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剑峰:2020年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展望
曹剑峰
上海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副主任
分级诊疗制度和体系建设
首先,按国家要求家庭医生责任制的签约率,2020年“全人群”要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要达到60%以上。所以家庭医生签约会继续迎来一个小高潮,以迎接国家指标考核期的到来。此外,家庭医生作为“守门人”,签约以后的“有效签约”、“有效健康管理”、“有效控费”要通过信息化手段予以重点支撑。而且“重点人群”中的除了继续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的“两病”管理以外,还需要重点专注“一老一小”两类人群,以应对城市老龄化和儿科资源匮乏的普遍问题。所以下阶段“医养结合”和“儿童保健”两项服务内容会持续地予以重点突出,信息化建设也会进行重点关注。最后,就是要结合国家几百家区域“医联体、医共体”的建设目标,做好区域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工作,支撑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区域“三中心”建设也会广泛开展。
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制度和体系建设
2020年,在国家医保局实施药品和耗材取消加成、药品带量采购、医保DRGs病种付费等新政后,医院将面临着有史以来日益“严峻”的运营压力。医院要破除这一迷局,医院“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的信息化支撑就要快速跟上步伐。在这之前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医院信息化从以“人、财、物”交易结算为核心的第一阶段、逐步过渡到以临床“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建设的第二阶段。国家也陆续出台了“电子病历”、“互联互通”、“智慧医院”应用水平评级的各项标准。这也意味着“以评促建”的两个建设阶段,已经基本成型,生产性系统的完善已经“常态化”了。接下来医院面对“新医改”的持续压力,要重点开始以“医疗成本效益核算”为核心的医院精细化管理建设阶段。
此外医院还要应对国家关于“公立医院55项指标”的考核,以及即将推出的公立医院“提质增效高水平发展”的医改新举措,外来公立医院在发展方式上:将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在管理方式上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在资源配置上从“物质要素”转向“人力资源”发展。这些新医改以及政府综合监管的新要求,都蕴含着“同质化”的提升医院管理能级的改革和发展新需要。所以医院运营会面临从现在的“收入中心”向将来的“成本中心”的巨大转变。这方面信息化建设的压力难度无疑将会是特别巨大的。因为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摸索”的全新的建设新阶段,所以也需要政府有更具体的顶层设计和建设指南来予以实际的指导。
支撑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
2019年国家医保局已在全国30个城市继续开展DRGs病种赋值付费的试点。试点中既有按“CHS—DRGs”目录,各地再进行“三级目录细化和赋值的支付模式”研究方式;也有基于“上海”和“广州”两地病种大数据“历史数据”结合“成本作业”研究的“疾病与干预病种赋值打包的支付模式”研究方式。其中第一种方式2020年,各地可能还停留在“研究”和“模拟”阶段,按国家计划三年为期,要到2021年才会逐渐落地;第二种方式基于“广州”2018和2019年两年的实践,2020年还会继续在全国多地再行试点和落地。例如,上海已经有2个区和2家三甲医院参加试点,试点单位的病种支付与补偿研究也会在当年开展。与之配套的“医院端”的病种支付精细化成本核算系统,围绕“事前预算、事中监管、事后评估”的病种支付全程管理体系建设也会逐步地“呼之欲出”,相关信息化建设2020年也会在试点单位同步开展。
此外,随着国家医保局开展“医保电子凭证”(以下简称“电子凭证”)的“七省市”先期试点,围绕“电子凭证”的开通、展码、线下与线上的脱卡支付等优化医院就诊流程的信息便民“新应用”也会广泛开展起来,大家盼望已久的医保“脱卡线上线下移动支付”,2020年将会在试点省市率先落地。因为对医院端而言,这一举措不仅仅只是优化就诊流程,还可以大大解放医院窗口人员的人力资源,大大缓解医院运行的人力成本。对患者端而言,结合全互联网的线上诊疗模式下,患者可能最终医院也不用来,就可以享受到线上的医疗服务,甚至连医院“一次”也不用“跑”了。既然供方、需方和支付方意愿如此强烈,建议2020年各地开展“医保电子凭证”脱卡支付,可以结合医院“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以及财政部的“电子发票”体系的建设,形成政策合力,打通互联网医疗服务扩展的“最后一公里”。
“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惠民、信息便民体系的建设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目前从国家委文件来看“复诊模式”下的慢性病、常见病的开展要求,体现了国家委“审慎包容”的建设原则。目前模式还不能满足线下“大型综合性医院”所期待的线上“疑难杂症”患者的批量“引流需求”,而且还有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顾虑,所以“大型综合性医院”普遍建设意愿不强。而“中小型综合性医院”以及“专科医院”由于本身的“常见病”和“专科”特性,线上线下患者本身的“差异性”就不大,可以满足其线下“患者引流”和大综合“差异化”发展的强烈需求,所以这些医院将更为积极主动。2020年“互联网医院”发展的这些特性将愈发明显。
在此基础上,2020年还将探索在区域“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的目标之下,探索搭建“区域型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区域内的“远程医疗”和“双向转诊”,既支撑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医疗服务下沉,又可以实现区域“线上、线下”卫生资源的整合,探索实现“政府端”、“机构端”、“患者端”的信息便民、信息惠民和综合监管的互联网应用新模式。
也就是说,2020年会出现医联体、医共体下的“互联网医院”新模式,既符合国家“新医改”分级诊疗制度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委“复诊模式”下的慢性病、常见病诊疗要求,还可以通过区域“三中心”来实现“互联互通互认”和业务协同。互联网医疗能否最后在基层、在区域“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形成政策突破?2020年我们将拭目以待。
长三角绿色核心示范区医疗服务资源整合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会同“青浦、嘉善、吴江”三地共同推动区域医疗行业治理及服务模式的创新,搭建跨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桥梁”,满足青浦、嘉善、吴江三地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其建设目标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探索建立长三角绿色生态发展一体化核心示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互联网医院,保障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快速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打造“核心区”线上线下全场景、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同步探索“核心区”“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新模式的建立;打造“核心区”的医疗健康的“数据中心”、互联网医院的“医疗中心”、医养结合的“康养中心”——核心区新的区域“三中心”建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这方面,希望长三角绿色核心示范区在2020年有一个创新的良好开局。
医疗健康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
继2017年6月1日国家《网络安全法》颁布实施后,新的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也于2019年12月1日开始执行。近期国家又陆续出台了《密码法》、《个人信息保护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案》以及两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预计2020年,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也会持续地“严峻”和“高涨”。所以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工作也会是贯穿2020全年的重点:防病毒、防攻击、防中断、防篡改、防泄漏、防篡改的“六防”工作,也会继续是各级医疗机构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重点。针对目前这种高级持续性安全威胁的趋势,各级医疗机构应该把建立起自身的基于“APT治理”的循环迭代模型,尽快放上其重要议事日程。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会从以前的“被动式响应”模式,逐步变为集“侦测”、“分析”、“响应”与“阻止”一体的“主动式响应”模式。各级医疗机构相应的《网络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也会向着:准备、发现、分析、遏制、消除、恢复和优化一体的“全程管理”模式转化。行业主管部门对各级医疗机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护网行动”的年度“飞行检查”计划,也会纳入政府的行业督导的规划中。2020年,各方会齐抓共管以“制度+科技”原则来同步规划和实施,以期筑牢卫生信息行业网络信息的安全“堤坝”,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上一篇: 智慧医院产品观之四: 语音交互篇(上)
下一篇: 美国:2020年值得关注的5位HIT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