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全国“一卡通”:要啃“硬骨头”
发布时间:2014-03-13
今年两会上,医保应尽快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报销成为代表、委员的建言热点。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务院医改办已对“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拿出时间表,2015年,要全面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即时报销),同时选择在部分省份试点,探索建立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机制;重点针对退休职工、农民工等人群研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办法。
盼医保全国异地报销“马上到来”
前两天,刚从央视新闻节目中看到一个采访节目,一位退休的老人谈到对异地报销的期盼,今天,就看到了省内异地即时报销明年到来的新闻,当然为之欣喜,这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最好体现。
省内异地即时报销的实施应该是全国异地报销的前奏,应该尽快落实.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制定政策,鼓励各省提前落实,把2015年定为最后的时间限制,2015年不能进行省内异地报销的省份要追究责任,调动各省省内异地报销工作尽快落实的积极性,同时,鼓励相邻省份实行区域异地报销实验,为全国异地报销积累经验。
笔者认为,实行医保异地报销不仅是一个公民看病方便的问题,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家庭幸福,公民幸福综合指数提升的大问题。
首先,可以促进公民自由流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展,可以方便地方找到最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医保异地报销利于各地经济迅速发展。
其次,可以促进家庭和谐,老人一般要到孩子工作所在地去养老,如果异地报销工作能够很快实现,那么,解决了老人看病问题,也解决了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利于家庭幸福,利于年轻人工作方便。
第三,可以提升公民的综合幸福指数,手拿医保卡,走遍全国都不怕,公民有了这样的医疗保障,对公民的自由流动,个性发展,对公民的身体健康全程保障,意义深远。
2015年实现省内异地即时报销,望全国异地报销也快到来,我们翘首以盼,越快越好! !(殷建光)
医保异地结算切勿做成一锅夹生饭
在我国异质性、流动性越来越复杂的当下,人的活动半径不断拉长,附着在人格之上的各种权益却并未同步跟进,譬如就医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等。尤其对就医权而言,人口流动加大了健康风险,而户籍的板结又弱化了就医权益,异乡染恙,要么由患者本人全额支付,要么回原籍报销,繁杂至极。
而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在我国流动人口已超2.5亿、“钟摆式”流动逐渐转向稳定的异地居住现状来说,恰逢其时。它不仅意味着“异乡人”就医成本的降低,也扭动着户籍壁垒的螺丝钉,找补着“异乡人”因户籍壁垒被屏蔽多年的社会福利,值得期待。
实际上,此次国务院医改办拿出“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时间表,并无甚新意。该项政策早在2012年就被写入“十二五”医改规划。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此前规划只明确了时间表,而两会上的重申,则进一步明确了路线图:先在部分省份试点;重点针对退休职工、农民工等人群。从各地实践来看,“全国已经有90%的统筹地区实现了新农合经办结构和省内医疗机构的即时结报”,也就是说,现在医保异地报销所面临的重点工作,就是跨省结算。
而不管是省内结算,还是跨省结算,其所涉及的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医保账户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医保信息联网、分级转诊制度与足够的医疗经费作保障,所谓的医保异地结算,就有可能煮成一锅半生不熟的“夹生饭”。
众所周知,我国基本医保制度下,各地医保缴费水平、基金规模、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各有不同,这决定着,异地报销只能由参保地基金支付。而异地就医,参保地即时报销,若没有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儿。唯有借助互联网整理传送的数据,异地报销才能准确、高效;而且,借助统一的信息平台,还能阻止骗保行为,保证报销程序的安全性。实际上,医保信息平台也正是多数省份实现省内报销的技术保障。实现跨省报销,只需将各省医保信息整合起来即可,在技术上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所谓异地就医,一般是医疗水平落后地区患者流向医疗较发达地区,而这背后又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就医成本的提高,异地即时报销,或增大参保地医保基金的压力。这个时候,就要遵循“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诊疗政策,形成“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网络。但很多时候,大医院囿于业绩考核与盈利压力,即便患者已经达到回社区康复治疗的水平,医院也不会主动告知,甚至强行“挽留”。而这反过来,又未免导致大医院资源紧张,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异地即时报销若不能与分级转诊相结合,效果恐要打几分折扣。
从根本上来说,异地即时报销,最终仍指向着医保基金的充实。医保基金的充实,是一切医疗报销行为的基础。充实医保基金,从开源上讲,要提高财政补贴与国企利润划拨比例;从节流上讲,要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监管与管理,促进医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收益率。唯有做好相关配套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王言虎)
医保全国“一卡通”须超越地方利益
异地报销医疗费不是新话题,但却是牵动人心的话题。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异地流动现象日益突出。流动人口在异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却享受不到异乡的医保待遇。特别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刚刚办理了新农合医保,却无法体验到这一政策带来的好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技术高超的医院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不愿意让小地方的病人挤占其医疗资源,以减轻本地人员的看病压力。二是各地医疗机构的利益之争,起因是各地医保统筹层次不同,医保缴费标准、报销比例、报销限额等均不相同。选择异地看病时,即使经过层层审批获得许可,地方医保部门也仅仅给其转移个人账户基金,而不舍得转出已经到手的社会统筹基金;而对前来看病的异地病人,各地医保部门都不愿意为其背包袱。
由此看来,地方保护主义是全国医保联网推进的最大绊脚石。要让医保卡畅通全国,必须采取有效的举措。一是国家要加强对落后地方的医疗投入,可以采取与高水平医院联办的方式,提高落后地方的医疗水平。二是各地方的利益之争,尽快实现医疗信息全国联网,建立医疗保障转移、衔接、异地看病的可行性方案,最终实现跨地区、跨省份的基本医疗转移结算,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国“一卡通”。(王书伟)
令人期待的良心工程
如何破解“医保异地就医结算”的难题呢?
首先,要打破“内外有别”的报销比例制度。当下,各地医保报销比例政策都带有某种意义上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即,在本县内就医报销比例高,出县以后报销比例低。这种“内外有别”的报销政策,限制医保患者在外县就医。实行“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必须打破“内外有别”的报销政策,改为不分内外,按行政层级制订报销比例,方便患者就地医治。
其次,要缩小各地报销比例差别。各地根据医保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订了医保报销比例政策。实行“医保异地就医结算”以后,如果仍然按各自原来的报销比例执行,差别肯定大,对患者不利,对各地医保统筹积极性有损害。毫无疑问,有的地方怕吃亏,可能降低报销比例,损害患者的利益,并导致医保水平下降。同时,报销比例不一致,医院容易打乱仗,搞错比例,结果,要么医院吃亏,要么患者吃亏。为了防止报销比例不同引发不良后果,必须尽可能全国统一报销比例,避免打乱仗和部分地区医保水平倒退。
再者,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兜底医保。“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本身以及缩小和统一报销比例,前提是统一医保统筹水平。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百姓承受力不一样,有的地方统筹水平比较低,要突然大幅度提高医保水平,居民承担不起,导致医保面缩小,所以,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医保水平低的地区提供缩小差距的财力支持。对此,中央和省级财政不会含糊。因为,这是民生工程。
“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对于这一好的改革设想,何时能照进百姓生活的现实,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执政理念问题:看有思想顾虑的官员是否讲良心—真正讲良心的、把百姓之急和百姓之需等民生放在第一高度,钱不是问题,工作难度也会迎刃而解。(李冰洁)(综合人民网、新华网等报道)
盼医保全国异地报销“马上到来”
前两天,刚从央视新闻节目中看到一个采访节目,一位退休的老人谈到对异地报销的期盼,今天,就看到了省内异地即时报销明年到来的新闻,当然为之欣喜,这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最好体现。
省内异地即时报销的实施应该是全国异地报销的前奏,应该尽快落实.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制定政策,鼓励各省提前落实,把2015年定为最后的时间限制,2015年不能进行省内异地报销的省份要追究责任,调动各省省内异地报销工作尽快落实的积极性,同时,鼓励相邻省份实行区域异地报销实验,为全国异地报销积累经验。
笔者认为,实行医保异地报销不仅是一个公民看病方便的问题,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家庭幸福,公民幸福综合指数提升的大问题。
首先,可以促进公民自由流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展,可以方便地方找到最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医保异地报销利于各地经济迅速发展。
其次,可以促进家庭和谐,老人一般要到孩子工作所在地去养老,如果异地报销工作能够很快实现,那么,解决了老人看病问题,也解决了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利于家庭幸福,利于年轻人工作方便。
第三,可以提升公民的综合幸福指数,手拿医保卡,走遍全国都不怕,公民有了这样的医疗保障,对公民的自由流动,个性发展,对公民的身体健康全程保障,意义深远。
2015年实现省内异地即时报销,望全国异地报销也快到来,我们翘首以盼,越快越好! !(殷建光)
医保异地结算切勿做成一锅夹生饭
在我国异质性、流动性越来越复杂的当下,人的活动半径不断拉长,附着在人格之上的各种权益却并未同步跟进,譬如就医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等。尤其对就医权而言,人口流动加大了健康风险,而户籍的板结又弱化了就医权益,异乡染恙,要么由患者本人全额支付,要么回原籍报销,繁杂至极。
而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在我国流动人口已超2.5亿、“钟摆式”流动逐渐转向稳定的异地居住现状来说,恰逢其时。它不仅意味着“异乡人”就医成本的降低,也扭动着户籍壁垒的螺丝钉,找补着“异乡人”因户籍壁垒被屏蔽多年的社会福利,值得期待。
实际上,此次国务院医改办拿出“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时间表,并无甚新意。该项政策早在2012年就被写入“十二五”医改规划。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此前规划只明确了时间表,而两会上的重申,则进一步明确了路线图:先在部分省份试点;重点针对退休职工、农民工等人群。从各地实践来看,“全国已经有90%的统筹地区实现了新农合经办结构和省内医疗机构的即时结报”,也就是说,现在医保异地报销所面临的重点工作,就是跨省结算。
而不管是省内结算,还是跨省结算,其所涉及的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医保账户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医保信息联网、分级转诊制度与足够的医疗经费作保障,所谓的医保异地结算,就有可能煮成一锅半生不熟的“夹生饭”。
众所周知,我国基本医保制度下,各地医保缴费水平、基金规模、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各有不同,这决定着,异地报销只能由参保地基金支付。而异地就医,参保地即时报销,若没有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儿。唯有借助互联网整理传送的数据,异地报销才能准确、高效;而且,借助统一的信息平台,还能阻止骗保行为,保证报销程序的安全性。实际上,医保信息平台也正是多数省份实现省内报销的技术保障。实现跨省报销,只需将各省医保信息整合起来即可,在技术上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所谓异地就医,一般是医疗水平落后地区患者流向医疗较发达地区,而这背后又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就医成本的提高,异地即时报销,或增大参保地医保基金的压力。这个时候,就要遵循“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诊疗政策,形成“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网络。但很多时候,大医院囿于业绩考核与盈利压力,即便患者已经达到回社区康复治疗的水平,医院也不会主动告知,甚至强行“挽留”。而这反过来,又未免导致大医院资源紧张,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异地即时报销若不能与分级转诊相结合,效果恐要打几分折扣。
从根本上来说,异地即时报销,最终仍指向着医保基金的充实。医保基金的充实,是一切医疗报销行为的基础。充实医保基金,从开源上讲,要提高财政补贴与国企利润划拨比例;从节流上讲,要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监管与管理,促进医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收益率。唯有做好相关配套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王言虎)
医保全国“一卡通”须超越地方利益
异地报销医疗费不是新话题,但却是牵动人心的话题。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异地流动现象日益突出。流动人口在异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却享受不到异乡的医保待遇。特别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刚刚办理了新农合医保,却无法体验到这一政策带来的好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技术高超的医院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不愿意让小地方的病人挤占其医疗资源,以减轻本地人员的看病压力。二是各地医疗机构的利益之争,起因是各地医保统筹层次不同,医保缴费标准、报销比例、报销限额等均不相同。选择异地看病时,即使经过层层审批获得许可,地方医保部门也仅仅给其转移个人账户基金,而不舍得转出已经到手的社会统筹基金;而对前来看病的异地病人,各地医保部门都不愿意为其背包袱。
由此看来,地方保护主义是全国医保联网推进的最大绊脚石。要让医保卡畅通全国,必须采取有效的举措。一是国家要加强对落后地方的医疗投入,可以采取与高水平医院联办的方式,提高落后地方的医疗水平。二是各地方的利益之争,尽快实现医疗信息全国联网,建立医疗保障转移、衔接、异地看病的可行性方案,最终实现跨地区、跨省份的基本医疗转移结算,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国“一卡通”。(王书伟)
令人期待的良心工程
如何破解“医保异地就医结算”的难题呢?
首先,要打破“内外有别”的报销比例制度。当下,各地医保报销比例政策都带有某种意义上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即,在本县内就医报销比例高,出县以后报销比例低。这种“内外有别”的报销政策,限制医保患者在外县就医。实行“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必须打破“内外有别”的报销政策,改为不分内外,按行政层级制订报销比例,方便患者就地医治。
其次,要缩小各地报销比例差别。各地根据医保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订了医保报销比例政策。实行“医保异地就医结算”以后,如果仍然按各自原来的报销比例执行,差别肯定大,对患者不利,对各地医保统筹积极性有损害。毫无疑问,有的地方怕吃亏,可能降低报销比例,损害患者的利益,并导致医保水平下降。同时,报销比例不一致,医院容易打乱仗,搞错比例,结果,要么医院吃亏,要么患者吃亏。为了防止报销比例不同引发不良后果,必须尽可能全国统一报销比例,避免打乱仗和部分地区医保水平倒退。
再者,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兜底医保。“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本身以及缩小和统一报销比例,前提是统一医保统筹水平。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百姓承受力不一样,有的地方统筹水平比较低,要突然大幅度提高医保水平,居民承担不起,导致医保面缩小,所以,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医保水平低的地区提供缩小差距的财力支持。对此,中央和省级财政不会含糊。因为,这是民生工程。
“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对于这一好的改革设想,何时能照进百姓生活的现实,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执政理念问题:看有思想顾虑的官员是否讲良心—真正讲良心的、把百姓之急和百姓之需等民生放在第一高度,钱不是问题,工作难度也会迎刃而解。(李冰洁)(综合人民网、新华网等报道)
上一篇: 北大医疗30亿投资贵阳两家三甲医院
下一篇: 韩国:抗议搞“远程医疗”医生停诊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