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教授陈宏民:疫后互联网医院暴增至1000家 应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与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陈宏民表示,疫情前全国的互联网医院仅有100多家,疫后至今不到一年时间就暴增至1000家,发展迅猛。但同时他也强调,由于互联网医院的数量多、规模小,缺乏规模经济,缺乏信息披露和整合的能力,亟需建设统一入口、统一界面的公共服务平台,让更多的医院和医生介入,并且更好地保护患者隐私安全。
近几年来,互联网医疗发展蓬勃,据陈宏民透露,按照2019年的相关数据统计,在线医疗规模约270亿元。不过他指出,相比于每年近2万亿元的医药销售和近2万亿元医疗服务及器材,在线医疗的规模仍然比较小。
陈宏民认为,2020年的新冠疫情给医疗行业、尤其是互联网医疗是带来很大的机遇,并从政策法规、技术环境、用户的偏好、主流企业的接受度以及行业的盈利模式等五个维度进行了阐释。
首先,在疫情出现之前,我国的政策法规管理十分严格,虽然已于2018年推出了互联网医院相关政策,但实际上准入门槛依然很高,而且相应的医保在线支付、线上配药等环节尚未打通,在线诊疗能力严重不足。而疫情出现之后,政策法规开始鼓励在线咨询问诊,互联网医院的门槛一下子降低了很多。
第二,多年来各个行业的互联网已经拥有了不错的技术环境,但是专用型行业仍然较弱。疫情发生之后,远程医疗的界面在不断改进,尤其是医保电子处方等,使得在线诊疗形成了良好的闭环。
第三,疫情前,绝大部分的用户依然习惯于线下看病,加之实体医院普遍不接受在线业务的对外服务,商业模式较弱。而疫情的发生改变了用户偏好,许多患者在疫情期间体验到了远程咨询和医疗服务,从而满意度也在持续提高。
第四,主流企业的接受度是迎来变化最大的一个领域,医疗行业的主流企业即实体医院,原先几乎不接受在线服务模式,而疫情逼迫其全面接受。统计显示,疫情前,全国的互联网医院仅有100多家,疫后至今不到一年时间就暴增至1000家,目前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将近50%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医疗资源比较充足的区域。
第五,行业盈利模式的变化相对滞后,无论是远程医疗的业务范围、收费的灵活性以及各类业务的融合均有待改善,但是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空间。
当然,尽管有疫情带来的巨大发展契机,互联网医疗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问题。在陈宏民看来,首要困局是,现在的互联网医院带有浓厚的疫情色彩,与要常态化的患者需求端还存在着严重错位。
从患者角度出发,目前互联网医院的诊疗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只能做慢性病、常见病的复诊,大部分疾病难以在线获得诊疗,同时客户端界面非常繁琐。
从医生角度出发,互联网医院的收入既不如互联网医疗机构收费灵活,也不如公立医院线下诊疗的多样性。
从医院角度出发,建立一个互联网医院平台,前期开发需要投入以百万计的巨额资金,后期的运维费用也很高,而与之相对应的现实情况则是,一家互联网医院一天仅能接诊十几单或几十单,且大部分是不收取费用的在线咨询。
陈宏民解释称,现有的医疗领域实际上分成双轨,一方面传统的公立医院受到很多传统政策制约,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机构虽然拥有相对较大的空间,但很难进入到核心的治疗领域。“这种双轨制有很大的问题,很多行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借鉴。比如支付行业强行进行线上线下分离,后来被一个二维码就全部冲击掉了;再比如出行,打车平台原先有网约车和巡游车,我一直叫拉架式的规范,现在这种商业模式已经渐渐消失。”
对此,陈宏民提出了建议,互联网刚刚渗透到医疗的核心业务,因而可以更多地借鉴已经走在前面的领域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例如零售、金融、传媒等。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医院的数量众多,规模小,缺乏规模经济,缺乏信息披露和整合的能力,陈宏民建议,可以参照零售业平台的思路,建设互联网医院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统一入口、统一界面整合中小型规模的互联网医院,让更多的医院和医生介入,并且统一的基础设施还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隐私安全。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邹沅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