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慎旗: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医联体优质资源互通共享建设与实践
创办于1936年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目前拥有广州路院区、龙江院区、雨花院区(在建),形成了“一院三区”的发展新格局。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单位,医院共建了重庆医院、宿迁医院。“我们坚持医联盟院战略,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加深区域医疗合作,加快医联体建设步伐。”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技术支撑平台主任、信息处副处长景慎旗介绍。
数字化支撑医联体建设
随着医疗信息化发展,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负担,国家积极推动分级诊疗与医联体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在《时事报告》2024年9月刊发标题为《做好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文章,强调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借助远程协作,医院可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医联体建设: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优质医疗下沉,提高基层诊断水平,降低患者成本,支撑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落实对外协作数字化建设,夯实医务业务信息流程,扎实信息底座支撑能力;在推进医联体建设过程中,需建立数据链路,实施数据质量控制,构建高效的跨院区患者索引与集团健康档案服务,并开展数据一体化运营,推动区域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
统一标准,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医联体体系
景慎旗介绍,江苏省人民医院建设了“一院多区全网”医联体体系,深耕医研产学政协作,构建对外合作双向开放新格局。
为了使信息化有效支撑医联体的发展,江苏省人民医院制定了信息化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补全新场景业务功能。基于对外合作业务管理要求,建设健全对外合作日常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智慧医疗高标准要求,践行远程服务业务流程;夯实信息基础,构建区域间服务流程规范。
2.适配区域化建设规范。基于区域化业务流转流程,进行核心医疗信息系统适配与改造;进行区域数据中心建设,实施区域数据治理,规范数据应用流程,挖掘多中心区域应用价值,赋能集团精细化运营管理与多中心科研需求。
3.进行新技术框架升级。探索优化新的信息服务模式,稳步实现智能化场景落地;统筹规划信创适配要求,加快落实信创体系建设和改造。
“在开展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做的第一步是标准统一,才能实现医联体内数据融合。”景慎旗强调,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汇聚医疗集团范围内相关标准,通过对集团内标准的统一维护,实现不同标准间的对码与转换。医院开发了元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元模型的可视化管理,对元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和变更管理,更好地实现了数据底层管理。为了配合相关应用快速落地,医院开发了低代码配置工具,包括系统配置工具和数据配置工具,极大提高了项目开展的效率,有效推进了信息化建设步伐。
在实践中,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了信创尝试,应用国产化基础设施,支撑平台与业务运行。
“我们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根据智慧医疗的指导要求,结合医院既有远程系统,首先进行系统整合,其次进行业务统管,最后实现数据归一。”景慎旗介绍,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了跨地域的影像与会诊信息共享。医院搭建了对外协作平台,包括对外合作业务管理、合作管理与排班管理、经费与绩效管理、远程培训与运营分析,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撑对外协作基础业务运行,提升对外协作业务流转效率。医院基于DCMM(Data Management Capability Maturity Assessment Model,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数据管理国家标准实施集团化数据管理,并开展了区域的数据治理,构建了大数据底座,实现管理指标的统一出入。
“我们搭建了医疗指标管理平台,实现了六个统一, 通过‘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统一来源、统一计算、统一管理、统一服务 ’为全院各级各类用户提供数据服务。”景慎旗谈到,医院建设了覆盖国考、运营、人才学科等医疗指标管理体系数据中台,构建了学科指标体系和重点专科指标体系,实现了“1+N+X”的服务建设目标。
“在借助信息化推进医联体建设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跨院区主数据管理和持续执行系统接口标准化设计。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三点心得体会:一是要紧跟国家战略方向;二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三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景慎旗强调,未来要积极应对新挑战和拥抱新技术,把大模型等新兴技术融合到信息化建设中,更好地支撑医联体业务的开展。
下一篇: 郭扬帆:“HIT故事汇”开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