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人生(一):职业结缘
入行HIS:源于一项科研课题
你有什么样的梦想就去选择什么样的平台,年轻人,不要犹豫!在一片不适合的土壤里,任凭你如何挣扎,梦想都将是一场虚无。要么选择平台,要么有能力突破给自己打造平台。
应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郭扬帆主任邀请,写作此文,谨以此纪念我的HIS人生。
国庆节,泰安雨。
清晨哼着李清照《声声慢》改编的曲子,构思着郭扬帆主任交办的任务。雨打在伞上,青黛烟雨里,有江南的韵律。如这秋雨,飘过了,就有了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的景致。
初出茅庐,走弯了路子
那一年(1994.11.26),在结束了一项省教育厅科研课题《XTD—2000学生体质评价电脑》鉴定之后,我的职业生涯与计算机数据库、软件研发结下了缘份。学生体质评价课题的研究始于1992年底,距离我毕业不到两年时间(毕业时间:1991.7)。
课题是山东省体院一位刘姓教授的申报,确切讲是山东省教育厅审批的。具体实现内容根据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跑、跳等指标,对学生体质进行单项评价、群体评价,得出评价结论。
忘记何缘故了,这个课题落在我的手上。至今一想起当初的懵懂,傻大胆,即便此时此刻敲着键盘码着文字,都为当时的年轻傻气捏一把汗,心依然还在抖。忆当初刚迈出大学校门,根本不懂得课题研究基础条件是啥,如何实现技术路径,核心算法是啥,如何编程表达,最后结果输出是什么,技术文档如何整理?科研团队如何组建?一切都在盲目中把“活”接了,说的负面一点,就是所在科室把球踢给我这个“聪明努力之人”。
因此,该拒绝时大胆拒绝。拒绝不了,就当是天降大任的灵魂考验,开心为之。
没有市场调研,期初的研究闯入了误区。
很显然,这是一项基于数据库的课题,建立指标数据库,录入指标量,算法得出结果,与正常值比对,得出结论。
而当时的我,思维进入研究误区。掌上型电脑评价仪,关键词“掌上型电脑”一下子让思维陷入牛尖儿似的胡同里,把研究的基础起点放在“芯片级”,也就是“单板机(z80,M51)+液晶显示器”。首先要激活“液晶显示”,在单板机(M51)上编程调试进行,然后烧片封装,完成一套电脑系统。今天想来,这怎么可能呢?这是需要多大的团队,多大的资金才可以完成的系统工程呢。
在90年代初期,所在单位虽有产品研发,工作环境充其量也是“小车间级别”。狭窄的空间,高层次人才缺乏,视野无法开拓,思路更谈不上突破。
走了近半年的弯路,走走看看,敲敲打打,夜以继日,不到25岁的年纪,头发干枯一把一把掉落,那时的自己,只要一听济南体院刘教授要来,急得无法入眠,不知如何面对。苦熬过几个月后,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汉字”还真被我搞成了:16点阵、24点阵。如何编写代码,单片机驱动液晶显示汉字,其理论被我搞得门儿清,“芯片级”探索思考奠定了以后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要知道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万变不离“芯片”本质。这可是1993-1994年,上世纪90年代是汉卡的战国争雄时代,那个年代就出了联想的倪光南、北大的王选等,那可是院士级的大咖。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当下的结果是1-2年前选择红利,如果当时我没有坚持下去,选择了放弃,也许就没有了现在人、事儿、心境了。
中关村里遇恩师,脑洞大开
虽说课题研究方法并非是南辕北辙,但这好像是盖大楼,我还要修砖厂造砖一样,思维搞拧了。
没有导师启发我到底该怎么去做,出差归来倒总是有好事儿嚒夹杂着嘲讽的问候。年轻气盛,一肚子傲骄,私下那股劲儿在忧患他们或许吃不上饭的这一天马上就来了。
后面这个单位的故事,验证了我的预言,果真一个单位好好散了,所谓行政后勤皆凄惨惨。
转来继续讲北京中关村里遇恩师的故事。走进中关村,我的脑袋就像新灌了油。90年代北京中关村电脑、电子飞速发展,用日新月异形容一点儿不过,这里真是工作之外的“第二所培训学校”, 去一次长一次见识,那一段时间坐绿皮火车去中关村出差是我最幸福的事儿,完全忽略硬座、夜车之苦。寻寻觅觅,寻觅我的灵感,还有心灵深处的那种与时代奔跑的愉悦劲头。
终于,在中关村偶遇北京工业大学中关村创业的叶姓教授指点。他电话联系某经理,介绍我的课题,我需要的基础研究设备,并推荐我去找某某,这个某某真记不清谁了。掌上型振中电脑,类似大哥大手机这么大,内集成ZZDBASE数据库,只能提供A、B两个数据库,应该是DBASE的降维级。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这才是我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没有这个硬件基础,我自己有多大能耐造一台集成数据库研发的微电脑系统呢?
喜从天降,如获至宝。有了这台ZZDBASE微电脑(当时振中电脑公司),在PC机上安装软件,PC上研发,同步通讯后,振中微电脑上立刻展示课题指标,得出了评价结论,于是一套适合该电脑的“学生体质评价电脑软件”终于完成。省体院刘教授几次下南京,做模具,进行微电脑、微打印机的封装,完成该申报课题的任务。
课题成果通过省级鉴定,技术思考质的飞跃
不轻言放弃。当时困难看似过不去的坎儿,回头看,那都不是事儿。用我最喜欢的一位小伙伴(现在是市中心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了)的话说:做一次提高一次,共勉。
这一段经历,好几次都能把我从恶梦中惊醒。
成就自信。1994年9月,课题在山东大厦由省专家进行鉴定,刚好是我毕业满三年的时间。记得当年情景,我说爱喝牛奶,几杯领导的都让给我,还发了最时髦的最流行的康巴斯石英表。当我站在专家面前讲述技术报告,那一年刚刚25岁。用当年我的直接领导的话说,小徐25岁就站在台上面向省里的专家讲课题研发、成果,也是非常厉害的。所谓苦并快乐着,真的是感恩领导给予的机会促我成长,感恩困难焦虑逼使我开阔了眼界。
技术收获。了解了芯片级如何驱动显示屏幕,每一个字在显示屏上显示(16点阵,32点阵)占存储的多少字节。这对以后的HIS工程项目,特别给医院做方案,每日收多少处方,配几台桌面电脑,服务器配多大容量,都能讲的头头是道。
思维收获。自身努力很重要,借力也很重要,当一件事情自己努力到山穷水尽无解时,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拜师吧。真的很感谢那位叶教授指点,人家是真的懂啊,如果看过这篇小文,请大家广而告知,请问候:北京工业大学叶兆春老师,你好吗?
留有遗憾。我是背着家族使命第一个考学进“城”的女孩子,父辈们总是说,你们考学出来,解决家里进城两眼一黑,好像阶层的跳跃无非就是给家里人提供方便,至于理想至于时代都是莫须有的。骨子里总有一丝丝的后悔,如果当初敢于“北漂“呢,我今天又是谁呢。
职位小升。这是1994年年底,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有了这个课题的开端,休息半个月后,领导找我谈话,初拟组建心电监护仪研发组,我牵头,征询意见。这莫非就是他人嘴巴里的提拔吗?(实则是挑了炼狱般的重担)。综合考虑后,放弃了同门相似的产品路线,放弃心电类工作,决定开启收款软件、住院结算软件的研发。回头看,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是当时的一粒小卒子,人生至此,我依然深深怜惜爱着当年的他们。
骨子里小小的倔强,从电子医学仪器专业转向了今天的IT技术。我的青春职业生涯开始与HIS结缘,从此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医院管理、医院运营模式打起了交道,这一步子的迈出,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小小的城市,小小的我,并肩中国信息化30年同步而行。只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我在这边,君在那边”,一样的梦想,一样的艰难,一样的收获,一样的自豪无边。
30年的HIS历程,今天和你们——祖国四面八方的IT精英共话HIS人生,非常荣幸!
接下来的篇章,我将继续完成HIS人生的后续篇:从信息化视角看待医院管理现状、未来,HIS透视医疗大数据如何创造数据价值等,请各位学术大咖指点。
作者简介
徐吟佳,大学学历,软件工程硕士,主任技师,泰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泰安市高层次人才,2017年第28期党校中青班培训学习。CHIMA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医疗大数据委员会常务理事。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20年,熟悉大数据、系统结构,是技术、医院管理业务复合性人才。擅长简约数字化流程,以数据视角探索医疗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