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颂暄:一位IT工程师步入医院信息化的逐光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26
浏览次数:

  一位叫老猫的大佬曾言:“从暗夜开始旅行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也仿佛是我过去十余年人生轨迹的一个写照。我的暗夜旅程,始于至亲病榻旁那份撕心裂肺的焦灼,在无数次医院冰冷走廊的奔波中延伸。最初的暗,是面对生命无常的茫然无助,是对庞大而陌生医疗体系的全然无知。然而,正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从一个心系病情的家属,开始真正关注并思考医疗信息化,并最终选择投身其中,希望用自己的技术,为改善医疗服务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环节尽一份力。

1.jpg

缘起

那是2009年的盛夏,窗外的蝉鸣聒噪不安,一如我当时的心境。父亲突如其来的病症,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当医生将那份写着“颅内多发病变,疑似淋巴瘤”的诊断书递到我手中时,薄薄的纸张仿佛有千斤重,瞬间将整个家庭拖入了深不见底的暗影。随后的两年,是漫长而煎熬的求医路。父亲经历了两次伽马刀手术、六次化疗,我则几乎“长”在了医院。每次小心翼翼地推开管床医生的办公室门,都能看见他或她眉头紧锁,在电脑屏幕前飞快地敲击键盘——时而调阅层层叠叠的CT、MRI影像,那黑白交织的画面在我眼中如同天书;时而比对密密麻麻的检验数据,那些上下箭头的含义我一窍不通;时而奋笔疾书般录入病历,记录着父亲与病魔抗争的每一个细节;随后又熟练地开出一串串电子医嘱,决定着下一步的治疗方案。那时的我,对医院信息化仅仅是管中窥豹,却已在心底隐约感知到,这看似冰冷的机器和系统,正是支撑着整个庞大医疗体系精密运转的无形之手,是医生们与死神赛跑时的重要武器。这无形之手,在当时的我看来,遥远而神秘,却已在我心中埋下了第一颗关于技术与生命的种子。

光阴流转,这颗种子在生活的土壤中继续萌发。四年后,我的孩子也步入了幼儿园。小家伙抵抗力弱,感冒发烧成了家常便饭,我又一次成了各大医院儿科门诊的常客。与之前陪护父亲不同,这次我开始以一个用户的身份,更主动地与医院的各种信息系统打交道。线上预约挂号,从最初略显笨拙的医院官方网站,到后来便捷的微信公众号,每一次操作都让我对后台的逻辑多了一份好奇。为了能让孩子及时看上人民医院三门诊那位口碑极佳的李医生,我甚至像个情报员一样,摸索出了规律——早上七点半准时放号,而晚上十一点半左右刷新,则有几率捡漏到别人退掉的号。李医生的诊室里,墙上和玻璃橱窗上贴满了孩子们五彩斑斓的画作,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和天马行空的色彩,是医患之间最纯粹的信任与温暖。然而,诊室外的等候椅子上永远坐满了人,也让我更具体地理解了医院排班的复杂、挂号资源的紧张、就诊流程的环环相扣,以及这一切背后,信息系统所承载的巨大负荷与精密逻辑。

对医疗信息化的好奇,引导我走上了技术研发的道路。2014年,我离开了熟悉的通信设备制造行业,怀揣着对软件技术的热情,加入了一家乙方软件公司,从零开始参与一套CRM系统的研发。这段经历让我得以深入接触一些口腔诊所和私立医美机构。它们大多装修精致,咨询师口若悬河,看起来收益颇丰。然而,在系统对接和需求沟通的过程中,我却逐渐察觉到一种令人不安的暗流:我们精心开发的系统,有时似乎更多地被用来优化营销路径、追踪潜在客户、提升客单价,而非真正聚焦于患者的健康需求。患者的核心利益,在过度商业化的运作中,似乎被悄然挤压。有些机构,并非都从医疗的本质出发去服务患者。这种将技术异化为逐利工具的现象,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让我开始深刻反思:医疗行业的真正价值究竟是什么?技术,又应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我想起马化腾说过:科技向善。

2.jpg

两年后,父亲的病情再度告急,记忆力严重衰退,复查的MRI片子显示,脑中一个潜伏的病灶悄然变大。我们再次踏上了往返医院的暗夜旅程,重返那家阔别多年的广州知名医院。当医生告知可能是胶质瘤,需要开颅手术时,那种窒息感再次袭来。父亲手术后在ICU度过的两天,我作为家属,彻夜守在外面,真正是完整体验了从急诊入院、术前准备、手术室外的焦灼等待、ICU的严密监控,再到普通病房康复出院的全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对现代医疗系统运作的复杂性、医护人员的专业与辛劳,以及信息系统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调度和支持角色,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会。万幸的是,最终的病理分析是良性血管瘤,全家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仿佛在漫长的黑夜中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这一连串与医院的深度接触,让我更加确信,信息技术在优化患者就医体验、支持临床工作方面大有可为,也坚定了我投身医疗行业的方向。

转型

2018年,父亲的身体逐渐康复,孩子也即将迈入小学校门。我觉得是时候停下来,给自己一个沉淀和重新规划职业方向的机会,便毅然裸辞。我更新了简历,投向了那些能让我更近距离接触医疗核心的岗位。几天后,一个陌生的电话打了进来,是顺德和平外科医院人事科的面试邀约。这个机会对我来说正当其时,它既能让我深入医疗核心业务,也与我规划的职业方向高度契合。考虑到家族中长辈们年事渐高,家中唯一的医生亲戚也已近暮年,我深知未来家庭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迫切。和平医院的这份工作,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个职业选择,更是我对未来家庭责任的一份深思熟虑和主动承担。

踏入和平医院信息科的大门,我立刻感受到了民营医院特有的挑战,而挑战,也恰恰是淬炼价值的熔炉。医院的经营压力如影随形,直接反映在信息化预算上。往往在年末的预算会议上,信息科精心制定的计划会被拦腰斩断甚至更多。这意味着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事先琢磨,精打细算。我必须凭借过去在不同行业积累的项目管理、系统开发和问题解决经验,以最智慧、最经济的方式,将这有限的资源催化出最大的价值,努力在看似暗夜般的资源困境中,寻找技术突破与创新的光明。

在医院信息科,我不再是那个只能在医生办公室外徘徊的旁观者,而是真正深入战场的行动者。我开始了一系列以解决临床和患者实际痛点为目标的技术攻坚,将过去作为患者家属时的观察、思考与感悟,付诸于实实在在的行动。

那是在2021年的7月,一个普通的午后,临床科室的同事提到了一个看似微小却普遍存在的现象:住院病区的患者家属在购买毛巾、脸盆等套装生活用品时,流程颇为繁琐。他们需要在病区选好物品,然后特意跑到相隔若干楼层甚至另一栋大楼的缴费处排队完成支付,再拿着凭证返回病区领取。这短短的距离,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或是心力交瘁、彻夜陪护的家属而言,无疑是一段额外的折腾。在他们身心俱疲的暗夜时刻,这一点点不便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显眼痛点。医院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流程,实现在病区内直接扫码支付。

最初,大家讨论的方案都倾向于委托第三方软件公司开发一个对接微信商户平台的定制化程序。然而,我心里清楚,对于医院目前这类生活用品的交易量和金额而言,投入数万元甚至更高的开发费用,显然不符合降本增效的原则。于是,在方案讨论会上,我提出可以先调研银行的商户平台是否提供现成工具。我一头扎进了几家合作银行的商户平台文档中,像寻宝一样仔细阅读每一条说明。终于,在农商银行的商户平台使用手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惊喜地发现,他们居然提供了现成的、免费的终端收款软件!这款软件只需在病区的电脑上简单安装和配置,就能实现扫码收款功能,完全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开发投入!这个发现,如同在迷雾中找到了一条清晰的小径,让我兴奋不已。我立即向领导汇报了这个零成本高效解决方案,并获得了支持。接下来经过几天内部测试并验证功能后,我和同事马不停蹄地在各个科室的护士站电脑上安装软件、调试参数、编写操作文档、对护士进行操作培训,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万无一失。终于,在2021年8月1日,这个便捷的收款方式准时上线了。上线后效果立竿见影,平均每月能轻松处理400多次交易,患者和家属再也不用为了买日用品而来回奔波,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更值得称道的是,通过切换到这个直对银行的方案,医院的平台交易费率也从原来的千分之六下降到了千分之二点五,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医院节省下一笔可观的运营成本。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成功部署,更让我体会到,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多寻找一些可能性,有时能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探索

如果说,解决支付的奔波是为患者点亮一盏温暖的便民之光,那么接下来,则需要用技术去跨越物理的距离,点亮协同的效率之光。集团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的兄弟医院,通过IPSec虚拟专网与我院打通内网使用财务软件。然而他们反馈,软件用起来总是卡顿,点击一个按钮要等好几秒才有反应,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奇怪的是,我们测试两地间的文件传输,速度几乎跑满了带宽,这说明网络通道本身是通畅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这个看似矛盾的难题激起了我的探究欲。经过细致的数据包传输分析,谜底逐渐揭晓。原来,这类财务软件的通信模式并非像文件传输那样整包发送,而是依赖于大量小数据包进行高频交互,对网络延迟极为敏感,就像两个人需要频繁地一问一答才能完成一件事。我们两地间平均16毫秒的延迟,虽然在宏观上微不足道,但对于这种需要每秒进行无数次快速问答的应用而言,已是局域网(通常小于1毫秒)的16倍之多。每一次点击,都意味着一次漫长的跨城往返跑,卡顿的体感便源于此。教科书式的解决方案清晰而昂贵,转向租赁运营商的点对点低延迟专线,每月动辄三千元以上的费用,且未必能完全消除延迟感。在成本的约束下,我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技术方向:远程应用发布。我的思路很简单,与其让数据在漫长的网络上奔波,不如让软件在数据旁边运行,我们只把操作的画面传送给远方的同事。我申请了一台普通配置的服务器,安装好财务软件客户端,通过开源工具RemoteApp Tool进行配置,为中山市兄弟医院的同事们创建了账号。最后,他们电脑桌面上只多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快捷方式。当他们点击该快捷方式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软件窗口几乎是瞬时弹出,所有操作都流畅如飞,远程应用操作体验几乎与本地软件无异。那道无形的数字壁垒终于被化解,两地间的协同工作从此再无阻碍。

3.jpg

技术的价值,往往还体现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缝补与加固之中。医院的一些老旧但仍在服役的服务器,其操作系统(如Windows Server 2008)和IIS版本都已过时,存在已知的安全漏洞,偏偏上面运行的应用又不支持升级到新版操作系统。面对这种两难局面,我的解决方法是,通过细致地解包分析医疗数据交换平台的Jar文件,提取出底层的Jetty Servlet容器配置文件,手动修改关闭了版本信息泄露的输出显示后,再小心翼翼地合并回原Jar包,成功修复了这一安全隐患。对于那些IIS版本过旧的服务器,我则在其前端加装了一层轻量级的Nginx作为反向代理,通过Nginx强大的安全特性过滤恶意请求,为这些“老兵”系统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防护服”,确保了关键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基本安全。

有一段时间,放射科医生反映,医院的PACS图像接收经常出现迟缓现象,严重影响阅片效率,尤其在急诊抢救的关键时刻,每一秒的延迟都可能关乎生命。经过排查,我发现是程序本身的架构问题。于是,我利用NSSM(Non-Sucking Service Manager)这个小工具,将其从一个不稳定的控制台应用摇身一变转换为一个在后台默默运行的Windows服务。这样一来,程序运行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确保了CT、MR等重要影像资料能够流畅稳定地从设备传输到服务器,让医生能更快地获取关键影像信息,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提升影像诊断的效率与稳定性。

医院里有一个运行多年却早已找不到原厂维护的系统,数据表名用的是开发人员自己才懂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如同一堆天书符号。当科室急需从中提取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时,我没有退缩。我首先通过SQL语句生成一份数据字典的雏形,然后将这些晦涩的表名、字段名以及一些已知的报表查询逻辑“喂”给了DeepSeek大语言模型,并尝试利用大语言模型辅助分析这些缩写,逆向猜测这些名称背后可能代表的业务含义和注释。AI的介入,犹如一盏探照灯,瞬间照亮了数据结构的迷宫,让我迅速理解了各个表的用途,成功提取出了科室急需的数据,将原本令人头疼的死数据盘活成了有价值的活信息。

前行

我发现,信息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那些高大上的系统和复杂的技术,有时也体现在微小的赋能上。有一次,行政部门的同事对着一堆Excel表格向信息科求救,原来她要将几个不同来源的患者信息表合并统计,却因为不熟悉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而一筹莫展。我走过去,花了十几分钟,教她如何使用VLOOKUP函数和数据透视表,很快帮她解决了这个难题。她脸上露出的惊喜和感激,让我深刻意识到,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函数指导,只要能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痛点,提升他们的日常工作效率和体验,就是信息技术价值的体现。这些看似微小的帮助,却能点亮他们工作中的一盏盏微光,让他们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便捷与温暖。

4.jpg

王阳明先生提倡“事上琢磨”,这正是我七年HIT工作的信条。回望这段路,从最初在父亲病榻旁感受到的那份无助与焦灼,到如今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技术,去实实在在解决医院运营中的难题,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我走过了一段从茫然“暗夜”到执着“逐光”的旅程。这七年,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磨砺与成长,更是生命的一次深刻重塑。

我始终坚信,“人生就是要不断地埋下伏笔,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每一次对系统漏洞的精准修复,每一次对业务流程的细致优化,每一次创新方案的艰难落地,都是在医疗这片广阔但时有“暗夜”的土地上,播撒下逐光的种子。未来的道路或许依然会充满未知与挑战,但我已不再畏惧。因为,从暗夜开始的旅程,定会让我收获与众不同的风景,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缕能够照亮他人的光芒。

作者简介

黎颂暄,佛山市顺德和平外科医院信息科干事。曾供职于爱立信,具有多年制造业精益生产相关流程与系统服务背景。2015年开始从事医疗信息化服务,经历过甲方、乙方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