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模型从小事做起(六):氛围编程

发布时间:2025-09-25
浏览次数:

  前言

  近日,我拜读了薛万国主任的专栏文章《大模型-我的思与惑》,收获颇丰。文中提到,传统编程要求开发者使用严格、精确且符合特定语法的代码指令与计算机进行交互,而当下,我们正越来越多地借助自然语言,以更接近人类本能的方式,向大模型描述我们的意图和目标,与大模型进行交互。薛主任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当下流行的各种“氛围编程”工具,它们既是自然语言交互模式的典型应用,也是各位医信工程师手中必备的好帮手。本文就氛围编程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什么是氛围编程

  鉴于本文的阅读者以技术人员为主,我们对氛围编程的概念就不做过多解释,这里将传统编程与氛围编程的特点对比如下:

表1:传统编程与氛围编程特点对比

4.jpg

  从表中可以看出,氛围编程似乎彻底改变了编程的逻辑:编程从一种需要严密逻辑和专业技能的“编码”行为,转向一种更侧重于直觉描述、创造性思考和连续对话的“提示”行为。言下之意,只要你能把话讲清楚,剩下的事,似乎可以交给氛围编程工具来做。因此,随着氛围编程的火爆,“人人都能搞开发,人人都能带学生”的论调也随处可见。

我眼中的氛围编程

  我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也尝试用氛围编程来解决一些问题。一番试用下来,我认为,氛围编程这个“学生”,总体不错,特点鲜明:

  他很聪明,但是容易跑偏:比如回答问题时的幻觉、张冠李戴的毛病,再比如回答问题时一些奇怪的逻辑,舍近求远、小题大做的解题思路等等。

  他很努力,但是我也不轻松:因为学生交过来的东西,老师总是要把关的。把关就意味着,我要钻到别人的思路里去理解对方逻辑,还要带着完全的警惕心去改作业,既是对学生负责,也对自己经手的内容负责。这样一算,其实省不了多少时间。

  人要顺应趋势,鉴于我对氛围编程这个学生的整体认可度在及格线以上,因此,我还是保持跟他的交流互动。但是,基于对氛围编程的特点了解,我给他划定了严格的红线:

  哪些事可以交给氛围编程做:给代码挑毛病、改bug和写注释、聊架构、谈灵感等务虚的工作。

  哪些事不可以交给氛围编程做:代码的第一稿和最终稿、自己没琢磨透的事、或者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等等,其他欢迎补充。

  氛围编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以写代码为例,在输出代码时,人的脑子里其实有一个连续的推导思路,要在业务场景、数据库结构、代码语法三者之间建立一个严格的对应关系。这个推导的过程,也是工程师成长途径中必备的训练环节。通过反复训练,积攒经验,收获成长。这既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也是专注带来的心流的感觉。所以,这个过程,我既不愿意、也不舍得交给氛围编程去做,而是更希望亲力亲为。

  相比之下,氛围编程似乎彻底“剥夺”了工程师亲自编程时的那种专注感和成就感:当使用氛围编程的时候,回合制+聊天式的编程方式决定了,工程师的思路总是中断的,因为要给大模型提示词,对方输出代码,看完(有些甚至懒得看)跑结果,再把结果反馈给它,它改完再告诉工程师,然后再接着跑,这样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工程师更多地是作为一个二传手,而不是一个躬身入局的学习者。 而且,有些氛围编程的Agent模式,甚至连这种“二传手”的角色都帮忙免了:AI自己运行,自己看结果,自己改bug,改完接着运行,直到跑通为止。

信息科如何用好氛围编程

  接下来回到信息科这个应用场景,信息科工程师如何用好氛围编程,提高工作效率?个人建议还是,多用、善用、慎用。理由如下:

  首先,多用氛围编程,提升个人叙事能力。程序员平时多跟技术打交道,沟通表达能力相对欠缺。薛主任在文章中也提到:在大模型时代,做程序员不仅要会“编程”,还要学会“说话”,而且要“好好说话”,因为大模型的表现与自然语言描述的质量紧密相关。因此,个人认为,可以借力大模型这个学生,来培养自己的叙事表达能力,锻炼自己把复杂的技术方案捋清楚、讲明白,这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也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能力。

  其次,善用氛围编程,倒逼自己业务能力提升。想要把氛围编程这个“聪明又滑头”的学生带好,既要提升自身的沟通和叙事能力,还得加强自身业务素质。这需要全程树立批判性思维,保持专业敏感度和不被带偏的业务定力。这种定力,也来源于你自己对业务的熟悉和精进程度。

  最后,慎用氛围编程,警惕过度依赖导致的核心能力退化。尽管大模型能够高效辅助代码生成与方案设计,但如果一味将关键逻辑与复杂决策交由AI处理,可能会弱化自身的架构思维、调试能力与创新意识。就像一个人想要强身健体,就必须亲自去锻炼,可以让AI陪练,但不能让AI代练,而自己拍照发个朋友圈就完事了,这样肯定行不通。在借助大模型提升效率的同时,还是应该坚守一个技术人对于技术本质的理解与掌控,确保自身核心能力得以持续深化与迭代。

总结

  氛围编程作为一种新兴的编程方式,降低了编程门槛,提高了开发效率,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软件开发中来,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在这一波AI浪潮中,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我赞同这句话,但是想补一句,专业的人先考虑利弊。信息科工程师作为专业人士,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氛围编程在医信行业应用中的利弊和适用边界,探寻最适合的应用场景,提升自己,服务临床。

  薛万国主任在CHIMA专栏发表《大模型-我的思与惑》一文,为我撰写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指引。我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惑时,薛万国主任也给予了耐心、关键的指点,令我受益匪浅,由衷感谢。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委员,医院信息化工作者,医学统计学博士在读。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纯属技术交流,与供职单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