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寄语:信息科工程师如何远离职业倦怠感
元旦期间,我收到一位医院信息科工程师发来的祝福短信。他平日里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业务能力很强,喜欢跑步,配速挺快,每次他跑完步发朋友圈,我都会点赞。
回复他消息时,我顺口问了句:最近怎么没见你跑步?
过了一会儿,他回复:累,不想跑步,寻思跑路。
可能是发现气氛有点儿尴尬,他赶紧解释了一番:最近他觉得在信息科工作特别无趣,对工作内容感到烦躁,甚至不想去上班,一上班就想着下班。
最初有这种想法时,他觉得可能是辛苦了一年,加上年底工作量太大,自己太拼。但是他随后发现,无论是减少工作量还是增加休息时间。或者是用跑步等方式去对冲,都无法得到缓解。
他开始认识到:需要尽快从现在这种不健康的工作状态中抽身而出,寻找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场栖息地,初步考虑是读研。
我一边安慰他,表示尊重他的想法,一边想:辞职可能只是一种解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如果没有找出症结,即使换了新的工作,过了新鲜期,也有可能“旧病复发”。
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写了这篇文章,跟大家一起来正视这个问题。
到底怎么了?
我能理解他当下的境遇:他既有天分也很努力,工作环境也不错。出现当下这种情况,既不是他的问题,也不是工作的错,而是一种职业倦怠感的体现。
我一直认为“职业倦怠感”是一个不褒不贬的中性词。因为,任何人做一份工作久了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换句话说,很难有一份工作可以时时刻刻、源源不断地给一个人正向激励。
综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信息科工程师这份职业的倦怠感,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确定性带来的倦怠感
谁都不想活成一个 NPC(Non-Player Character,在电子游戏里向玩家提供服务的非玩家角色,一般由电脑预设) 的样子,但现实偏偏如此: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问题,固定的解决思路和应对办法,时间越长,越不需要思考。电话响起的一瞬间,张口就来:哪个科?IP多少?我连过去看一下。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是公司的原因,我帮你对接项目负责人。
(2)碎片化带来的倦怠感
好的影视作品都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职场也是如此。虽然当下的工作各有侧重,但是把时间拉长到一个月、半年这样的周期,应该能拼出一条明确的主线。
然而现实是:琐碎的工作让人应接不暇,在项目之间奔波、救火、支援让人顾此失彼,回头发现自己除了疲惫,没有长进,很难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预先设定的主线和副本也逐渐模糊,进而慢慢否定自我价值。
(3)非中心化带来的倦怠感
信息化建设是要为临床医护业务服务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样的前置规则决定了在绝大部分医疗场景中,信息科需要甘做绿叶,甘当配角。如果不能正视这个逻辑,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心生怨气,甚至产生不良心态:既然无论怎样努力都做不了主角,那不如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应该怎么办?
我从自己的经历出发,给大家几点建议供参考:
(1)思维走出去
搞机器学习的人都知道,没有一个算法可以完全胜任所有的应用领域,一个单一的算法模型,大概率会被一个集成了多种训练算法的模型所打败。同理,在咱们工作的医院里,二进制算法不是全部。医患关系、医疗管理、临床业务、后勤保障等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细分领域背后,都有自己的知识库和算法,取长补短、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能让你的算法模型更加普适。
(2)脚步走出去
逐步培养职场以外的生活和爱好,既可以对冲职场内乏味和重复工作,还可能在发展新的支线和副本的过程中,逐步解锁新技能,从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圈内有很多我认识的信息科同仁,都是运动爱好者,其中以跑步居多。很多跑者认为,跑步能让人从忙碌压力大的工作环境中抽离,放松身心,帮助恢复精神。而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跑步时的冥想可以增加大脑负责对资讯深入处理的灰质数量、改善注意力,并对抗忧郁和焦虑情绪。
(3)岗位走出去
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应不同的工作属性,需要不同特点的员工。而每个员工在不同阶段,悟性和需求都不同。
曾经有一位信息科工程师跟我说,他曾经也是一位痴迷于技术的“极客”,并以此为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厌倦了每天对着显示器,他觉得在“管电脑”这件事上,他已经通关了,技术问题没法给他带来更多乐趣,他想“管人、管事”,于是逐步转型去做管理岗。
这样的例子我见过很多,当你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是面对曾经满腔热情的工作就是缺乏动力、缺少积极性时,请认真考虑,是不是因为“你长个儿了,显得衣服小了”。类似于在RPG游戏中,一个谋求不断升级的玩家,必须要匹配相应的副本场景,才能拿到适合的经验值和装备,保持成长。相反,一直呆在新手村,做着新手任务的玩家是很难成长的。
总结
当电脑出现卡顿时,没必要着急忙慌地重装系统;同理,如果觉得自己出现了职业倦怠感,也不用着急否定自己或者辞职,而应该接纳自己:人毕竟不是机器,人是会累的,只要“倦”而不“怠”,及时调整,相信能找回状态。
以上根据个人经历谈了几点看法,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个人意见请在评论区留言。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现从事医院管理和信息化工作。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纯属技术交流,与供职单位无关。
上一篇: 互联网医院评价体系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