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扬帆:“HIT故事汇”开篇的话

发布时间:2025-07-07
浏览次数:

  在当前信息量像流水一样快的时代,真正沉下心来写一篇有内涵、有情感的文章,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HIT是医疗和IT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HIT从业人员又是一个小众群体,我们深知精神共鸣的可贵。自从在CHIMA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HIS人生”专栏后,一线工程师的成长故事、系统建设者的心路历程,引发了广泛共鸣。但“人生”这个话题过于宏大,题材难免受限,现准备推出“HIT故事汇”专栏,希望通过更开放的叙事空间,让更多同仁开启真诚的行业对话。

三项本领:能干、能说、能写

  一名优秀的HIT人,需要具备三项本领:能干、能说、能写。能干是基本功,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需要从最基层一步一个脚印积累起来。能说是能干的进阶,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把自己干的工作讲明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有助于我们的工作顺利开展。而能写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文字表达往往难于口头叙述,出口成章未必能落笔成文。那些看似平淡的篇章,背后可能是数周的烧脑推敲。真正有价值的文字,能获得业内认可,更是个人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长期不写作的人,提笔难免有怯意,虽然你有满肚子的故事在脑海中回放,但如何起头,如何布局,哪些该讲,哪些又不适合讲,用什么语言表达,又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一定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提笔难开头,下笔不成行。这些感受再正常不过,我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心境,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写作经历,以供同仁们参考。

我主编的一本书

  2010年,我开始在广东医科大学(当时还是广东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给本科学生们上《医学信息学》和学院自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学院领导主要是想让我把HIS公司和医院的真实应用场景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提前对以后的工作环境有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总是眼高手低,当时我通过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职称,觉得学生们缺乏方法学,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IT项目的最佳实践,遂萌发了编写一本医疗IT项目管理的书,作为学生的辅助教材。

  大学毕业后从未提笔的我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论文都还写不利索的人居然想主编一本书?我先写了一封邮件,把这个想法发给了北京协和医院的李包罗教授,李老师很快回信肯定了这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尽快去做。我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又恳请李老师来做主编,我来协助组稿,李老师当即否决了我的想法,他鼓励年轻人敢想就去做,并欣然答应做我的后盾,担任本书的总顾问。

  说干就干,当年医学信息方面的书籍很少,部分是翻译国外、部分是学院自编,最专业的是李包罗教授主编的《医院管理学信息管理分册》,俗称“绿皮书”。当时有关医学信息学的书籍基本上都是以介绍医学和信息学的概念,及各医疗信息子系统功能模块说明为主,未发现有项目管理方法学与HIT实战经验相结合的书籍,这让我既兴奋又惶恐。有段时间我彻夜难眠,心中有千万条思絮,但却理不出一个头绪,后来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用笔在纸上先按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内容,对章节进行划分,在前面补充了项目管理基础知识,为配合学院的教育,特增设一章职业道德规范,由广东医学院时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冯天亮主笔,旨在明确工程师的岗位职责、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纲举目张,在章节规划方面,我终于理出头绪,并合理安排了各章节的顺序。在内容架构方面我也煞费苦心,规定每一章要指明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之后要掌握4到5个知识点。在结尾必须有本章小结,归纳总结本章的内容精髓。经反复思考,最后确立了较为统一的章节目录规划,以第八章“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为例:第一节是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二节是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过程;第三节是HIS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第四节是案例分析,在案例讨论中要提出几个相关问题。至此,所有章节内容和写作结构形成了统一风格。即便现在过去了15年,回头再总结我当年的规划,仍然觉得自豪,在缺乏成熟先例借鉴的背景下,我倾注心力完成了一次开创性的探索。

  我把章节目录内容编辑好以后,发给李老师审阅,他不仅给予了肯定,还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并介绍了他的得力干将、具备PMI能力的马琏参与编写。有了李老师这杆大旗,针对每个章节,我已有些初步人选,开始逐一邀请业内专家及能力匹配的同仁加入本书的撰写工作。在此过程之中得到了以下专家的支持:广东省卫生厅信息统计中心傅承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牛启润,广东省人民医院熊志强、李少文等,南方医院刘一强、严静东,南方医科大学王志远,我的网友朱若华、张琨、李广曦、杨正、孙立峰、梁梁等,我的领导杨少强、李健雄、冯天亮。同时,我的同事朋友们及部分HIT企业对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帮助。借李包罗老师的行业影响力,我一个小小的东莞市塘厦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居然撬动了50余人参与本书的编写。本书于2010年10月,在东莞市松山湖的在水一方酒店成功召开编撰启动会。

  在2010年以HIS收费为主、电子病历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在国内纯IT出身的信息主任还鲜有著作的时期,我凭着一腔热情和不服输的精神,凭着想为HIT做出一点事情的念头,终于在2012年3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医疗卫生信息化项目管理实务》一书,3000册书一抢而空。

  李包罗老师在本书的序中写道:一伙有志气、有才华、在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贫瘠土地上耕耘了一二十年的年轻人,决心把自己的经验,结合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写一本为同行参阅的手册:《医疗卫生信息化项目管理实务》。这需要勇气,需要努力,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1.jpg

更多出版物

  有了第一本书的经验,后来我在2018年组织撰写《医院网络安全建设指引》一书时就轻松很多,等到该书于2019年10月出版时,通过人才引进,我被调入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现更名: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后来又有了《实用HIS上线指引》和《HIS人生》的相继问世。回望历程,每一次所得都是以前积累的结果,不只是技术方面,更多的是心智成熟,能够从事物的表面去挖掘存在的脉络和蕴含的道理。

  《实用HIS上线指引》的写作脉络是一条纵向线,从HIS项目进场时的项目经理角色写起,直至项目验收,全文每个章节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都蕴含了项目管理知识,可以说是我从业近30年所经历的HIS项目管理经验的实践总结,分成33章,寓意HIS上线难如登三十三重天。但章节目录内容,我只用了30分钟就规划完成。在组稿过程中,我发现内容比较单薄,所以在每章后面增加了“HIS公司观点”(由HIS公司写作团队撰写)和“附录 项目过程文档示例”。书的厚度增加了一倍,内容也更加丰满完善。

  《HIS人生》的写作要困难一些,原打算写个人自传,写过几万字就写不下去了,还是文学素养不足,或是一个人的经历代表不了一个时代,遂转换思路和写法,邀请全国各省份的医院信息化大咖们一起来写。本书虽然同样组稿比较困难,但因为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且有趣的事,因此吸引了全国三十余位医疗信息化专家加入编者队伍中。在读每个编委HIS人生故事的同时,可以感受到是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也创造了一个HIS时代。

  此书编写的过程中,我也顺应数字传播的潮流,每一篇均先在CHIMA公众号连载,这一方式有效促进了组稿并扩大了内容的传播,出版前已收获10万+的阅读量,这也为国内HIT写作出版模式探索了新的路径。也要感谢CHIMA秘书处对每篇稿子逐字校对和修改。

2.jpg

几点写作经验

  我的写作经历,或许可以给大家带来以下启发:

  首先不能看低自己。当你决定去做一件事时,一定要全力以赴,无惧困难,不怕被人笑话。

  二要学会借势。当自身平台不足时,要获得业内有影响力的前辈的认可,让他认同你、帮助你。当你没有能力做主编时,可以学会跟随,借助业内有影响力的平台写自己的文章。

  三要有规划。一篇好文章不会梦中天成,学术著作不同于论文有固定的范式参考,好文章思考架构的时间一定远大于写作的时间。

  四要真实。虽然是讲故事,但我们的故事不是文学虚构,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人和事,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不然又不具备可读性,这个要求比写文学作品还是容易一些,只要写出真情实感,读者看后有帮助即可。

  五要反复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的经验是写完之后封存至少3天,期间不想、不看,直到完全快忘记的时候,你再重读,至少会发现很多地方语句不通和文字错误,最好的方法是给你的同事、朋友甚至不同专业、不熟悉你的人来看,让他们提出修改意见。

  六要言之有物,予人以知识。好的文章,即便是平淡的故事也能反思出哲理,再大的事件,不会组织语言,也空洞乏味。好的故事并不需要华丽辞藻,能写出画面感,引人入胜,就是佳作。

“HIT故事汇”更精彩

  现在我们的思路和格局打开,再次联合CHIMA进行组稿。突破“HIS人生”边界,推出“HIT故事汇”专栏。该栏目面向全体HIT从业群体征集故事,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第三方,无论是主任、高管还是IT技术工程师、市场销售人员,都可以写自己的故事。写作方式更加灵活,可以是个人自传、可以是创业成败、可以撷取工作中几件有意义的事件、也可以是某段时期的工作感悟等等。

  “HIT故事汇”,我们将以最大的热忱,最宽的包容,期待您的故事!

  投稿方式:1053575682@qq.com

  作者简介

3.jpg

  郭扬帆,CHIMA委员,软件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数据应用中心主任。广东省首席信息官协会医疗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疗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医院协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健康医疗数据资产管理工作委员会常委,顺德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主委等。主编《实用HIS上线指引》、《HIS人生》、《医疗卫生信息化项目管理实务》、《医院网络安全建设指引》等著作,担任多部编委。1997年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先后经历过多次甲方、乙方角色换位,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