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是不是很烧钱?
医疗信息化在最近二十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医院日常诊疗、管理、运营不可或缺的抓手。经过信息人奋斗,信息系统的身影从患者线上预约到病房的结算,以及归家后的随访和病历送上门随处可见。信息化让传统的医疗登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患者就医的便捷性、舒适性同十几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而医护以及管理部门从未有像现在这样能够快速获取必要的医疗数据和管理数据。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建设费用也是水涨船高。每年信息化建设费用直接攀升到千万级别,平台、电子病历等核心系统的造价也达到了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因此信息化被认为很烧钱。
原因探究
我们从影响信息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成本:软件功能开发和项目实施时间,探究信息化项目成本为什么越来越高。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必然包含:软件和硬件。硬件设备集成性强,参数明确,价格相对透明。软件则与之大为不同,软件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完全的创造性的工作。同时软件开发也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开发者的能力高低非常关键,不同水平的工程师面对同样的功能需求,所开发出软件的稳定性及对医疗工作效率的提升会不尽相同,要保证软件质量,就需要为专业水平高的工程师买单,这必然是软件成本的重要构成。
医院的软件系统是要为医学诊疗服务等提供专业、高效的支撑。所以医疗信息系统需要将医学诊疗活动与信息系统进行专业性结合,才能提升诊疗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一个项目从计划到落地需要多方进行功能沟通,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不断修正,所以软件的开发工作从计划到落地实施需要的周期较长,通常一个项目建设完成少则五六个月,多则三五年,项目实施时间的拉长也拉高了信息化的成本。
发挥主动性,调控项目周期
从以上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想在保证软件质量的前提下控制信息化建设成本,那就需要调控项目实施周期。由于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既涉及专业的医疗诊疗,又涉及信息化的计算机语言,要实现对项目周期的调控,就必须依靠既了解医院的诊疗流程,又懂信息化语言的专业人员,那就是医院的信息部门。
医院信息管理部门如何发挥主动性,通过全面介入软件实施全周期,把握项目运行的重要环节、节点?作为掌控信息化项目时长的重要抓手,笔者的感悟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重中之重就是要充分调研清楚需求。搞清楚临床到底需要什么系统来帮助他们解决哪些棘手问题,找到相匹配的信息系统。所谓调研绝不是听听管理部门说什么,也不是记录下临床主任的抱怨,而是了解临床当前的业务是什么样的,服务于什么类型患者,流程走到哪里遇到了阻碍,以及他们构想中的模式为何。在此基础上判断哪些需求是信息化能够解决的,哪些是当前技术水平绝不可能实现的,还有哪些压根就不是信息化的问题而是管理问题。如此一来信息管理部门才能对项目实施目标了然于心,参数自然信手拈来。
其次清晰界定软件的实施边界。一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拖拉超期,是因为有部分现场工程师无原则地响应需求科室不断变化的需求,需求科室大多只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并不清楚有些愿景的实现是需要借助符合当下技术水平的计算机语言来转化。现场工程师并不了解医院整体的诊疗流程,只会针对需求科室的某一个具体要求做响应。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就造成了供需双方的鸡同鸭讲,使很多的功能被反复提出、废止,造成工程师大量无效劳动,拖延整个项目的进程。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就需要信息管理部门做主导,对需求进行判断、干预。需求科室将具体要求提交给信息管理部门,信息部门对所收集的需求、进行专业分析、评估、计划,对合理必要的部分,结合现有任务,与驻点工程师沟通,做出任务设计。对许多临时起意,尚未考虑周全,且不符合医院整体流程的想法,由信息管理与需求科室进一步沟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安排。
最后可以考虑买软件开发服务而非成品。定制化软件开发能够贴近医院真实情况做到有的放矢,让软件功能更好解决医院的业务、管理上的痛点难点。虽然产品效果最好,但是对于信息部门掌握软件需求、技术路线的要求比较高;其次则可以考虑选择模块化开发的产品,按照功能模块如搭积木般构建软件。这种方式能够尽可能将资金花到刀刃上,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临床最急需的软件功能上。
结语
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因此,这也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医院信息部门必须切实做好专业引导,保证需求科室和研发单位之间信息转化的准确性,优化软件实施流程,提升软件实施效率,高效转化需求,避免烧钱,实现医院和技术供应方的双赢,才能高质量、高效实现医院“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助力医院运营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化,共同推进医疗信息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