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后的互联网医院待客之道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意指在信息传播中,只注意自己选择的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像蚕茧一般桎梏于“茧房”中。
以我为例,我是搞IT技术出身,在医院从事管理工作,我觉得用技术改善医疗服务,就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平时,我关注了很多公立医院和医疗媒体的公众号,通过这些渠道,了解了很多关于互联网医院的最新动态。这些报道内容积极正面,而身处“信息茧房”之中的我,也很自然地为这些互联网医院的应用点赞。
实际上,每个人因为自己的职业、环境等原因,都会或多或少地,生活在自己预设的信息茧房之中。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那么,经常听一听茧房外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听到了茧房外的声音,对于互联网医院的待客之道,有了新的认识。
2患者视角下的互联网医院
某天,三五朋友约好小聚,其中一位因故晚到。这位朋友坐下喝了口茶,跟大家说了声抱歉,便开始吐槽引发他迟到的原因,一次糟糕的就医体验。
首先是网上预约挂号。网上预约挂号确实方便了用户,但是也带来了新问题。
问题首先是由大众的就医理念引发的:以前看病,认庙不认人,哪家医院看得好,哪个科有号,挂一个先看着。现在看病,“认庙又认人”,先多方了解情况,然后就冲着某家医院某个专家来,希望在同一个专家名下获得连续、专业的治疗。
互联网医院把医生信息和号源搬上网,一方面,降低了用户了解医生和挂号的门槛;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用户对于优质医疗资源的争夺力度。
以我这位朋友为例,他爱人怀孕了,要定期前往医院产检,抱着“认庙又认人”的心态,他俩非某个专家的号不挂,于是,也就不由自主卷入了网上抢号的群体:先是在某个孕妇群里依靠群众的智慧,大致推算出专家放号的时间和规律,然后定好闹钟,每次复诊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抢到这位专家的号。
从他的视角,现场挂号虽然麻烦,但即使挂不到,还可以跟现场的工作人员沟通,听听对方建议,看有无备选方案可选(比如加号),有事好商量嘛,而且,通过与工作人员沟通,即便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也能平复心情。相比之下,号源一旦上网,尤其是名医的号,只要一瞬间的功夫,说没就没了,用户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打开页面刷新,显得生硬又无助。
其次是就诊环节。作为一次例行产检,检查项目并不是很多,医生经过简单沟通,便给他爱人开了检查单,并嘱咐,先去做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再决定要不要补充某款营养药物。
由于当天就诊量大、检查设备突发故障等多种原因,等到我朋友和他爱人检查完毕,步履蹒跚地回到门诊诊室时,已经到了下班的点,没见到医生。
朋友觉得,检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只需要找医生看一眼,然后就可以决定要不要对症补充。
在他看来,这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于是,他开始想办法,先是求助诊区导诊台的护士,能否联系医生给看一下,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又求助自己在该院的朋友,能否把检查结果通过微信发过去,请对方代为咨询。对方表示为难,说这样做是对医生的不尊重。
在几番尝试都无效后,朋友只好挂了次日这位专家的号。本该一次完成的产检,硬生生地被拆成了两次,这也是被朋友吐槽的点。
3场景分析
在朋友对于这次就诊体验的描述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一句话的事儿”?
对于朋友未完成的就诊内容,到底是不是“一句话的事儿”?我认为不是。
医生接诊为什么要在诊室中进行?因为,医生接诊需要专业的场景支撑和设备支持。在诊室接诊,可以为医患双方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信任。包括医患彼此间的信任背书,以及确定的检查结果,费用结算等。在这些信任背书支持下,医患沟通方能顺利开展。
二是秩序。比如按顺序排队候诊,连续、不间断、专属的问诊时段等等。医疗服务的正常和安全运行,需要秩序保障。
因此,用户视角下,对就诊的理解确实有一些误区,朋友未完成的就诊内容,还真不是“一句话的事儿”,依然需要在特定的场景和秩序中,继续完成。
同时,朋友提到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映射了用户对于看病难的一个核心诉求,即复诊。
预约、排号、排队、问诊、检查、取药、付款,一套就医流程下来,大半天时间就耗完了,而复诊,相当于把几乎重复的流程再跑一遍。
就像一部10集的电视剧,你看到第9集,电脑宕机了,你重启后发现,如果想知道第10集演了啥,还得从第1集看起,而且不能快进,不能点播。
难怪,在某社交网站上,搜索“复诊”,经常看到这样那样的抱怨式提问。
抱怨是次要的,复诊引发的舟车劳顿和往返周折,很可能会引发用户对复诊的抵触心态,进而不按照医嘱约定的时间定期复诊,不及时反馈自己的病情变化,影响患者依从性。
对于已经在线或线下就诊过常见病,且病情较为稳定的患者,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院开始提供线上复诊、配药等业务。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业务模式搬运,而是要从运营管理、IT技术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来进行业务重构。
比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于复诊极速配药业务,给出了4点适用条件:
4结语
近日,我看到曾经的母校,南方医科大学所属深圳医院,在其官方公众号宣布,开通了在线复诊等业务。在文章结尾,有很多用户在咨询这项功能的用法,甚至有一位是远在辽宁的用户。
用户积极关注和踊跃留言的背后,一方面是刚性的民生需求,另一方面,作为官方公众号的运维者,愿意回复和刊登留言,也体现了主动走出信息茧房,倾听用户真实声音的良好意愿。随着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互联网医疗的便利性、实用性,互联网医疗平台需要加速完善,解决好人们关心的问题,从而使医疗服务体系更加便捷、灵活、高效。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现从事医院管理和信息化工作。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纯属技术交流,与供职单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