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院产品观(五):护理篇

作者:李楠 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次数:
写在前面的话

近两年,医院信息化发展进入快车道,数字化医院的热潮尚未完全褪去,智慧医院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名医院信息化工作者,我在第一时间,在台前幕后,真切地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新趋势和高科技的浪潮。


高兴的同时,我也感到一丝隐忧:当冰冷科技越进步,人们会更加渴求对象具有温度。


因此,便有了《智慧医院产品观》这个系列的文章。此番写作的目的,旨在权衡新技术的得与失,探索交互设计的平衡,让科技回归人性,重拾质朴。



1

看图说话,护理工作有多忙?


下面这张图片,是我在某病区护士长办公室看到的。



这张图片包含的信息量很大。限于篇幅,捡重点说:


一是:护理部很忙。无须多言,从图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护理部的工作强度和工作节奏。


二是:护理工作在忙什么。


图中展示了医院护理工作的两个重点: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


我个人理解:


护理管理是一项对内的工作,重在管自己人,包括质控、人力资源、绩效、考试培训等,这是一项人员和任务密集型的管理工作;


临床护理是一项对外的工作,重在管病人,主要围绕医嘱和病人进行治疗处置、观察监护等,这是一项低容错率的实践工作。


2

信息化视角下的护理工作


站在信息化视角看护理工作,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多线程并发。护理工作千头万绪,随时会有新的进程(任务)加入护理工作人员的个人时间轴,而进程之间的优先级、排序等一直在随着工作进行动态更新。


这一点类似我平时使用任务清单软件对个人事务进行管理。不同的是,我的事务提醒来自于自我输入和管理,而一位护士则要同时接受多个方面的指令,无论是指令密度还是执行难度方面,都是我这种个人行为无法相比的。


图1:个人事务管理清单中,对于周期性任务的提醒设置


二是需要频繁的回执确认。护理工作的另一个特点:周期性和重复性的任务多,比如医嘱转抄、校对、打印贴瓶、配药核对、床旁核对、夜间查房等。对于这类任务,如果不加以干预(质控),随着任务不断地循环和追加,工作质量下降,忙中出错近乎于一种必然的结果。


因此,需要进行不间断的提醒和确认;对于重复性任务的反复提醒和确认,也体现在个人事务管理中,这种理念是相通的。


图2:个人事务管理清单中,对于重复性任务的提醒和确认(图片下方还有一行“已完成”,需要滑动屏幕才能看到)


除此以外,考虑到医生对于病情的了解是间断、片面、不及时的,所以,必须有护士辅助医生,与之形成互补,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之间的工作互动会非常频繁,比如医生下达的医嘱,护士对于病人异常体征的反馈等等,这类带有指令性的互动内容,不仅需要留下痕迹,也需要及时的回执确认。


三是需要辅助决策。上文中提到,临床护理是一项低容错率的实践工作。这一点类似高速驾驶,因为速度快,每个人的反应时间都很短,因此容错率非常低,一旦发生事故,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面向病人的临床护理工作也是如此,环节任务多,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决定,任何一个环节的瑕疵和差错都会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


观察评估是临床护理的重点之一。对于观察监护有三个要求:一是及时,二是证据量化,清楚看到病情的状态和变化趋势,三是动态评估。


从IT视角来看,可以将临床护理的观察评估简化为三个步骤:感知、计算和决策。


想要近乎完美的上述三个步骤,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感知要及时,意味着护理人员不仅不能遗漏患者的任何当下体征,还要与过去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全面、连续地了解病情,才能发现异常。

(一位护士长告诉我,护士应该对每个病人了解的内容包括症状,病史,体征,功能,认知,心理,社会,诊断,医嘱,检查结果。)


计算和决策要精准,意味着护理人员需要非常强的分析和处置能力。


但现状是,并不是每个护士都有对于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于复杂信息的分析处置能力(就算有,也架不住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中的能力下降)。因此,想要快速准确地做出处置,不仅需要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支撑,更需要一套“招之即来,来就能用”的决策辅助系统作为支援。


3

对于护理信息化的建议和思考


(1)护理信息化的设计理念


最近因为对护理信息化感兴趣,没少往科里跑。在请教过很多领导和同事,跟随他们参观护理工作流程之后,我理解的护理信息化核心理念是这样的:


对于护理管理,要借助信息化,形成一种“穿透式、无死角”的管理和质控体系;


对于临床护理,要借助信息化达到几个目的:一是对于病人的观察没有遗漏,二是对于病情的反馈和处置没有延误,三是尽可能提高处置的准确度和效率。


(2)护理信息化要重视的两个问题


去过很多展会,看过很多产品,总觉得大家的护理信息化做得都不错,至少有一个很繁荣的生态,但一个生态从繁荣到适用,从适用到好用和管用,还是有点距离的。


目前看来,护理信息化需要关注几个重点问题:


一是导向问题:硬件重要还是理念重要?


无论是出去看展会,还是听公司讲解幻灯,或多或少地都给人一个感受,似乎硬件更受关注。


以护士站大屏为例,很多人只关心屏幕大不大,界面好不好看,交互方式多样化等等,只有护理部更关心内容全不全,内容的更新是否及时和准确等。


再比如,有些护士站大屏,虽然屏幕很大,界面很好看,但内容居然不是自动更新的,而是需要用户在PC端手动维护,才会在大屏端显示,其易用性甚至比不上传统的黑板,这种方式显然是与护理工作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信息化只是一种工具,工具只有在对的人手里才能发挥正确且最大的效用,信息系统只有与护理管理理念和文化相互融合才会具有重要的价值潜能。


如何吃透护理信息化的需求和理念?个人认为,护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其需求和理念,既不是坐在办公室能想出来的,也不是去几次医院调研就能摸透的,而是应该长期在看得见护理工作的场景中,让从事护理工作的人来主导,在反复揣摩流程和打磨细节的过程中,才能领悟护理工作的精髓,做出让人满意的产品。


二是先打基础还是先上系统?


信息化能否起到支撑护理工作的作用,既取决于开发者对于护理工作的领悟,还取决于一些基础工作的准备。


比如网络:随着护理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智能设备和终端也越来越多,对于这类设备,有一个必须的要求就是:实时在线。手机没电或者没信号,错过的只是电话,事后再联络就好,但护理信息化设备因为网络或者其他原因掉线,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无法估量。


比如数据:想要在护理工作中随时获取有效、合适、满意的决策支持,对于数据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以护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例,这其中包括护理术语、护理编码、护理流程等,标准化工作虽然繁琐,但它是数据在体系架构内部顺利流转的基础。


4

写在结尾的话:疫情带来的思考


《智慧医院产品观》系列文章源于2019年初,是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利用业余时间在CHIMA公众号撰写的,其初衷也很明确:旨在衡量新技术的得与失,探索交互设计的平衡,让科技回归医疗与人性,重拾质朴。


今年初疫情期间,我在微博上看到一种观点,将矛头对准了“智慧城市”,大意是:面对疫情,绝大多数智慧城市不仅没有拿出像样的成绩,甚至被疫情打成了筛子。


虽然上述观点没有直接对准智慧医疗,但同样都带着“智慧”这个前缀,尽管论点尖锐,但“话糙理不糙”。


我庆幸自己在《智慧医院产品观》文章中,没有盲目地吹捧技术,而是尽可能站在医疗角度去考量技术,独立思考。在今后的写作和思考中,这也是我坚持的基本准则。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现供职于某公立三甲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纯属技术交流,与供职单位无关。





点击此处即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