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信息化赋能

发布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

  新一轮医改于2009年启动,并于2020年底完成了相关任务。2021年2月19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1年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意见》(国办发〔2021〕18号)。标志着深化医改就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将信息化全面融入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建设目标之一。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指明了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新要求。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信息化赋能,就是将信息化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赋能新体系构建、新趋势发展、新效能提升、新动力生成,新文化落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1 信息化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新体系,新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以构建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为主要任务,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重要举措”。在实现这个目标和任务过程中,信息化赋能重点是利用信息化赋能医疗体系的互联互通,能力拓展、服务延伸、机构协同,具体包括:

  1.1 提升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水平

  充分利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促进医疗健康数据共享,促进健康数据集约建设与存储,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健康数据共享机制,提升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水平。

  1.2 促进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延伸

  通过远程医学教育培训,促进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与同质化。利用视频技术、在线教育培训技术,开展技术推广、远程医疗、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工作,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1.3 延伸患者看病就医的服务链条

  推动互联网与远程医疗的规范应用,推动现有就医模式的优化与变革;促进各级各类、分门别类的医疗机构,回归合理的功能定位,利用信息化协同满足患者的便捷、延续性诊疗需求。

  1.4 赋能生活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创新

  利用便携式、可穿戴、居家式健康医疗设施,以及不断完善的城市、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推动形成个体化、自主性的居家式、生活化健康、医疗新模式。

  1.5 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创新

  通过完善各级各类医疗与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基础,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及时获取各方面信息,研判风险点,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1.6 赋能平急结合的医疗救援服务模式发展

  利用卫星通信、地理信息等技术,联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医疗救援资源,完善医疗应急救援信息系统,推进“平急结合”的医疗救援服务模式。

  2 信息化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新趋势,新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学科发展、医学技术、服务模式等多方面创新,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是将信息技术深入融入医疗技术创新,为医疗技术革新、学科体系再造、专业能力发展注入创新活力,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具体包括:

  2.1 赋能数字化诊疗技术革新与创造

  多学科和信息学交叉融合,创造和引领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医疗器械装备制造,小型化、便携化、移动化、智能化医疗健康设备创新。

  2.2 赋能学科体系重构与再造

  通过数字化、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精准化、医技介入化”的学科体系再造。促进多学科诊疗(MDT)、无痛诊疗、整体护理等等“以系统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的学科服务模式重构。

  2.3 提升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水平

  通过数据工程相关技术,提升诊疗服务人工智能水平,促进高水平医疗的数字化普及,持续提升医疗质量。

  2.4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临床研究与转化

  不断规范医疗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利用真实世界数据,规划精准治疗方案,评价医疗技术疗效,探索医疗创新方向,促进以人为核心的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

  2.5 提升智能化医疗与健康生活环境

  引领智能化建筑应用,创新引领绿色环保、低碳节能,人性化、功能化、智能化的医疗场所。促进形成未来“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医疗健康服务的“数字化生态环境”。

  3 信息化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

  新效能,新在突出强调以经济管理为重点,改变重临床服务、轻运营管理的状况,通过对医院人、财、物、技术等核心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精细化管理和有效利用,提升医疗、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信息化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效能,重点是利用信息化提升医院内部资源配置与控制的科学水平,具体包括:

  3.1 促进信息化覆盖资产管理全过程

  完善医院各类资产、资源的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补强建好医院经济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基础。

  3.2 提升医院经济与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通过医疗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集成,促进医院运营管理、经济财务管理的规则有机地融入到临床业务、医院资源资产管理全过程,提升管理的实效性、自动化与智能化。

  3.3 支持内部激励体系的动态和精细管理

  建设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薪酬管理体系。突出面向临床业务发展、学科发展、医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发展目标,建立健全能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薪酬管理信息系统。

  3.4 丰富医院考核与评价的数字化水平

  完善和丰富基于大数据的医院绩效考核的作用和价值,形成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监测模式。

  4 信息化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新动力,新在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信息化赋能新动力,重点是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导向,为公立医院的新机制形成提供“数字燃料”,为“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提供科学评价的数据土壤和水分,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提供信息化、数字化的传动机制。具体包括:

  4.1 完善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

  突出业务导向和应用导向,为医保业务办理标准化、监督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决策分析精准化提供信息化支撑。

  4.2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信息化平台

  建立医药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从智能制造、精准管理、便捷流通、质量追溯、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4.3 促进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与融合

  建设政府服务与行业监管互联互通,集成共享的信息化服务与监管平台,一站式服务,动态化监管,提高综合监管体系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与智能化。

  4.4 推动数据标准的治理与应用

  强化各类信息化标准的落地应用,形成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理念,建立信息化标准的动态管理和应用评价机制,夯实数据标准,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价的数据利用奠定基础。

  4.5 挖掘数据的管理价值与效能

  提高数据分析利用、辅助决策、运行监管的价值,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已经建设的医疗数据中心的效能,多维度挖掘和利用既有系统以及管理数据的价值;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数据的集成,增强医疗数据与人口、公安、应急等多行业数据的融合。

  5 信息化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

  新文化,新在将崇德尚医、医者仁心的医院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突出强调了公立医院的政治文化、学术文化、医患和谐文化、医务人员关爱文化等。信息化赋能新文化,重点是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融媒体技术,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促进文化与业务的融合,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具体包括:

  5.1 融媒体、互联网技术赋能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通过互联网传播技术、集成技术、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将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文化融入到医疗服务、管理业务,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平衡协同发展。

  5.2 信息化实践,培养交叉融合、改革创新的文化

  提升与信息化交叉融合的医学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勇于突破卡脖子技术,开辟医学技术新领域,构建学科建设新体系,开创医疗服务新模式。

  5.3 信息化生活方式,强化需求导向的医疗服务文化

  数字化时代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信息化体验与实践,增强医院强化以病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时代文化,助力医院以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

  5.4 数字化生活模式,增强担当有为的责任文化

  从患者方面来说,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人民群众主动获取健康知识提供了渠道,促进人民群众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医务人员方面来说,互联网诊疗等新型诊疗模式的应用,增强了医务人员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的责任意识,促进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信息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不断完善,个人数据管理使用的法制不断健全,信息化将深刻的重塑医疗技术、服务模式、就医行为和医院形态,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信息化将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生活需要。


  来源:《中国医院》杂志2023年7月刊

  作者:许树强、张铁山

  通信作者:张铁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公立医院改革处处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