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医生?写在京东家医发布后

作者:李楠 发布时间:2020-08-20
浏览次数:

昨天京东发布了旗下的家庭医生产品:京东家医。我抽空看了产品发布会,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对于京东来说,这是一款全新的产品,对很多用户来说,“家庭医生”一词也充满了新鲜感。


但是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大概在一年前,我就购买了平安好医生旗下的家庭医生服务。


如今,在看京东家医发布会时,难免会想到自己当初使用平安好医生家庭医生的经历,以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思考。



1

我为什么购买家庭医生服务


几个原因:


(1)当时自己得了筋膜炎,最初也没当回事,延误了病情,后来越来越严重,小问题搞成大麻烦,不仅耽误事儿,还错过了一年一度的兰州马拉松。于是,自我反省,身体问题,还是要及时向专业人士咨询,切勿自我诊断。


(2)按理说我在医院工作,近水楼台,似乎没有购买家庭医生的必要。但是,真正身在其中,你就会明白,免费的东西是最贵的。每咨询一次病情,都要耗费人情以及别人的时间。久而久之,自己也有点儿不好意思。


(3)价格因素。正当我考虑花钱请个专业医生解决问题时,平安好医生刚好推出家庭医生服务,费用是499一年。上线初期,补贴力度很大,送一堆东西,比如100元的话费充值卡,还有大闸蟹的券等等,总体考量,性价比还是挺高的。


(4)医生资质。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前,平安好医生根据我的情况,向我推荐了一位擅长相关领域诊治的医生。我看完他的官网简介后,又去查了一下知网(没错,就是翟天临都不知道的那个知网),找到了这位医生发过的论文,对比了一下工作单位、研究方向等细节,心里大概有了底。


基于以上4点考虑,我购买了平安好医生的家庭医生服务。


接下来我就不记流水账了,主要说说体验一番下来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1)服务热情,随叫随到毕竟是付费用户,做到这两点也是理所当然的,服务态度完全满足我的期望值。这其中还有个有意思的细节,每次我向医生提问,对方都会很快回复,有时甚至是“秒回”,我想背后应该有一套智能客服系统在辅助医生团队来共同做好服务。


(2)耐心细致,专业靠谱。这个也没啥好夸的,毕竟是专业人员服务,给出的思路、建议以及方案,都很专业。在专业医生的跟踪和指引下,我的足底筋膜炎康复之路终于走上正轨。


这里也有个有趣的现象:家庭医生主要是通过企业微信跟我沟通的,对方说话时会非常地严谨和慎重,并且要求用户配合,提供近期的检查结果等有效信息,家庭医生才会给出相应的建议。


在我看来,家庭医生这种严谨的态度,既是一种专业的姿态展示,也是一种很好的科普宣教。耳濡目染之下,用户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认知,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3)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线下就诊的痛点和问题。谁都不愿意出门看病,尤其是看病时那种慢、堵、无力和孤独的体验,让人抓狂。


平安好医生和京东家医,显然都抓住了这个痛点,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即,线下的就诊预约和陪诊服务,先不说到底这个服务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至少是在看病的过程中,有人陪了,有人问了,有人管了,我觉得这就很不错了。


可惜的是,因为我们医院不在平安好医生的覆盖范围内,因此也没法亲自体验和感受这项服务到底怎么样,以及一些细节,比如第三方家庭医生如何跟公立医院去对接、获取医疗资源等。


缺点:对于用户健康管理的滞后性和依赖性


在聊缺点时,我的出发点是,对事不对人。换句话说,一年前平安好医生家庭医生遇到的问题,现在的京东家医和其他同行,很可能也会遇到,因为大家都在一个生态圈,面临的都是同一批用户。


由于没法获得用户完整的病历和既往史等完整、连续的健康信息,因此网络家庭医生对于用户的认知了解,只能依赖于用户主动向家庭医生的反馈,比如口述病情、病历和检查结果的翻拍等等。


这就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需要用户积极配合。患者要有意识地留存自己的就诊信息,并且能主动地、顺利地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家庭医生,别小看这些小事,你觉得这是件再小不过的事,将用户群体放大到一定体量,它就是一件有门槛的事。别的不说,用户有多大的意愿坚持去做这件事?在转递信息的过程中,会出现多少损失和失真?比如用手机拍影像资料再转发给家庭医生等等。


二是用户健康信息传递的滞后性。由于家庭医生和用户没有建立一套即时检测和数据共享机制,因此没法第一时间对用户出现的健康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干预,很大程度上会错过这个干预的最佳时机。


举个例子,前些天我去西藏扶贫。第一次上西藏,身体需要适应的过程。到西藏第一天,我戴的智能手表频繁提示:心率过高、心率过高、心率过高。我用随身携带的血氧测试仪测了一下,也发现数值比较低。由于当时忙着工作,我只能先忽视提醒和身体数据的变化。等晚上忙完后回到住处,才想起来给家庭医生截图发个微信,告诉她自己目前的情况,请她告诉我该如何应对调整。


实际上,像我这种用户,通过多年的积累和习惯养成,已经攒了一堆个人健康数据了:从早上起床后,站上智能体脂秤,然后用智能牙刷刷牙,再戴上智能手表出门,期间工作、健身、运动等,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个人健康数据。


但这数据放我这儿,它产生不了价值,新鲜感一过,对我来说意义就不大了。但是对家庭医生来说,这些数据如果综合起来分析,肯定是能及时发现问题的:比如,如果最近我突然不产生刷牙数据了,同时体重开始上升,心率波动也跟平常不一样,这些变化组合起来,是不是可以说明,我的日常生活场景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比较大,医生应该要及时进行问询和干预了?


平安好医生家庭医生的口号是“找个医生做朋友”,但有点儿遗憾,由于缺乏完整、连续的用户健康数据支撑,让健康管理很难做到精准,很难深挖用户痛点和需求,在顺利完成筋膜炎的康复治疗之后,我和家庭医生之间的沟通,逐渐变成尬聊和礼貌性问候。最终我只是实现了“找个医生做网友”。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网友是没法救急的,只能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聊天,解解闷。


2

总结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科医生缺口大、服务能力不足,以及部分地区“签而不约”等问题依然存在。


“签而不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医患双方的意愿不足,条件不足,精力也不足。


互联网医疗是提高医生效率、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有效手段。以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参与并推出商品化的家庭医生服务,本身就是对中国家庭医生签约体系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助力。


另一方面,普通用户和专业的医疗机构在直接沟通时,总会因为双方在认知层面的巨大差距,导致低效率的沟通,甚至是诸多误会和误诊。我想,如果能在医患之间引入家庭医生的角色,扮演一个引导、衔接、管理的多重角色,逐渐培养患者的个人意识提升,由此可以带动整个医患关系得到改善、优化甚至重构。


以上便是我对家庭医生的一些思考,由于试用时间有限,仅从个人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从业至今,历经基层医院信息科、卫生行政机关等岗位,先后从事卫生统计、HIS系统开发和运维等工作,现供职于某公立三甲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

作者其他文章

信息科选修课(1):同理心与洞察力

扶贫路上看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上)

扶贫路上看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中)

扶贫路上看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下)

CHIMA大讲堂第十二期观后感

疫情期间的信息化视角思考(一):表格“抗疫”

疫情期间的信息化视角思考(二):健康码

疫情期间的信息化视角思考(三):数据可视化

疫情当前,我对互联网医疗的一点思考

疫情当前,我对互联网医疗的一点思考(二)

发热门诊IT运维思考--来自疫情一线的报道

肺炎当前,对于技术向善的一点思考

我对互联网医院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我对医院信息科工作的一点思考

智慧医院产品观之四:语音交互篇(下)

智慧医院产品观之四:语音交互篇(上)

智慧医院产品观之三:预问诊篇

智慧医院产品观之二:桌面篇

智慧医院产品观之一:院内导航篇



CHIMA 2020大会通知


CHIMA 2020北京分会场安排


CHIMA 2020成都分会场通知


CHIMA 2020济南分会场通知


CHIMA 2020广东分会场暨2020年“寻找最美抗疫医信人”评选表彰大会的通知


CHIMA 2020福建分会场安排暨福建省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成立大会的通知


CHIMA 2020杭州分会场议程


CHIMA大讲堂直播与回放:

https://djt.chima.org.cn


全国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安全技能大赛:

https://chcsc.chima.org.cn

2019-2020年度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
关于在线开展继续医院教育项目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