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方向 医疗机构再起航——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级医疗机构尽锐出战,为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我国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新阶段。如何在抓好常态化防控的同时,及时总结、分析、反思前一阶段的工作,为未来公立医院的改革发展指明方向?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
■健康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医院各专业领域将因此迎来哪些变革?
焦雅辉:
在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中,有几个专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以及传染科等。今后,这些领域的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还要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不可能有家属在旁陪护,护理人员在救治中既要提供专业护理,也要提供生活护理、基础护理,甚至充当家人进行心理指导和抚慰。多年来,护理领域比较重视发展专科护理。此次疫情也提示,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训练。
临床药学也是一直呼吁要重视的学科。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抗病毒药特别是抗菌药的使用有时不是特别合理,甚至有继发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高级别抗菌药物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综合救治能力方面,传染科医生不仅要了解传染病,还要掌握呼吸机等的使用方法。这样面对呼吸系统传染病时,才能更有效应对。同时,西医要掌握一定的中医临床诊疗知识,中医也要学会利用现代医学技术,要把中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
■健康报:疫情之下,医院管理面临不少挑战,未来如何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和体系?在医院学科建设、智慧医疗发展和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等方面将有哪些新趋势?
焦雅辉:
此次派往湖北的医疗队都是各省份的精英。如何统筹这些资源,更好地进行专业救治,让一加一大于二,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最重要的经验是对患者的联合救治。我们成立了联合医务部、联合护理部、联合院感办等,把平时建立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核心制度,更好地在战时状态落地。后疫情时代,医院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理念、意识、储备要进一步增强。现在多数综合医院院感防控方面的标准是不符合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包括呼吸机、消毒设备、防护物资等的供应都是极其匮乏的。
其次是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早在2018年,国务院就印发文件,在全国推行互联网诊疗。这次疫情中,互联网诊疗对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预约诊疗也是经验之一。这项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行了很多年,涉及公众就医理念和就医模式的转变,疫情期间的进度远快于此前。当下,景区、博物馆等消费领域都在推行分时段预约服务,医疗领域也同样面临医院管理形式和服务诊疗模式的转变。
今后,可能要探索公立医院的单体多院区模式。在武汉,医院的单体规模未必要发展得特别大,但可以多院区发展。这对快速转换医院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像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等,都是一个主体多个院区。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时,可以快速征用一个单独院区,把它转换成重症患者收治的定点医院。这可能是下一步综合医院发展的方向。
在院内感染的控制方面,疫情高峰期过去后,个别省份出现院内感染导致疫情传播的情况。这表明,虽然医院感染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领域,但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这也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最后是要组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方舱医院的建立向全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也提示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布局,在医院建立一支机动部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当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他们可以快速完成医疗救治任务。
■健康报: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全球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一线医护在疫区战场上获得的经验对全球抗疫和国内医院的日常工作有哪些帮助?
焦雅辉:
对于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全世界不少同行在学习借鉴。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临床和基础结合。在医疗救治中完善病理检验,根据尸检结果指导临床,把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二是医疗和护理结合。这一次,护理人员发挥了比日常医疗工作中更加重要的作用。在4.2万名援鄂医疗队员中,护理工作者有2.86万名。医生发出医嘱后,护理人员要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救治方式、反馈患者信息等,要求是相当高的。
三是中医和西医结合。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医务人员不仅利用了现代医学技术,还采用了中医和中药的技术方法,并取得了积极疗效。
四是后方和前方结合。患者救治过程中,专家不可能到每一个隔离病区去查房。这时,后方用远程视频与前方定点医院连线,采取多学科会诊的模式救治患者,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五是医疗和管理结合。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的医疗救治,管理上还要把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日常形成的有效制度做到平战结合。
在技术层面,我们提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原则,重症患者救治的集中专家、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四集中”,以及多器官的功能支持、早插管早上呼吸机、俯卧位通气、中西医结合改善微循环等,并形成了诊疗方案,现已更新到第七版,供全世界医疗同行学习借鉴。
■健康报: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疫情防控与常规诊疗如何做到两不误?
焦雅辉:
疫情防控和正常诊疗确实有一些矛盾。大家发现,4月8日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制措施后,并没有出现医疗需求井喷式增长的情况。我们分析,一方面,医务人员对早期发生的医院感染有心理阴影,以致防护水平降不下来;另一方面,患者也有恐惧心理,不敢到医院就诊。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兼顾日常医疗需求,我认为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对医务人员进行科学指导,让防控措施更加精准、细化。如果医院的医生都全副武装,患者必然产生恐惧心理。不同科室、不同岗位、不同诊疗流程,防护级别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样,既能给医务人员提供足够防护,也可以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其次,从患者角度讲,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等手段应对日常医疗需求。这样,才能做到疫情常态化防控和正常医疗秩序恢复的统一。
■健康报:未来,医院如何更好地应对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焦雅辉:
医院以往更关注个体疾病的诊疗。强化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念和意识,提升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标准等是接下来需要关注的。比如,通风口、空调管道、三区两通道的改造,氧气供应的管道等。
发热门诊是医院发挥哨点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此前,医院不能做病原学检测,制约了疫情应对能力的充分发挥。疫情之初,武汉只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进行核酸检测,每天检测300人份。我们通过快速提升医院的实验室检测能力、购买第三方服务等,迅速地将日检测能力从300人份提高到3万人份。这对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医院的核酸检测功能可能会继续保留。
疫情高峰期过后,武汉公立医院业务量下降、成本上升、收入下降,运行面临着很大困境。公立医院在疫情防控中的公共卫生任务仍然比较重,在原先的补偿机制下如何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是后疫情时代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要思考的问题。
来源:健康报
记者:严少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