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镔进:厚积薄发,医院影像信息化建设迈出新征程
经历上一篇所述“无纸化病案”科研申报受挫后,我们并没有停止思考。在总结“无纸化病案”科研课题申报流产教训的过程中发现,单纯解决医嘱和医疗文书的书写,距离实现“无纸化病案”差之甚远。因为在病案中仍有大量的临床医技报告等其他医疗过程记录也需要“无纸化”,为此我们重新整理“无纸化” 建设思路,调整“无纸化”建设规划,暂时先放弃对原来HIS改造和 “无纸化病案”系统开发,而是考虑从那些对“无纸化”影响比较大的临床医技系统规划建设开始。于是我在21世纪初起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方案(草案)”中提出了“从外围包围核心的战略”。即先规划建设临床应用系统和临床网络教学系统并从中找到突破口,最后升级改造HIS并整合临床应用系统,走外围新的应用系统包围现有传统核心HIS的路线,去推进信息化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
从我院信息化建设几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中,我清楚地意识到要实现“从外围包围核心的战略”,完成“十五规划”中“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任务,必须有一个能满足临床应用和临床网络教学系统数据交换特点的信息化网络基础环境;有对临床网络教学和临床信息系统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有一支能适应临床信息系统应用发展的技术服务团队;有能打动院领导班子愿意为之而投入的充分理由;并能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医技科室的支持与配合,去实现临床信息系统的个案应用突破。
蓄势待发
90年代初,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的环境条件非常艰苦,信息科的计算机室只是两间小小诊室,一间用于网络和服务器机房,另一间则是不间断电源设备与计算机室技术人员维修共用。在桂林“地市合并”两年多后的2001年,迎来了大桂林旧城改造的时代。医院利用大桂林旧城改造之机争取到了与医院相连的一块地,这块地是一段约200米左右的宋城墙。在这个宋城墙遗址上医院开始规划建设两栋住院医技大楼,开启了当时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基础建设时代,与此同时,学校整体搬迁到东城校区,把与附属医院仅有一条马路之隔乐群校区搬迁后空下来的用房全部交给附属医院配置调整。随着学校各部门的陆续搬迁,附属医院陆续开始了大范围的用房调整。我也不失时机地根据“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草案”,向院领导班子争取到了信息化基础建设用房。
在众多的临床信息系统应用中,信息量最大、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当属临床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除了病历和医嘱之外,临床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信息也是病历组成的最大一部分,之前所谓从外围系统突破,首当其冲就得是考虑这两个临床应用系统。它们有明显的特征,最初都是随设备进入医院。而作为临床信息系统,他们的不同之处是检验系统LIS是以IT身份进入医院,而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则是以医疗器械的身份进入医院信息化建设视野的。由于PACS初始进入医院所配套的都是昂贵高端影像设备,这自然延伸了它“贵族消费品”的属性,并在其高贵身份的光环笼罩下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好奇和挑战神秘是第一代医信人的特点。尤其是对于我这个放射科出身的信息人自然就选择了PACS作为外围系统建设的突破口。这样我开始把大部分注意力聚焦在与PACS相关的信息之上。因特网上的医学信息学论坛和中国PACS论坛成了我持续获取最前沿信息的源泉。《中华放射杂志》《中国医疗器械》《医学信息学杂志》《中国医学信息管理杂志》成了我每月必读的期刊。
着手建设PACS系统
在我的印象中,首次接触到PACS好像是1994年,一个医疗器械博览会上一台报价上百万的HP超声图形工作站吸引了我的眼球。1995年在广西南宁医疗器械博览会上,深圳安科公司推出的“影像管理与通讯系统工作站ASG-340系列”让我首次系统地认识了PACS,敏感的好奇心就这样埋下了一颗建设PACS的种子。在这个医博会上,我与安科公司的产品研发工程师毕亚雷进行了有关PACS与HIS之间数据交换问题的深入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探讨,以及与院内外放射科专家、IT专业人士及PACS供应商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之后,我开始对PACS厂家和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实地考察学习。2002年我参加了西安华海公司举办的公司庆典活动和学术交流大会,其间借参加学术活动或出差的机会多次参观了PACS厂商的基地和PACS建设比较好的医院。后来,我考察了深圳安科公司和深圳蓝韵实业有限公司,并与他们的研发技术人员进行了有关PACS建设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在上海与加拿大思代(CEDARA)公司上海办事处技术人员,探讨了如何更大程度开放思代软件,进行个性化应用二次开发的可行性。我在广州与GE公司张衡及其技术团队讨论了GE公司的PACS/RIS本地化应用开发问题,同时参观了中山医科大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和南方医院的PACS。我在南方医院的参观学习收获最大,他们上线的PACS是利用科研课题经费自己研发的,虽然当时在图像处理方面与GE、西门子等国外品牌相比还有差距,但是他们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开始在放射科使用,而且他们从一开始设计就考虑到了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我院2005年规划建设的远程手术示教系统就是得益于他们的启发。
通过这样持续不断的理论学习、参观考察、交流讨论,我对PACS应用现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PACS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全面推进临床信息系统建设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底气。为了当年好奇心在我内心深处埋下建设PACS的那颗种子,我一直在苦苦探索,默默准备。
2003年我在参加医院大型设备采购的论证会上,得知医院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计划采购一台核磁共振和一台DR,我借这次影像设备采购的机会,以配套影像设备应用为由提出申请建设PACS项目计划。为了争取到这次搭便车建设PACS的经费,我不敢多要钱,小心翼翼提出了一个不到300万元的方案。我当时想,一台核磁要好几千万,而作为配套提出不到300万元的预算建设全院PACS,医院领导班子可能就容易通过申请。虽然“配套”建设预算议案是临时动议,但之前预见性的准备派上了用场,在会上提交了几年来我对PACS的调研情况和我院PACS建设初步方案,没想到当时领导还真的原则上同意了申请,只是要求尽快补充PACS建设方案论证汇报材料。也正好在这时我从相关文献查到“贵阳国际PACS学术研讨会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简称“贵医附院”)PACS剪彩仪式”的报道,并看到《计算机世界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贵医附院PACS建设的全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报道声称PACS是当时 PACS应用在中国落地以来最好最成功的案例。为了更加坚定院领导对PACS建设投资的信心,我提议由院长带队去贵医附院参观,院长同意择日前往。
2004年3月16日,由雷院长亲自带队,信息科和放射科加上司机一行5人开着一辆桑塔纳,驱车600多公里到达贵阳。在贵医附院信息中心王康工程师的引导下,我们一行参观了贵医附院数字医院建设成果,与信息中心主任和放射科主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其中重点参观交流了他们的PACS建设情况、使用效果及其管理方式。贵医附院的PACS始建于2001年3月,项目建设包括省长基金在内投入近2000万元。硬件环境是CISCO-29x系列交换机、HP的服务器和存储,数据备份是一台200多万的HP磁带机。主干链路使用千兆光纤,超五类网线接入了放射科终端用户120多个站点、4个登记和收费窗口。系统已经与部分县医院连接并开通了放射影像远程会诊,整个系统由放射科主导建设,信息中心只负责系统的网络维护和存储维护,PACS由放射科的专人维护。下午我们经浪潮通用软件公司张学锋介绍,参观了贵州省人民医院放射科的PACS。贵州省人民医院的PACS是浪潮通用软件公司开发的Mini-PACS,由放射科自己建设和运维,当时的使用效果显然不如贵医附院。我们参观时正好遇到中科恒业公司的技术员在对他们PACS进行升级改造。
结束在贵阳的参观学习,我们于2004年3月18日早上驱车返回桂林,在途中院长问我“给你300万建设PACS,你能启动并建设好吗?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当时信心满满地说,“给我300万,我一定能做得比所看到的更好”。回到桂林后,我陆续考察了广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玉林市人民医院和北海市人民医院等数家区内医院的PACS应用状况后,提交了PACS建设可行性分析论证报告并在2004年底落实了PACS项目建设的预算。
经过长达近4年的前期准备工作后,PACS建设项目终于在2005年进入采购流程的实质性阶段。院领导班子对我们这个项目高度重视和谨慎,因为它是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信息化建设以来单个系统建设金额最大的项目。截至2005年,医院所有信息化建设与运维的支出总额还不到75万元,而这次一个PACS项目的预算就300万元,自然会引起多方面的关注。按照医院采购的相关规定,医院采购部门委托了广西云龙招标有限公司桂林分公司,作为这次信息化项目的采购代理,桂林市审计局滕丽明科长作为本次招标采购的监督。2005年4月26日招标文件通过了院内的审查,4月29日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和广西云龙招标有限公司网上发布竞标公告,2005年5月21日早上9点开标,项目开标场面竞争很激烈。期间进行了两轮次报价,多轮次细节内容谈判。
这样的竞争性谈判不仅为医院争取到了最优价格,更重要的是通过多轮次谈判的充分交流,使临床教育科研一体化的“Full-PACS”功能需求更为清晰明朗,直到次日凌晨2点左右整个谈判和评审才落下帷幕。
破茧成蝶
随着PACS建设项目招标的尘埃落定,全院的网络改造也相继完成。在PACS即将上线的时刻让我感到最大压力的是信息科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说起信息科技术队伍建设很是惭愧。信息科成立之初技术人员就只有从检验科抽调来的罗云和我,因为在信息科医技专业人员职称晋升难的问题,在我院“三甲”评审通过一年后,罗云就提出要求回检验科工作。罗云是一个从学校毕业没有几年的小伙子,但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发烧友”,他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我特别喜欢这小伙子,在医院严抓考勤的时候,我从来都没计较过他的上下班时间,对他都是实行弹性工作制,尽我所能给予他最大的宽松工作环境,他也是实实在在地在系统上线和运维工作中展示了他的才能和成效。当时我非常不舍得他离开信息科,但是为了他的个人前途,我还是不得不忍痛割爱让他回到了检验科。当然,他也没有辜负我们的友情,后来也正是因为他在检验科的相助,才使医院LIS毫无悬念地一夜之间顺利上线成功。
一个 “光杆司令”自然是不利于我院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先后在1996年底和1998年争取到了两个专业技术人员加入信息科的专业技术团队。他们是后来的网络硬件管理骨干苏玉成和软件开发骨干黄明炜。1999年黄明炜用PHP完成了门户网站开发,接着陆续完成了抗生素使用分析、患者查询系统等许多外围系统应用开发。在上线手术示教和临床远程教育系统中他们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就在即将冲刺、上线PACS这个节骨眼上,我之前申请两名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校招的名额得到了批准。这样甘沛山和王勇两人在2005年,准备上线PACS的前夕加入到我们信息科技术团队。当时王勇主要负责硬件运维,甘沛山主要负责软件运维和软件开发。甘沛山对我提出的应用场景设计悟性非常好,软件开发能力也很强。十多年后他作为人才被引进到了桂林市人民医院。有了这几个人的技术团队之后,我信心十足地开始按心中的目标引导技术团队,在科室例会上要求每一个人要对照“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方案”内容,并结合IT技术的发展趋势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为实现医院信息化规划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
所有的一切都在按照计划悄然无声地准备着。2005年10月,放射科的阅片中心在PACS项目中标公司技术人员的协助下顺利完成,10月25日正式向PACS项目中标公司发出项目建设进场实施通知书,PACS项目中标公司销售部蔡春辉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资源调度与协调,我负责医院全面的配合协调,放射科邱主任和禹副主任负责影像科内部协调。PACS项目中标公司的邓鹍博士指挥着宇于、曾文等10多人的开发团队为系统二次开发和升级迭代护航,项目现场实施经理张代军带领着蒋翔、张育聪、王建华、梁田等人的实施团队与信息科的技术人员一起在中心机房很快部署完成了PACS服务器、SAN存储等基础环境。光纤模块聚合链路直连放射科交换机,一批WIDE竖屏、高流明投影仪和10多套教学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和基础环境一周内全部布置到位。11月25日安装调试好了所有软件系统,超声科的超声设备、放射科的CT、MR、DR、CR、DSA、乳腺机,以及在PACS上线前改造的“数字胃肠机”全部接入PACS,放射科和超声科的排队叫号大屏及系统也同时安装完成。经调试和试用,2005年12月PACS正式在放射科和超声科顺利启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实现全院PACS建设迈出了第一步。
在2006年桂林医学院本科教学评估中,PACS及其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受到了教育部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经过后来2年多的快速迭代升级,PACS实现了建设规划中的全院临床科室WEB浏览、上线了三维重建和骨科手术导航临床应用,开启了PACS网络教学及其影像远程会诊等系统应用,以及教学科研影像标注筛选等应用,完成了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全院PACS建设的第一阶段任务。在当时创造了以百万级投入就能建设全院PACS的记录,揭开了PACS那神秘的面纱,成为当时普通医院也能够用得起且用得好PACS的经典案例,为PACS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佐证,也为后来国家支持基层医院能力建设项目放射科级PACS预算价50万提供了参考依据。
合作共赢
在PACS项目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后,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原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组专家、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马斌荣教授专程来医院参观并指导我们下一阶段的PACS建设。我多次到PACS项目中标公司与他们的产品经理和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对PACS建设的下一个目标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在交流中我反复表达了对Full-PACS更深层次的理解,对PACS用户来说,我们想要的Full-PACS应该具有包括独立影像源系统应用的纵向深度和所有影像源应用系统横向覆盖的广度,集教学、科研、临床于一体的可充分扩展的应用平台动态系统。对于PACS厂家来说其PACS产品架构则应该是一个可拆分的Full-PACS架构系统,就好像我们熟悉的变形金刚一样,每一个影像源应用系统都是一个可拆分的“擎天柱”的一个独立的小汽车部分,他们分散了可以是N个独立灵活高效的小汽车,合起来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Full-PACS,这样的一种变形金刚“擎天柱”产品设计思路才能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PACS的成功建设,实现了我曾经希望与合作企业相互成就的目标。我们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获得了比较理想的应用系统,对于PACS项目中标公司来说则是收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全新PACS产品。他们在我院开发的RIS,后来也成为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西门子PACS“新沟通”RIS升级的原型,PACS项目中标公司与我们合作开发的影像教学软件系统,也在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实现了商业价值转化。为了更好地让这个PACS在市场上得到发展,2008年PACS项目中标集团公司,以这个PACS产品为核心把原来集团公司的IT事业部独立出来,成立了以PACS为核心产品的创新医疗IT企业。
回顾PACS建设的整个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院PACS建设规划是站在医院应用层面规划,由信息科主导,临床科室配合,所有应用服务器和存储等基础设备全部集中在信息科中心机房,系统的管理和运维全部由信息科负责,科室只管他们的使用。整个PACS从规划准备到建成全程启用,贯穿了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全阶段。准备时间用了4年多,上线时间只用了三个月。最后之所以能在三个月内顺利成功实现既定目标,不仅仅是上线前用了很长时间做了大量扎实的基础工作,而且还有更重要的“天时地利人和”。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是在恰当的时间做了恰当的事情。要是没有医院的大规模建设,就没有机会争取到中心机房建设;要是没有医院大型影像采购,就没机会争取到建设PACS的预算;没有这个预算就没办法在临床信息化建设上取得这个突破。而另一方面放射科原本就是我“娘家”,虽然我师傅都已经退休,但是科室大多数都是与我共事多年的师兄弟,我离开放射科后科室每年的聚餐活动都会邀请我参加,我们不仅保持着良好的友情,而且在业务和技术的交流上也有着绝对的共同语言。在项目实施推进的业务流程改造和具体操作细节设计过程中,我们的交流沟通一直都没有任何障碍,可以说无论是于公或于私,当时放射科的兄弟们都给予我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的那份感激之情。当然也因为我与放射科的这份感情,在当时PACS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也在尽量为放射科争取最大的利益。当时医院正在推行全成本效益核算,每个科室每花一分钱都要算到科室的成本上,如果这个PACS的建设成本算在放射科头上,那将直接影响到科室每一个人的效益奖金,为此我说服了院领导,把所有成本都算在信息科上,这样打消了放射科使用PACS的顾虑,坚定了他们建设PACS的决心,此外在医院用房调整分配中还协助放射科一起争取到了阅片中心用房,使放射科诊断和教学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信息化建设是我院信息化建设零的突破,那么在“十五规划”收官之年,以PACS为代表的临床信息应用系统上线,则是我院信息化建设以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我来说,这个里程碑与90年代初零的突破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年我是因医院发展需要而被动上阵,是一个医信人工作职责的职业使命使然,上阵后我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着前进。而PACS系统上线,则是我做足准备的主动请缨,是一个医信人发自内心深处的自由探索精神迸发出对医信事业的一次追求,是一个医信人职业与事业的一次完美结合。
跨入21世纪,在我内心深处埋下的PACS这颗种子历经四年有余的孕育,终于一朝分娩。它的诞生倾注了我5年的时间和心血,算得上是5年磨一剑,也算得上是“厚积薄发,破茧成蝶”。在我看来,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在出生的那一刻让我又惊又喜,终生难忘。我发自内心地希望它能继续迭代,茁壮成长,长成心目中那个强大的变形金刚“擎天柱”。
明年是PACS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落地20周年,医院的医疗影像设备已更新好几代,数量也已是当年的好几倍,其临床教学科研等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而PACS也伴随着医院的壮大在不断成长。
真心希望在它生日即将到来之际能被赋予更多的人工智能元素,让它在桂林医学院新的医院信息系统架构下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并能再创一次辉煌。
作者简介
欧镔进,高级工程师,现任广西预防医学会卫生信息技术专委会副主委,广西人工智能学会智慧医疗与大健康领域分会副会长、桂林市卫生信息学会名誉会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信息化建设。历任桂林医学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网络中心副主任和附属医院信息科长。组织实施了数字化医院、数字化校园及数据中心建设。曾获广西计算机推广应用成果三等奖。
上一篇: 李永在:探索智慧医院建设最佳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