽快把“筹”字去掉。顾建英说,接下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将围绕上海总部优势学科等特色,结合当地疾病谱及百姓就医需求,努力建成国家肿瘤中心的分中心;再建造一栋科教大楼,推动科研、教学协同发展,同时争取将厦门医院变成复旦大学的附属医院。“现在厦门医院依托上海总部开展培训,未来我们厦门医院希望人才培养从学校教育阶段就介入。”


对于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发展规划,樊嘉表示,上海总部将持续把复旦中山的人才、技术、品牌及管理等引入厦门医院,重点推进专科建设,建立健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学科体系。同时,加快推进厦门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资质的申请工作,与上海总部共同筹建区域器官移植中心,力争在5年内建成1个国家级、2个~3个省部级临床重点专科。此外,进一步加大分级诊疗区域覆盖度,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提升区域疑难重症的精准诊疗水平,引领区域医疗技术发展,实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目标。


来源:健康报

首席记者:姚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