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医疗变革——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全面推行AI生成式电子病历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简称“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信息与数据中心携手合作,基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推出了全国首家场景落地的心内专科化门诊AI生成电子病历系统。这一开创性的解决方案,不仅是医院在技术创新上的一次大胆尝试,更是对医疗服务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标志着医疗服务过程迈入了"人机协同"的新阶段。
传统就医困境
作为武汉协和医院王牌科室,心血管内科自1960年成立以来,始终屹立行业潮头。科室汇聚业内精英团队,配备国际尖端诊疗设备,多次蝉联复旦大学排行榜华中地区第一,在心血管病免疫学等研究领域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在传统医疗模式下,医生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病历困境”。最新行业数据显示,医生接诊过程中平均四成的时间需用于书写电子病历。从记录患者主诉、整合影像检查数据,到推导诊断逻辑、制定用药方案,全程依赖人工录入。这一过程不仅加剧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还存在着诸多隐患。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在有限的就诊时间里,实际用于医患沟通的时间很少。许多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自身疾病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感觉没有得到医护人员足够的关注,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就医获得感。
技术突破:自动精准生成病历
区别于传统的问诊模式,该系统充分融合了先进的AI大模型技术、智能语音识别与深度学习算法,依托医院在心内科领域积累的海量高质量医疗数据,实现了病历撰写的智能化飞跃。它不但能准确理解和处理特定的医学术语,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还可以全面涵盖患者的介入及手术史,如支架植入、心脏搭桥等。通过生成符合专科要求的高质量门诊电子病历,并与医院原有的EMR系统无缝对接,医生只需一键操作,就能轻松引用门诊电子病历结果。这一功能大大减轻了医生书写电子病历的负担,让医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患者的沟通中。在技术实现过程中,医院特别注重法律合规性与数据安全。系统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通过匿名化处理、数据加密传输和分级权限管理,确保患者隐私与医疗数据安全。此外,AI生成的电子病历经医生审核确认后自动加盖时间戳与电子签名,赋予其完整的法律效力,从流程上保障医疗行为的合法性与可追溯性。
图1 心内科门诊AI生成式病历医生交互UI界面
临床应用:将时间“还给”患者
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医生只需专注于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系统后台便会自动完成语音识别、关键词抓取、语义理解及病历生成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极大地简化了传统手写或手工录入的复杂流程,还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误差,确保了病历的准确与完整。医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患者的诊疗中,更加细致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系统的应用也增强了医患互动,使医生问诊时长平均提高1分钟,患者满意度提升99.8%,让患者感受到医生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为平衡效率与医疗质量,系统采用“双轨制”运行模式:AI生成初版病历后,医生需对关键诊断逻辑、用药方案等内容进行二次确认,确保医疗决策的严谨性。同时,系统内置风险预警模块,若检测到诊断结论与患者病史存在逻辑冲突,或用药剂量超出安全阈值,将实时提示医生复核,最大限度规避医疗风险。
应用效果:极大提升病历书写效率与质量
自AI生成式门诊病历系统上线以来,其卓越表现令人瞩目,AI高效辅助生成门诊病历数量单日最高3871份,每月生成总量已达10万+。病历书写效率提升明显,书写病历时间成本降低89%,单份病历耗时由原90秒降低至AI生成10秒,AI生成的病历有效采纳率达到82.3%;同时病历质量也提升明显,上线以来AI生成式病历系统通过语义分析自动修正术语错误,最终生成的甲级病历率达96%。系统的内在纠错机制通过“三级保障”持续优化:实时语义校验,基于专科知识图谱,自动识别并修正术语错误;动态学习反馈,医生标注的修改意见会同步至AI训练模型,结合每月更新的临床指南数据,实现系统的迭代升级;人工终审兜底,所有AI生成病历均需经主治医师签字确认后方可归档,确保内容符合医疗规范。
图2 基于专科特点及多维数据整合提升病历生成质量
人工智能+医疗持续探索
武汉协和医院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以科技推动医疗服务的提升。医院将以患者为中心,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更好。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门诊AI生成式电子病历系统,以及探索更多的科技创新应用,努力让每一位患者在就医的过程中感受到安心与温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一创新举措的持续推进,每一位患者都将拥有更为愉悦和满意的就医体验,而武汉协和医院也将在医疗科技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由武汉协和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