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一位医生信息主管的自白

发布时间:2023-03-09
浏览次数:

  阳康后,我的工作被第二次按下了暂停键,这才得以静下来慢慢回味十数年来走过的路。

  高中时我一直想学的是计算机,但出于家族多方面考虑,商定的结果是学医。后来一直做医生,努力、认真、负责,然而总觉得不是那么喜欢。2010年,我对从医产生了巨大的倦怠,同时希望有条件可以好好陪伴儿子成长,于是产生了转换轨道的想法,之后就“阴差阳错”进了医院信息部门。

初入信息化领域,推行电子医嘱落地

  我一直以为信息部门是掌握现代武器的高精尖端科技部门,转入后才发现跟想象中存在巨大差异。那时,部门日常工作就是修电脑、修打印机,更有技术含量的就是维护以收费为中心的HIS系统、升级word版的电子病历系统、LIS系统和PACS系统。

  初入部门,我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启用医生端电子医嘱系统,淘汰当时医生手写医嘱由护士转录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转录时甚至需要变更医嘱以适应收费项目,同时为了避免转录时出现错误(医生字迹需要有经验的护士才能识别),另外还需要一名护士进行核对。一件原本一个人可以胜任的工作彼时需要三个人来完成,花费了患者三倍的等待时间。当时对医院信息化推进难度的认知也较为肤浅,低估了完成时间。在实操过程中发现,医院信息系统并不是单纯的流水线作业,有非常多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应用,需要我们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适应临床使用,同时也是对医院流程和管理的一次重塑。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时16:00以后的长期医嘱必须要先开,同时还需要用临时医嘱来开具当天需要用的剂量和次数;医生开完医嘱,护士校对后收费因此会被系统自动收费三次。护士来电反馈他们需要进行退费两次,操作非常麻烦。之前自己手写医嘱时不觉得有问题,咨询了法律专业的朋友才知道这种医嘱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支撑,在发生诉讼时就是按照三次计算,与收费次数无关。于是在后来推行电子医嘱时,我们特别加用了术语,创造性地在长期医嘱中使用了“首次”来规避法律问题,后台则根据“首次”数量来收费,医生也不用另外开具临时医嘱,避免了多收费的麻烦。再后来我们又创新使用了医嘱模板等处理方式,加快医嘱录入效率。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奔波在跟医务、护理、药学、财务及临床医护人员协调的路上,甚至是在帮他们进行“调解”,这也得益于我在临床一线的实践经验和“人脉”。在艰难推进中,预估一个月可以完成的项目,整整耗时六个月才基本满足临床需求。在这次推行过程中,以前转录医嘱、校对医嘱“规定动作”的护士岗位,在医生电子医嘱推行后这个岗位便不被需要了,于是校对护士这个很舒服的岗位被废除,她们必须接受回到一线工作。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这个优质的副产品精简了岗位!在这之后我重新对推行电子医嘱系统进行了一次复盘,这个系统的推行绝不能只有信息部门单打独斗,必须是哪个“角色”使用,由那个“角色”的管理者来牵头,多部门进行综合设计,这是一个多部门积极协作的“大动作”。

把使用者放在首位,推动信息部门转型

  2014年,我被医院委任为信息科的主管,这时我开始对信息化项目进行了制度和规则的大刀阔斧改变。首先,我推行了“1+2+N”的信息项目规则:1代表使用科室;2代表信息科和承建公司;N是这个项目涉及的所有科室。秉承谁使用谁提出需求的原则。刚开始推行的时候非常困难,大家意见都非常大,觉得信息化的事就是信息科的事,我们所有提出的制度和要求都是在增加他们的工作量。于是我坚持且耐心地跟领导和使用科室解释:如果信息系统设计的好,满意度提升,那就一定要把使用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只有符合他们需求的信息系统,才能是大家满意的信息系统。幸运的是领导非常支持,同时因为我从事临床很长时间,各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慢慢地制度和规则也就推行下去了,并且在五年内取得了良好效果。直到今日,每当我们做新的信息需求时,各职能部门和临床的同仁都非常积极地参加,提出的意见建议都非常中肯且适合我们的需求。

  在完成信息化项目的流程改造后,我下一个解决的是数据口径统一性的问题。例如:门急诊人次。客服部要求统计的是到院就诊的人次(无论挂号是否收费);医务部要求的是按照科室划分门急诊人次;财务部要求根据挂号类别区分已收费的门急诊人次等等。这导致我们在一段时间内门急诊人次出现不同的数据,这对于医院整体发展非常不利,经我向院领导汇报并与各个科室磋商后,最终把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分开,统计口径统一由质管部负责(质管部负责所有医院对外数据呈报,同时也是科主任目标考核的制定者),由质管部统一负责口径避免了多头管理出现差错。信息科根据质管部审核过的口径进行相关数据统计,最终形成统一报表格式。这个数据规则改变后,我据此把“1+2+N”中的2定义为质管部和信息科,把数据统计口径的事宜置前,由此我们感慨:信息工作绝对是一个综合工作,起决定作用的是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

  近十年的信息成果是得益于我始终把使用者放在首位的思维。我们的值班电话经常收到一些与信息管理“无关”的需求,可能只是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大家希望由我们出面解决。做信息化能得到一线如此的信任,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十年前我们科不到十人,所以我努力把科室人员从繁琐低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做项目管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把所有硬件的维护外包,费用相对低廉同时效率也很高。作为使用方、管理方以及公司这三方合作之间的枢纽,我们项目管理人员需要把信息需求进行梳理,同时需要设计技术方案,然后再交由承建公司开发。同时我跟第三方公司进行了拉锯式谈判,说服各公司把我们医院打造成闽西南甚至全国的研发中心,由我们无偿提供产品的规划和设计,而软件厂商承诺在我们医院现场进行相当数量的人员配备,一方面共同开发新产品,一方面替我们进行日常维护,缓解我们人力不足的问题,甚至最后我们请三方公司把白天值班电话也接管,只有多系统复杂原因的故障,才会流转到当天我科室值班人员,这样把信息科从低端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能从事软件设计工作,以求所有的信息系统都是精益求精且符合使用和管理者需求。

  我始终认为信息科是一个专业技术部门,这个部门需要从业务、科研、教学等全方位发展。最近几年,我在对信息科进行全面的转型升级。业务方面我要求工程师们必须对临床业务管理制度要熟悉。当然,我以身作则,我对医院的业务和运营管理,熟悉程度也非常高,同时我们积极布局科室的科研发展。这几年医院配备了卫生统计及大数据研究的人才充实到信息科,也带动了我们科研发展。近三年,我们取得省级、市级课题五项,市科技进步奖一项,SCI论文十数篇,发明专利数个,同时三十多项的软件著作权,这些都是部门转型的硕果。

  匆匆十三年弹指而过,圆满了我高考的心愿。也许,下个十年我又会去到新的领域,但是在信息部门的工作是我人生收获最大的十年,感恩一切。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30308170748.png

  赵敏,CHIMA委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厦门市第十一批拔尖人才,厦门市政协委员,现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取得妇产科硕士及软件工程硕士,目前在厦门大学医学院攻读健康大数据博士,从事医疗信息化工作十多年,具有优秀的交叉专业知识,坚实的基层科研与生产实践经历和丰富的医院信息管理工作经验。主持医院信息化通过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六级”,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等级“五级乙等”,同时是国家级电子病历评审专家及互联互通评审专家,在多个国家级、省市级协会任职,主持国家、省市自然基金项目四项,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论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