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智慧医院”,让市民就医更便捷

发布时间:2021-12-24
浏览次数:

  2021年11月22日,宜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启动市直医疗机构门诊“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到目前,已有许多市民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进行“签约授信”,享受到该项就医服务。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简称“市一医院”)自上线该服务模式以来,通过开展医务人员专项培训、优化服务举措、简化无感支付流程、加强对老年人的就医引导、制作展板展牌和宣传视频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的功能性和便捷性,让更多患者体验到“看得见、摸的着”的智慧医疗应用场景。

  “通过推行‘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让门诊患者在医生看诊开具检验、检查或处方单后,不再逐项排队缴费,诊疗结束后,‘一站式’缴费或由就医专项信用额度支付,使得市民就医流程更优质、高效、安全、便捷。这是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及市卫生健康委的统一安排,切实抓好应用场景的创新和开发,助力城市大脑建设的重要举措。”市一医院党委书记崔向军说。

  以信息化建设为“根”,为智慧医院建设筑牢基底

  近年来,市一医院始终致力于智慧医院的打造,走上了优化内部智慧诊疗流程、提高智慧医疗服务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创新之路。

  要让医院诊疗智慧化,完成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基础。

  2015年3月,随着市一医院被市政府确定为智慧城市一体化智慧医疗系统建设项目试点医院,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总攻号角就此吹响。为了紧跟现代医院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医院诊疗服务由信息化、智能化向智慧化发展的大变革,市一医院专门邀请知名的信息化咨询公司,对医院信息化现状进行评估,制订了为期5年分三期实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五年规划》。同年10月,市一医院智慧医疗系统正式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切换,一期建设项目42个子系统同步上线运行。随后,医院又陆续上线了门诊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路径系统、合理用药系统、心电系统等53个功能模块,目前已达到95个模块。各模块之间相互关联环环相扣,使医院内部互联互通微循环全部打通,智能信息化在医院内部实现全覆盖,不仅为病人预约就诊、快捷分诊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而且减少了等待时间,优化了就诊流程,规范了诊疗行为,使医院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2016年4月,市一医院作为市民卡的首批试点医院,顺利完成了银医通系统的建设,通过市民卡即可在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的自助机上完成挂号、门诊缴费、查询、打印出院费用清单等多个以前需要在窗口排队才能完成的事项。同时,市民还可以通过“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或“宜健通”微信公众号,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线上挂号、预约医生等程序。

  2018年5月,随着市一医院医保脱卡支付功能的上线,医院相继完成了处方微信扫码付、医保慢性病自助缴费、门诊就诊微信消息推送、缴费记录查询、检查结果查询等多项功能,实实在在方便了市民看病就医。

  2019年4月,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评审专家,专程对市一医院智慧医院建设进行现场评审。经过严格评审,医院获得了“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授牌,成为了宜昌首批医疗信息技术“四甲”医院。

  从传统医疗到信息化医疗,市一医院仅用4年时间便实现了转身。

  这一刻,医院与机构间的数据完成了互通;医院内部管理建立了协同;患者与医生间的信息达成了共享;手机与自助设备间的操作实现了互联。这一切,为医院向智慧化医院发展夯实了发展根基。

  以互联网医院建设为“枝”,为实现智慧医院撑起交互网络

  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解决广大居家市民和患者的看病就医需求,市一医院率先入驻“云医院”,开展线上问诊服务,“云医院”成为了患者和医生间的问诊桥梁。线上问诊及时满足了居家市民问诊的需求,又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还减轻了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其经验被央视报道,在全国推介,受到各级医疗机构和群众好评。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市一医院及时总结“云医院”做法,迅速启动“互联网医院”建设。通过不断试行和持续完善,“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覆盖线上挂号、在线问诊、在线处方、检查预约、线上缴费、药品配送等多个方面。

  2021年1月,市一医院“互联网医院”通过湖北省卫生健康委专家组现场评审,获颁“互联网医院”牌照和执业资格,成为湖北省地市州医院第二家、宜昌首家“互联网医院”。这标志着市一医院在互联网诊疗服务方面,实现了诊疗服务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大跨越。同年8月,医院针对高龄、失能老年人及康复期患者等行动不便患者实际需要,在“互联网医院”上开通预约“护理服务”功能,患者通过线上预约即可获得经验丰富的护理团队上门进行康复护理、专项护理、健康教育等服务。

  “在手机上轻轻一点,不跑腿、不排队、不托人,就买到了曾经一盒难求的‘一医特色维生素E乳膏’,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呢。”

  2021年11月25日10时,家住当阳的别女士在手机上打开市一医院微信公众号,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线上问诊,购买了20盒由市一医院生产的维生素E乳膏,第二天中午,快递小哥就将E乳膏送到了她家。收到货后,别女士大为感慨,称市一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太高效、太便捷。

  市一医院生产的维生素E乳膏对防治冬季皮肤开裂有奇效,一直以来深受市民欢迎,过去到医院开具处方不仅要排队,而且还不一定有现货。市一医院开通“互联网医院”后,不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需求者,通过“互联网医院”找医生线上问诊即可享受送药上门服务,既方便又省时,也有效减少疫情防控期间的非必要接触。

  “‘互联网医院’已有来自32个临床专业的347名医生入驻。目前,我们的‘互联网医院’已累计接受患者问诊55373人次,开具药品处方10860单,开具检验检查30521人次。”市一医院总会计师魏清明说。

  “互联网医院”为患者与医务人员、医院之间搭建了互联网服务平台,构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线上服务入口,融合就医服务、诊疗服务,实现了线上线下就医一体化,让患者的就医体验得以有效提升,有力完善了市一医院智慧医院的可行性建设思路。

  以应用场景建设为“果”,让智慧医院真正造福于民

  12月13日上午,城区的刘先生因腿部不适到市一医院门诊问诊,为减少问诊期间因各项缴费带来的奔波,他在门诊志愿者指导下通过市一医院互联网医院微信小程序,开通了“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短短几分钟的操作,他就申领到5000元的信用就医额度,并全程使用“信用就医”方式进行就诊。门诊治疗结束后,刘先生又通过手机完成“一站式”缴费。

  “‘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确实减少了我来回反复排队缴费的麻烦,没想到现在看病这么方便。”刘先生激动的说。

  为了让该项应用场景更加人性化,“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中还专门开发了“亲情付”功能,方便儿童、学生、高龄老人等特殊人群也能享受到“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的便捷,已完成“签约授信”的市民,可以通过“亲情付”功能添加父母、子女为关系人,最多可关联8位亲属,市民只需将自己的个人专属额度共享给家人,被关联的亲属若在医院通过“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进行就医,就可直接通过额度主体人的个人专属额度完成费用支付。

  市一医院院长李俊明说:“‘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上线后,我们还在不断强化宣传推广、志愿服务、意见收集、流程优化、线上线下融合等工作,希望进一步提升该应用场景的体验感和便捷性。‘先看病后付费’作为医院在宜昌城市大脑建设中上线的首个应用场景,我们力争通过‘全周期管理’让它不仅‘可用’‘好用’,还要让市民‘爱用’‘常用’,为后续‘二、三级医院健康大数据互通’、‘处方流转’应用场景的上线和应用打下良好基础,使智慧医院更为灵活!”

  而李俊明院长所说的“处方流转”服务模式,即将成为市一医院下一个便民惠民的应用场景。

  据了解,市一医院按照市卫生健康委的统一安排,已将信息平台与市处方流转平台进行了对接和调试,待“处方流转”服务模式正式上线后,凡是曾经到市一医院就过医的慢性病患者,可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进行线上问诊,诊断、开具处方、缴费全部流程线上完成后,相关数据就会自动分配到就近的药店,市民就近即可取药。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从最初开创性的顶层设计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从建立覆盖就医管理、临床诊疗、医技医辅、患者服务等6个领域的信息化功能应用体系到“互联网医院”的上线和使用;从与各机构完成互联互通到“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的建立和应用。市一医院在打造智慧医院的路上,一直不断创新实践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果将智慧医院比喻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医院以信息化建设为“根”、以医院完整的医疗体系为“干”、以“互联网+医疗”为“枝”,在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生长与培育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目标,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持续改进,必将结出真正让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医务人员工作更有质效的“果”。

  随着宜昌城市大脑数字底座的正式上线,“大脑小脑”同步建设的稳步实施,市一医院还将不断发挥自身特色,完善便民措施,优化智慧医疗流程,深耕线上线下融合,为智慧赋能宜昌高质量发展贡献一医力量。

  来源:三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