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亚:同医院HIS一起成长
信息孤岛时代
1999年7月,我大学毕业进入了宁夏最大的一所医疗机构——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医院于2008年更名为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更名为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刚到医院进入了统计室工作,当时医院正在建设第一套全院级网络,医院的信息系统仅有门诊的收费系统和住院的结账系统,是统计室一位叫肖军的老师自己研发的,挂号是手工撕票的方式没有使用系统。同一年进入统计室的还有马小英、王春杨。医院的统计室隶属于科教科,是一个班组也仅有五个人,负责人是丁慧敏老师。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给全院的医护人员培训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当时医院晋升职称需要计算机相关证书。我们安装了基于局域网的培训练习环境,每天下班后给前来上课的医技护人员进行培训、辅导,一下子认识了很多医院的同事。
最初计算机客户端也就几十台,使用的操作系统是WIN95,每次安装操作系统都需要用3.5寸的DOS引导盘,然后才能用光盘进行安装,而且每次安装一个操作系统差不多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全院的客户端维护,我们三个人轻松搞定。
2004年医院成立了信息中心,从统计室独立出来,还是隶属于科教科管理。信息中心的第一任主任是李振叶主任,现在也是国内知名的医院信息化专家。信息中心一共是5个人,后来一位叫巫新玲的工程师去了质控办。
我负责的第一套信息系统,是医院的LIS系统,检验科购置生化设备带了一套检验系统,是一家叫雅仕杰的北京公司,很显然这是个信息孤岛。那个时候,医院还没有统一的信息机房,检验科就在楼道里找了一个很小的房间放置服务器,一到夏天房间温度很高,没有通风及降温措施。有一次服务器硬盘坏了,系统趴窝了。当时的系统没有容灾备份机制,我着急坏了,一个人忙上忙下,紧急购置了硬盘,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数据库,差不多两天才恢复了系统应用,在此期间只能手工发布报告。那个时候一个工程师负责某个软件系统运维,要从服务器、网络、数据库到程序全程负责,不像现在分工很细。
2004年为了配合医院新的门诊投入使用,医院上线了东软的门诊收费、挂号系统,住院系统未能如期上线,这个阶段各科室依然是每天由护士送各病区患者记账单到住院处手工录入账单进行计费,其他所有业务也都是处于手工状态。本年度医院陆续招了5个人员进入信息中心工作,我们的队伍开始壮大到9人。
第一代全院级HIS系统的诞生
到了2006年医院决定要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中心面向全国邀请了东华、东软等多家HIS系统公司来进行演示。此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什么架构,当时国内大多数医院还是用的是C/S架构,我们隐约看到了发展的趋势,大胆选择了B/S架构的HIS系统,并且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全院级信息系统,当时B/S架构的HIS系统在全国大型三甲医院的典型案例也不是很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LIS系统是否需要单独建设,因为在医院全院级信息系统建设之前,检验科已经建设了自己的LIS系统,因此担心东华LIS系统是否能做好,为此我们去了北京安贞医院、上海同济医院等兄弟单位考察学习,医院最后的结论是要建设全院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要消除信息孤岛,在同等条件下,最好选择同一家公司的产品,最后我们采用了东华的LIS系统。后来很多年的建设实践也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医院非常重视第一套真正意义全院级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因为临床医疗、护理、药剂等工作完全是手工的,涉及面大,医院从内外科各抽调了2名医生、2名护士、1名药剂科人员、1名财务人员到筹备组工作,一直到门诊系统上线,我们一起工作了差不多五六年,建立了很深厚的友情,其中后来1名护士和1名医生留在了信息中心工作。经过三年多的筹备,2009年9月住院系统上线了,2011年7月门诊系统上线。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了项目全程建设,其中2011年门诊上线,我带领信息中心同事和东华公司的工程师,在门诊驻扎了一个月,直至系统稳定运行。
2012年我成长为信息中心的副主任,配合李主任管理软件组、肿瘤医院。2011年至2014年,是医院规模快速扩张时期,医院信息系统陆续覆盖到了心脑血管病医院、肿瘤医院、康复定点合作医院、口腔医院。随着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业务从门诊到住院,从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排队叫号、药房药库全面覆盖,初步形成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信息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人员队伍也迅速发展,到了2016年高峰期拥有43人的团队。2016年我们通过了电子病历四级、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测评,当时是西北地区第一家通过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测评的医院。
基于集成平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时代
2016年底李振叶主任要去澳洲访学一年,访学结束后,2018年李主任调离了医院,去厦门发展。2018年医院申报了国家疑难重症能力提升工程,其中有一项建设任务是医院信息系统升级。
到了2018年医院各类信息系统已达69套,计算机终端也快速发展到了3087台,同时《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也发布了,明确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要求。医改各类文件规范要求陆续发布,医院内部的管理需求不断涌现。电子病历评级标准也将数据质量(信息质量) 内容纳入考核之中。此时,医院信息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但是,当时的信息系统在架构体系、标准体系、功能完整性、应用体验、管理支持等方面,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患者服务、临床应用和管理分析的需求。治疗组管理、手术分级管理、床位集中管理、日间手术管理、医保监控、DRGs管理、病案自定义统计报表、分级诊疗、一卡通管理等系统缺失。数据利用率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的管理所需,数据准确性也有待提升。
医院决定主要对标1个规范、2个评级标准,即《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和标准》《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分级方案》,结合多轮调研形成的建设需求,进行了方案设计,经过多轮专家论证,修改完善后形成了最终信息化建设方案。2019年9月完成项目合同招标工作,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召开全院升级启动会。
HIS系统升级是个全院级庞大的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后,医院成立项目组,制定了调研计划,进行了全院管理部门、临床科室前期调研沟通,收集汇总需求。根据业务系统的功能,我们将100个业务系统模块分为四期进行上线升级。其中重头戏在第二期,涉及系统管理平台、基础数据管理平台、门急诊诊疗服务、住院诊疗服务、电子病历等82个主要业务系统模块。我们严格依照升级计划,2019年9月01日-2020年7月25日,完成了数据准备、系统部署实施;2020年4月20日-2020年7月25日,完成了全院5452人次医护人员的培训、系统联调测试;2020年7月28日-2020年10月31日,完成了总院及心脑、肿瘤、口腔分院的上线工作,期间我们将37个异构厂家各类接口平滑迁移至服务总线,完成临床数据中心86项字典数据导入工作。平台服务数量达311套,每日消息量高达500万以上。2019年底,HIS系统升级的同时,医院启动了智慧服务项目,HIS系统切换时,我们同步实现了面向患者线上服务的无感切换。
HIS升级项目从开始需求调研、数据准备、二次开发、培训、联调测试到实施上线,经历了18个月的历程。信息中心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得到了历练和成长。2023年底医院已经拥有了近200套各类业务系统、5000余台客户端。
结语
1999年至2024年,整整25年的时光,我经历了医院HIS系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全过程,见证了医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实践证明,信息化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医院信息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投入资源进行维护和升级。同时,医院也需要关注新兴技术的发展,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以保持其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和竞争力。
我坚信要做好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强大的沟通协调能力,更需要有伟大的情怀,持续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发力,才可以更全面地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
作者简介
马利亚,CHIMA委员,从事医疗信息化工作25年,硕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读博士,正高职工程师,国家注册信息安全工程师。主持宁夏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1项,宁夏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主持人2项,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委托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9篇,参与医院新技术新业务获奖15项。
上一篇: 陈斌:医疗信息化标准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 黄昊:第三方合作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