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回顾:医信人的“年获节”内外兼修

发布时间:2024-02-07
浏览次数:

前言

  2023年是全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一年,很多大咖就医疗信息化建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森亿智能整理了部分大咖的观点,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干得漂亮!

  1.王才有:“数据二十条”破解医疗健康数据“两难困境”

  “数据二十条"的发布,对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建设,起到了举旗定向的作用。基础制度的建立,为破解医疗健康数据开放与保护的“两难困境”带来期望,对促进数据的流通和交易活动开展带来动力,对数据提供者和开发者提供了新的动能,同时对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市场参与者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新要求。(王才有,CHIMA主任委员)

  2.王建林:信息生态系统建设要尽可能考虑信创产品

  中枢平台的构建,核心功能就是信息的打通和集成。通过开展医院信息中枢平台建设,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对于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要持开放态度,各种工具都有其优点;在项目核心领域的系统和技术,要关注设计理念和技术团队能力;不怕失败,但要有合理科学的预案,能及时改变思路,向着最终目标去探索实现;项目建设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的建设,得有生态顶层设计和管理,分支项目要充分理解项目最终目标,通力协作;要尽可能的考虑信创产品。"(王建林,CHIMA常委,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3.许锋波: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科研大数据中心建设

  “人工智能科研大数据平台赋能专病诊疗研究”是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依托洛阳市区域科研大数据中心项目,于2020年4月开始建设,至2023年5月完成。目前已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临床数据转化为科研成果,构建全院级科研平台与肿瘤、心血管、脑血管、内分泌、呼吸五大专病库,同时依照食管癌专病标准数据集,整合南阳市中心医院和安阳市肿瘤医院两个分中心食管癌数据,建设多中心医学研究平台,为区域专病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带动区域内医疗机构实现了病人的信息共享、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诊治能力、扩展了获取信息的途径。(许锋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二 科技驱动医疗创新:且看AI

  1.黄昊:EMR嵌入大模型,或许可以提升临床思维

  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的出现,加剧了临床对电子病历的新期待。通过连续对话,模型就可以理解用户的需求,进而为其提供满足需求的作品。这个模式让医生产生了强烈共鸣,因为医疗问诊的过程就是这样。大家自然就会想,什么时候电子病历可以根据我们录入的各项数据,给出一份满足管理、医疗、医保等各种要求的合格病历。这也给产品开发商提供了一个新产品方向,也只有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电子病历才会更像一个具备临床思维能力的好工具。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当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许还需要几年的技术沉淀和积累,目前也可以把对病历数据的利用工作做起来,利用数据来分析住院医师书写病历中的问题,帮助医师调整和优化临床思维。(黄昊,CHIMA常委,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信息科主任)

  2.阮彤:通过使用简单的prompt,大模型可生成相应的病历数据

  电子病历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可定制的EMR模板,以及基于模板的引导式数据录入。难点并不在于定制模板,而是模板定义规范很难确立,对模板的扩充限制,会影响模板的灵活性,但如果不限制,又会影响模板的利用。而有了大模型,可以放入大量的经典例子进行指令微调,然后通过使用简单的提示(prompt),表达模板的含义,生成相应的病历数据。而电子病历的质控,也完全可以通过prompt定义质量要求,再自动生成,或是修改过程,或是输入完成后,进行质量控制。其他功能,如导入检验检查数据,或是文档的修改,都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交互接口完成。(阮彤,CHIMA委员,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所长)

  3.薛颜波:生成式电子病历可规范「临床思维力」

  大模型的相关技术之一:思维链(Cot)与「临床思维」的「Reasoning」过程高度相似,它模拟人类推理的过程与医生的「诊断过程」相适应,思维链能够一定程度解决大模型在医疗场景当中的可解释性、准确性与透明性问题。这意味着,当大模型具备医疗知识的同时,还会像医生一样去「思考」,并且能够结合现有知识、数据给出思考和推理的过程及答案的可能性。结合当下医院统一建设的大数据中心平台,在大模型技术的加持之下,大数据中心的规划会呈现“智能中台“的趋势,形成大模型驱动的病历内涵质控、辅助决策、智能临床路径、辅助书写等等,进一步规范「临床思维力」,实现双向赋能。(薛颜波,森亿智能副总裁)

  三 医信人的内省:想的透彻

  1.张琼瑶:专心致志于一行一业

  对于医院信息化制度建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当前,医院信息化部门缺乏科学健全的制度体系;信息化部门在医院是一个支撑部门,要为临床、科研和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应赋予信息化管理部门必要的职能权限,是否可尝试CIO制度;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医院信息化建设者要思考如何平衡网络安全与开放共享的矛盾,同时要实现制度执行与资源消耗的平衡。引用稻盛和夫的一段话:专心致志于一行一业,不腻烦、不焦躁,埋头苦干,你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与同行共勉。(张琼瑶,CHIMA常委,福建省立医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

  2.柳明:医院信息化需要兼顾“面子”和“里子”

  所谓面子,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有各类评级评审压身的,还有侧重于宣传目的的。类似这样的项目大部分以"完成"为目标,至于是否能为临床带来"实惠"很少在考虑范围之内。不可否认,这些项目对于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为什么信息部门在实施的时候,临床的配合度、依从度不够理想,甚至有些抵触呢?我认为还是没有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脱离了临床的实际。在路上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标语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信息化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一家医院的信息化活跃度关键看临床。如何能够赢得临床的心?那还得看里子。为临床解决实际困难是HIT人的不变初心,让临床工作化繁为简是将医护人员还给患者的有效途径。某种程度上,临床的人心向背才是决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柳明,CHIMA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高级工程师)

  3.周春燕:倾听翻译能力是医信工作者的成事之基

  医院信息科是业务需求和技术实现之间的重要桥梁,工程师通过倾听和翻译两个环节做好中间桥梁。一是学会倾听。充分理解需求部门的真实意图,挖掘出需求部门真正期望解决的问题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相对合理方案,而不是简单地给系统"打补丁"。二是学会翻译。医院信息系统最主要的使用人员以临床和管理者为主,大都没有接受过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化训练,而他们的日常工作又十分繁忙,极不喜欢听工程师讲解晦涩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医信工作者要能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需求部门把计算机原理和信息系统运行逻辑解释清楚。医信工作者如果能用临床医治护熟悉的语言沟通,举例子、打比方,可以更加快速地完成沟通,并且取得更好的效果。(周春燕,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4.郭扬帆:作为一名CIO“补习生”,收获良多

  当前IT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新的概念名词。很多公司在介绍他们新研发的产品时,云大物移智、微服务、中台全部都有,但总感觉似是而非。我们想让公司把这些技术讲透,实际上也很难,真懂的人不会到客户现场,到场的大多是半桶水。听会议、论坛同行大咖们的报告,短时间也不能全讲明白。CIO培训班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研究这些技术和管理的大咖教授们,花几个小时把一个问题讲深讲透。这就是我参加这个学习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另外,学习班是由CHIMA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干部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对于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加分机会,可以提升个人简历的含金量。而且,通过参加这个班级,我还有机会结交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朋友,分享经验,一起探讨问题。最后,我参加这个班级还有一个个人的目的,就是想就顺德区医疗改革面临的一些信息化问题向大咖们请教,借此机会寻求他们的指导和建议。(郭扬帆,CHIMA委员,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信息科主任)

  四 2024:如果只做好一件事...

  1.赵敏:信息系统设计一定要把使用者的需求放在首位

  如果信息系统设计的好,满意度提升,那就一定要把使用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只有符合他们需求的信息系统,才能是大家满意的信息系统。

  在2014年推行医院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曾经遇到门急诊人次数据统计口径的问题。客服部要求统计的是到院就诊的人次(无论挂号是否收费);医务部要求的是按照科室划分门急诊人次;财务部要求根据挂号类别区分已收费的门急诊人次等等。这导致在一段时间内门急诊人次出现不同的数据,这对于医院整体发展非常不利,后经向院领导汇报并与各个科室磋商后,最终把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分开,统计口径统一由质管部负责(质管部负责所有医院对外数据呈报,同时也是科主任目标考核的制定者),由质管部统一负责口径避免了多头管理出现差错。信息科根据质管部审核过的口径进行相关数据统计,最终形成统一报表格式。(赵敏,CHIMA委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2.朱晨:信息系统优化需要考虑“人性化”

  信息主管必须重视系统建设,但更要重视系统优化,信息系统优化很困难,但也许困难才是正确的路。业务流程的优化必须来自医疗一线。业务"冗余机制"和系统"可配置性",也就是信息系统互操作性的"人性化"。我认为,小修小改也有大成效,"勿以善小而不为"。智慧医院的评审评级,也可以看做是信息对临床、对患者、对管理三方面需求的重新认识和梳理,也是针对系统运行的深入优化和深度应用。(朱晨,CHIMA常委,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信息处处长)

  3.吴坤:「一专多能」是医信工程师的不二法门

  医信工程师要做的就是如何解决"一"和"多"之间的关系问题:选好"一"、练好"多"。

  选好"一"决定了医信工程师的核心技术方向,这也是医信工程师的个人市场价值体现。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技术专长,选一个发展方向,比如数据库管理员、网络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项目管理员等。在自己选定的领域,做专和深的学习计划,比如数据管理员方向,不要仅限于会写SQL语句,还要掌握数据库设计、数据库优化、数据库运维甚至包括数据库底层实现原理等。要切记IT行业是不可能存在全才的,如果一个工程师什么都懂都精通,那大概只能说明一点,即他在哪个方面都不精通。

  打好"多"的基础,就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成效,因为医信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就是多如牛毛的琐事杂事。对于信息化领域的一些常用基础知识和技能需要掌握,包括计算机网路、操作系统、数据库、基本的程序开发、需求和项目管理、沟通与表达、医疗业务知识以及一些新技术的应用等。切记一点,不要深入去钻研,掌握基本内容即可。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极为有限的,要把宝贵的时间精力放在最应该投入的地方。(吴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信息中心软件工程师)

  (本文由森亿智能协助整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