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术空心化”下的“职场空心病”
CHIMA公号刊载的一篇《信息科“技术空心化”现象的反思》,上了热搜,笔者将这篇文章发给了金融、工业企业、通信等行业,有将近数万网友参与了话题讨论。根据话题的内容,又引申出了一个新名字“职场空心病”。具有以下特征:
典型症状1:想到上班就心累,感觉身体被掏空;
典型症状2:明明事情一大堆,可就是不想做;
典型症状3:下班回家无心社交,只想休息。
还有一个特别奇葩的现象,很多人都在研究职场的潜规则和厚黑学。
3月份某医院参加电子病历评级,在某群挂了招聘信息,某老总就把他的助理推荐给了领导,说此人如何如何优秀。面了试,那小伙子确实感觉不错,能说会道,知识面广,而且貌似很上进。当时纳闷为啥这么好的人才,人家不留?但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明白了原因。那哥们知识确实太渊博了,对技术平台,对各种医疗业务场景模式了然于胸......但要命的是:却很难按医院的要求处理好任何一件小事。
写的工作计划总是语句不通,词不达意;
领导来调研开会,他总是高谈阔论,而忘记端茶倒水和会议纪要才是他的本职工作;
写某预算报告,第一页的数据就错了,叫他修改后,发现后面的数据还是错,问他原因,他说我只让他改了第一页的数据......老天爷!后面的数据都来源于前面的推导,前面改了,后面当然也要跟着改!他后面在朋友圈发言,抱怨“每天睡醒都心累,不想去上班。”“一到周五就激动,一到周一就想哭。”“实在不想上班了,做梦都在想退休”。
我参加一些学术活动,有过一个观察,我曾无意瞥见信息科大佬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纪录着每次会议的细节,里面还夹杂着图形和表格,真的可以和90后的手帐媲美,每家机构的发展情况他都了然于胸,报告中的细小错误,也都能马上指出。当你和这些人接触后,你就会明白,只有屌丝们才动不动指点江山,大人物只说细枝末节。
回到医院这个业务场景,我们能做点什么?我想可能需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强性。
在设计软件系统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提到弹性架构设计。一个好的软件系统就像是一个具备弹性的有机生命体,能够动态地改变自己的特性或功能,调配资源,去适应外界的变幻并满足不同的需求。具备弹性的架构才是有生命力的,比如系统压力和容量都是重要的变化维度,如果一个系统能够根据系统压力和容量的增减而动态地调整自己的处理能力,我们说这样的架构就是弹性架构。
我们经常会从朋友圈或各种媒体上看到渲染焦虑情绪的文章:三十而立了,焦虑;每天要学的内容太多,学会的太少,焦虑;AI 时代来了,到处是机器学习,你还在自己学习,焦虑;开始一份新工作,但是似乎离梦想更远了,焦虑;诗和远方到底在哪呢,只看到了眼前的苟且,焦虑。
有些人可能只是过过嘴瘾,宣泄一下情绪,但有更多的人确实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压力,并且真的开始焦虑起来。比如你平时的工作本来就很紧张,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到处是里程碑和Deadline,老板又很严厉,然后你就会变得敏感、紧张和焦虑。
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要求,组里其他的同事看起来都游刃有余呢?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别人也很焦虑,只是表面上看不出来而已。
事实上,不安、轻度的焦虑,几乎会伴随人的一生。那些有抱负、有上进心并取得过成功的人,同样会有各种坏情绪,只是他们自身的系统弹性比较好,可以很快地消化和处理这些情绪,而轻度的焦虑和失控状态,有时候更容易激发人的创造力,并保持机体的活力。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自己能控制的地方,不要过多地因为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而责怪自己。知道每个人都有弱点,有局限性,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有一个小朋友曾经问我一句,我想做得更好,所以我付出的努力比别人多得多,做的事也多得多。我觉得自己做得也很好,为什么似乎很多好事都没有轮到我呢?
我是这么回答她的:很多努力,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当我们做一些超出自己职责范围事的时候,应该是自发的,而不是一定要什么回报。否则,做了之后一直纠结回报,反而不利于成长,也不能持久。
我们的努力就好像一道线,有的人做的工作还在线下面,却因为运气、时机、项目、环境等因素收到了好得多的结果;而有些人,付出和努力已经超过了那条线,却久久看不到成果。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耐心,因为你已经攒了足够的信用分,一旦机会到了,就能顺理成章拿到你应得的东西。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农村的土地,看似平实,牛踩马踏,粪汁四溅,但是只要你春种秋收,努力耕耘,就会有回报。我想在工作中,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所有观点不存在利益输送,只是探讨。
来源:筱筱创新工作室
上一篇: 郭扬帆:HIS人生
下一篇: 张楠:医疗信息部门空心化原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