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万国:集成平台两面观

发布时间:2022-03-21
浏览次数:

  集成平台是对基于ESB或SOA或消息队列的集成引擎、集成中间件的统称。它针对系统之间集成所需的共性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接口适配、消息路由分发、数据格式转换、消息存储重发、运行监控等支撑功能,旨在简化接口开发,提高集成运行环境的可靠性和管理能力。集成平台的能力特点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1)集中部署实现了系统集成的集中化管理;(2)多样化的接口适配器可简化接口开发;(3)强大的配置功能简化系统对接;(4)消息存储转发和监控机制提升集成的可靠性。这些特点造就了集成平台的优势,也使得集成平台在医院信息系统集成中逐渐流行。在集成平台受追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集成平台技术和适用条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认识,盲从和不恰当使用集成平台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因而,对于集成平台的优势和局限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对于应用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讨论。

  1、集成平台能否减少集成开发工作量?

  在理想情况下,如果参与集成的应用系统都支持业界的标准(如HL7),那么在接入集成平台时,只需要对交换数据的分发和必要的转换进行配置定义即可,系统集成工作相对简单,接近于“即插即用”。

  但遗憾的是当前医院应用系统产品大都不支持标准甚至不提供接口,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集成平台进行集成,工作量就要具体分析了。

  先从接口数量上看。首先要澄清一个说法,医院内应用系统的集成关系并非是广为传说的网状的和n*(n-1)的接口数量。在医疗信息化应用中,业务上是以医生工作站或者电子病历为中心集成的,系统间的集成关系基本上是以星型为主。在产品缺乏标准遵循的情况下,通过集成平台进行集成,要对每个接入系统在集成平台或接入系统方进行接口定制开发,与点对点方式集成相比,接口数量并没有减少。

  再从接口开发上看。对于缺乏标准支持的接口要进行大量的定制接口开发甚至是脚本编程定制,数据分发也要根据各个系统的不同进行定制转换。在这种情况下,集成工作是把原本点对点方式下的接口定制“转嫁”到了集成平台上而已,就好比是把原先暴露在桌面的一团线缆装到了一个盒子里,表现上清爽了,但盒子内部依然如故,工作量难有实质性的减少。

  因此,集成工作量根本上减少与否与应用系统的标准化程度紧密相关。

  2、集中化的集成模式好吗?

  集成平台的引入改变了点对点分散的集成方式,建立了集中化的集成模式。集成开发实现了对系统集成接口的统一管理,同时也实现了集成开发的工具化和专业化。集成运行则实现了系统间数据交换的集中运行和统一监控。通过把系统集成的共性工作从应用系统中剥离和集中到集成平台,简化了应用系统的集成关系,提高了集成的可靠性、灵活性。

  但是,另一方面,集成平台成为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中枢。在获得了统一集成好处的同时,集成平台也成为新的单点故障点,增加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故障风险。一旦集成平台出现故障,会导致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瘫痪。另外,对于大型医院,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密集,集成平台数据流量大,集成平台可能成为整个系统的性能瓶颈。

  集中与分布一直是IT技术架构的发展焦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总在不断演变。集成技术应该也不例外。对集成平台的应用同样要把握集中与分散的平衡。

  3、系统集成都应接入集成平台吗?

  如果医院已经构建了集成平台,那么是不是应该把需要集成的系统都接入集成平台,或者说接入平台的系统数量越多越好呢?我们从以下两种情况来看。

  如果一个应用系统需要与多个异构系统交换数据(如医生工作站与各类检查检验系统之间),可以把系统的集成工作统一到集成平台上,借助集成平台的消息路由、数据转换配置等功能简化数据分发和格式转换等的实现,系统接入集成平台是受益的。

  但如果只是两个系统局部集成的情况,比如:患者分诊系统调用语音叫号系统叫号、收费系统调用医保接口进行结算、医生工作站集成医学知识库系统进行辅助诊断决策的情况,数据交换只局限在两个系统之间,那么集成平台的功能优势未必能得到体现。这种情况下,集成的双方按照自定义接口约定,选择直接改造和点对点集成更为直接有效,且避免了接入集成平台后带来的单点故障风险。类似的场景在医院信息系统集成中还有不少,特别是在许多应用系统缺乏标准化接口甚至是没有接口的情况下。

  所以,从获益权衡的角度看,并非所有需要集成的场景都应该基于集成平台实现。

  4、临床数据中心与集成平台有关联吗?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医院把集成平台与临床数据中心一起建设,那么两者之间是否应当“绑定”呢?这要从两者的目的、作用说起。

  医院内部有两种类型的集成需求。集成平台解决的是流程集成需求,实现的是系统之间的实时数据交换;临床数据中心解决的是数据集成需求,实现的是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打个比方,集成平台是流水的管道,临床数据中心是蓄水池。两者是两个独立的部件,需要分别建设,且并无绝对的依赖关系。

  理想的情况下,临床数据中心应当是HIS与电子病历系统的内置部件,在存储医生、护士工作站等系统自身产生的医疗数据的同时,汇集外来系统的医疗数据。

  现实中,由于一些HIS或电子病历系统的不完善,医院构建了第三方独立的临床数据中心。如果依托集成平台构建这样的临床数据中心,将面临的问题是,并非所有的医疗信息系统都是通过集成平台交换数据,比如一体化设计的系统(如医生、护士工作站)以及其它方式集成的系统,临床数据中心将不能获得未经集成平台的医疗数据。而如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把原本无需接入集成平台的内部数据流(如护士采集的需纳入临床数据中心的生命体征数据)全部改造为通过增加接口和集成平台交换数据,无异于舍近求远,同时又大大增加了集成平台的流量负荷。而实际上对于数据集成来讲,通过数据ETL、CDC(变化数据捕获)等数据同步方式,是更为便捷、可靠的方式。

  因此,临床数据中心与集成平台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建设技术上也并无一定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