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昊:聊聊我们的健康码应用
最近忙着搞建设,写也都是汇报材料、实施方案这类的东西,深陷入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中。每日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沟通沟通沟通,哈哈,说的多好听。负面的描述就是扯皮、怼、背锅、甩锅。不过呢,信息化建设,本来就是在与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业务流程、传统的医院文化碰撞,有火花、有雷电、狂风暴雨都是正常的。在这种碰撞中前行,看着我们一个个业务上线,也是非常自豪的事情。
今天就来和大家谈谈,最近我们利用健康码做的这些工作。
健康码应用大环境
随着抗疫的需求,社会服务信息化工作也在加速推进,也就是依托信息化进行社会治理,其中一项举措就是健康码的应用。
健康码最早在杭州和深圳推出,其最初功能就是代替纸质的健康证明。一经推出,应用就在不断延伸,政府机构也不断赋予其更多的功能。复工证明、出行证明、健康证明、入学证明,等等的应用不断推出,它也迅速推广到了全国各城市。无疑,健康码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个体身上擦不去的电子印记,并成为了常态化的健康检疫工具。
你扫,或者不扫我
码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对于各种本地“健康码”存在的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缺乏互认机制,给人员跨地区流动带来了不便等等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有关方面快速推动各省(区、市)全面建立了“健康码”信息跨省互认机制,升级了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及时完成各省(区、市)“健康码”技术对接和数据汇聚,可支撑跨地区互通互认功能,可实现健康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可支撑“一码通行”实际应用。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健康码”已可实现“一码通行”。
3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全国爱卫办副主任毛群安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实现了基础数据的互认共享。在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发布了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可能的密切接触者,以及县域疫情风险等级数据库,这样就实现了基础数据库的统一互认。”
会上,毛群安表示,我国提供了各地跨省份互认共享的三种路径:
——第一种,在不改变地方现有的健康通行码的情况下,通过跨地区防疫健康信息的数据共享,在本地的健康通行码中增加跨地区的互认功能;
——第二种,在各地健康通行码与全国一体化平台的防疫信息码对接,以全国一体化平台上的防疫信息码为中介进行转换,从而实现跨地区的健康通行码互认;
——第三种,对那些没有建立本地健康通行码的地区,可以直接采用全国一体化平台上的防疫信息码。
也就是说,无论从政策层面、应用层面、需求层面、技术层面,健康码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治理的一项必备工具。
医院的防疫需求
4月11日,医政医管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巩固成果提高医疗机构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能力的通知”。要求完善门急诊预检分诊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预约诊疗工作,开展先线上后现场的两次预检分诊。
实现线上预约诊疗时,有效识别“四类人员”(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发热症状患者、密切接触者),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再来看看我们医疗机构要实现上述要求,有了哪些现实的需求吧。简单梳理一下,有以下一些:
1.需要对来院人员做登记,实现来院人员可追溯。
2.需要识别高风险地区人员、需要识别高风险人员、需要识别归国人员。
3.需要控制来院人员的活动范围,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医疗环境。
这就是灵魂三问的信息化体现,“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到哪里去”。
那如何实现上面的需求呢,靠进入医院登记么?手工登记?费时费力排长队,还不好做感控管理,于是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工程师就自己开发个微信应用,采用手机登记。可是数据无法核实和验证呀,这只有靠个人自觉和诚信了。其实这一切对接健康码,就完全能够解决。
资料表明,很多省市都将健康码与原有的区域健康平台、公安数据库、出入境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就诊信息、出行数据库等多个与人员流动及健康相关的数据库进行了关联性分析,这样就更准确的发现和识别出重点人员进行精准管理。
扫码,查询,呈现,登记,一步搞定。至于健康码的有效性、算法等等这些难题交给“二马”去解决吧。我相信,在政策的要求下,他们这些互联网头部巨头有实力做好这些技术性工作,我们就做好应用。
“你是谁,你来自哪里”,这些问题,通过与健康码做接口,获得状态信息。登记问题解决了,识别问题也解决了,三色码已经形成共识,红,黄,绿。红色隔离,黄色观察,绿色通行。
仅仅做了登记,还不够,还得明确他到医院的目的,进而对他在医院的活动范围给以约束。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我们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人员管控系统。将来院人员身份(门诊患者、住院患者、陪伴人员、工作人员、访客)与约束规则进行匹配。
门诊病人绿码可以预约挂号,黄码与红码就只允许他预约发热门诊;电子陪伴证与当前在院人员病情相关联,进入住院大楼时,会扫码判断陪伴证的有效性;访客需要提前进行预约,预约时,获取健康码状态,当预约获得批准时,进入办公区才为有效;工作人员的二维码也需要同时满足在岗和绿码的双向认证,应用在不断的拓展和延伸。
20年前,我们搞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渐汇聚了大量医疗数据。10年前,我们搞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需要汇集医疗数据时,其实各医院都是排斥的。毕竟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是花费了大量的成本,而那时的互联互通更多的是数据上交,对医院的作用和影响不大。今天,无论是医院管理还是疫情防控,都需要医院获得外部数据的资源。通过调用健康卡接口,我们可以校验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通过调用健康档案接口,我们可以得知他的健康状况、用药信息、过敏史等等;通过调用健康码接口,我们又能加强疫情防控能力。医疗信息化在走向开放的同时,也开始受益于社会大数据的馈赠,良好的数据生态圈正在形成。
CHIMA大讲堂第一期回放:
https://live.chima.org.cn/watch/975050
CHIMA大讲堂第二期回放:
https://live.chima.org.cn/watch/997828
CHIMA大讲堂第三期回放:
https://live.chima.org.cn/watch/1093145
CHIMA大讲堂第四期回放:
https://live.chima.org.cn/watch/111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