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信息化论坛召开
发布时间:2015-02-04
1月30日,辽宁省医院协会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共同举办“汇溪湖医院信息化论坛”。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代表共650余人,相聚本溪汇溪湖宾馆,共同探讨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和展望。
参加此次论坛的领导有: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梁铭会、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王杉、辽宁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大南、JCI首席顾问刘继兰等。辽宁省医院协会会长、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主持开幕式。
侯岩司长作为论坛发言嘉宾,就个人的一些思考,为论坛带来了《关于加快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思考》的演讲。《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记者根据演讲重点进行现场记录如下。
2014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提速,在服务医改方面做出了贡献。虽然,我国医疗体制内建设相对社会力量的创新发展来说比较缓慢,但是发展方向是清晰的,任务艰巨紧迫。2015年应围绕三个重点进行,实现三个两手抓。
第一个重点: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建设。
一手抓加强各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使各个应用系统、各个机构、三大数据库,实现基于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全方位的采集、相关部门间的对接。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国家平台和区域平台建设,利用社会力量,抓好私有云和共有云。同时,一手抓加强医疗大数据的管理,涉及到政府数据的有序开放,与行业内行业外的数据融合共享,通过数据挖掘应用,来支撑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需求。
第二个重点: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驱动作用,在应用上见到成效。
一手抓强化信息化对卫生计生工作监督决策的技术支撑作用,包括绩效考核、公立医院财务决算管理、药品耗材的采购管理和全程的监控追溯等等,以推动深化医改和精细化管理。同时,一手抓强化信息化对全人群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方便群众就医的技术支撑作用。我们清晰地看到,依赖大医院的就医模式必须转换到上下联动、防治结合、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全人群、全程的健康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服务以人为本,实现医改提到的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这其中信息化起到基础作用,包括远程医疗、检查检验中心、居民健康卡和健康档案融合,包括移动互联和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这是国际医疗服务发展趋势。在医院医疗服务中,信息化要关注流程的优化和再造,在卫生计生委召开的落实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中,也提到了发挥信息化重要作用。
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方法创新,还存在两条线。应该在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丰富管理方法和创新。希望各大医院的院长在关注院内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关注区域平台的建设,利用平台实现更多资源的汇集,信息互联互通。在基层,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可以互联互通,但是大医院相对来说还存在信息孤岛,很多诊疗信息只能在院内用,所以还要加快这方面的建设。
第三个重点: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一手抓培育新的增长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迅速。在医疗健康领域有关阔的发展空间,各级医疗机构和各个领域的业务需求非常强烈,社会力量也有进入该领域的动力。作为行业的主管部门我们有责任为其搭建平台,在政策、资金方面提供促进融合发展的机会,以开放的态度真诚邀请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队伍中来,也希望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相互支持,实现共赢。同时,还要一手抓信息安全和标准管理,确保信息系统采集的数据质量可靠、有效应用。信息标准化至关重要,近年来,原卫生部和卫生计生委已经发布了200多个标准,我们正在近一步梳理完善标准目录,我们不仅仅要重信息技术标准,还有加强行业业务标准,近一步统一语义和内涵,做到科学预测,推动标准落地和应用。
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标准的测评和认证。鼓励第三方测评,但明确表示,反对国内医疗机构参加国际盈利性的测评。
我们正在加强行业信息安全建设,从制度法规建设,等级保护监管等多方面,要形成立体化多层面的解决方案。既要加强系统安全管理,也要注重数据安全管理。过去,我们很多经验在硬件系统的管理上,现在形势变化非常快,现在更多关注数据安全的管理。很多医院在探索用新的技术保证数据安全,关键是信息流和数据的把控。我们要有安全意识,保护公民隐私和行业信息安全。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也感谢大家的聆听。
参加此次论坛的领导有: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梁铭会、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王杉、辽宁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大南、JCI首席顾问刘继兰等。辽宁省医院协会会长、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主持开幕式。
侯岩司长作为论坛发言嘉宾,就个人的一些思考,为论坛带来了《关于加快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思考》的演讲。《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记者根据演讲重点进行现场记录如下。
2014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提速,在服务医改方面做出了贡献。虽然,我国医疗体制内建设相对社会力量的创新发展来说比较缓慢,但是发展方向是清晰的,任务艰巨紧迫。2015年应围绕三个重点进行,实现三个两手抓。
第一个重点: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建设。
一手抓加强各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使各个应用系统、各个机构、三大数据库,实现基于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全方位的采集、相关部门间的对接。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国家平台和区域平台建设,利用社会力量,抓好私有云和共有云。同时,一手抓加强医疗大数据的管理,涉及到政府数据的有序开放,与行业内行业外的数据融合共享,通过数据挖掘应用,来支撑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需求。
第二个重点: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驱动作用,在应用上见到成效。
一手抓强化信息化对卫生计生工作监督决策的技术支撑作用,包括绩效考核、公立医院财务决算管理、药品耗材的采购管理和全程的监控追溯等等,以推动深化医改和精细化管理。同时,一手抓强化信息化对全人群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方便群众就医的技术支撑作用。我们清晰地看到,依赖大医院的就医模式必须转换到上下联动、防治结合、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全人群、全程的健康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服务以人为本,实现医改提到的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这其中信息化起到基础作用,包括远程医疗、检查检验中心、居民健康卡和健康档案融合,包括移动互联和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这是国际医疗服务发展趋势。在医院医疗服务中,信息化要关注流程的优化和再造,在卫生计生委召开的落实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中,也提到了发挥信息化重要作用。
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方法创新,还存在两条线。应该在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丰富管理方法和创新。希望各大医院的院长在关注院内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关注区域平台的建设,利用平台实现更多资源的汇集,信息互联互通。在基层,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可以互联互通,但是大医院相对来说还存在信息孤岛,很多诊疗信息只能在院内用,所以还要加快这方面的建设。
第三个重点: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一手抓培育新的增长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迅速。在医疗健康领域有关阔的发展空间,各级医疗机构和各个领域的业务需求非常强烈,社会力量也有进入该领域的动力。作为行业的主管部门我们有责任为其搭建平台,在政策、资金方面提供促进融合发展的机会,以开放的态度真诚邀请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队伍中来,也希望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相互支持,实现共赢。同时,还要一手抓信息安全和标准管理,确保信息系统采集的数据质量可靠、有效应用。信息标准化至关重要,近年来,原卫生部和卫生计生委已经发布了200多个标准,我们正在近一步梳理完善标准目录,我们不仅仅要重信息技术标准,还有加强行业业务标准,近一步统一语义和内涵,做到科学预测,推动标准落地和应用。
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标准的测评和认证。鼓励第三方测评,但明确表示,反对国内医疗机构参加国际盈利性的测评。
我们正在加强行业信息安全建设,从制度法规建设,等级保护监管等多方面,要形成立体化多层面的解决方案。既要加强系统安全管理,也要注重数据安全管理。过去,我们很多经验在硬件系统的管理上,现在形势变化非常快,现在更多关注数据安全的管理。很多医院在探索用新的技术保证数据安全,关键是信息流和数据的把控。我们要有安全意识,保护公民隐私和行业信息安全。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也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