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院何时不再“线下补线上”

发布时间:2021-03-09
浏览次数:

一场疫情催生医疗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医院飞速起跑。自去年2月26日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贯众互联网医院成为沪上首家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公立医院发展至今,上海互联网医院格局正逐渐形成。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度上海共成立53家互联网医院,其中二三级医院42家(占比7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占比11%),民营医疗机构5家(占比10%)。作为首个“吃螃蟹”的医疗机构,徐汇区中心医院业务量占上海互联网医院总业务量的八分之一。


作为新兴事物,互联网医院的成长之路同样布满荆棘。近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获悉,互联网医院还需突破支付补偿、信息共享等诸多障碍,保持耐力持续长跑,最终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促进良性发展。




发展快速奔跑,仍难短期内改变就诊习惯



互联网医院上线后情况如何?徐汇区中心医院的数据显示:近两个月内医院每日预约检查等为450—500人,处方量为60—70单(医保自费各占一半),每日约有千余人线上咨询(免费)。“这几个月互联网医院已突破性实现自身收支平衡,这是我们自2015年探索至今,摸索五六年后收获的欣喜,希望也能为后来者带来借鉴参考。”徐汇区中心医院执行院长朱福说。


位列全市互联网医院业务量前茅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于去年6月23日正式上线。今年1月,该院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2600余人次,开出互联网处方2600余张。“虽刚起步,但变化还是在悄然发生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告诉记者,“以今年3月1日来看,同比2019年门诊量已全部恢复,达8666人次,当日互联网医院问诊量为200人次,比重仍然很小,但相信随着理念普及比重会有所增加。”


疫情期间“快速奔跑”的互联网医院不少,但就诊习惯通过短短一两年,还很难发生根本变化,实现良好运行者凤毛麟角。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部副主任何达透露:年前参与的互联网医院相关课题讨论,无论大小医院的管理者均发现,原以为可能因疫情催化导致互联网医院服务量大规模提升、市民就医习惯改变等,并没有想象中乐观。考虑到互联网医院本身运行成本较高,大多仍然“线下补贴线上”。


何达举例,本市一所声誉度排名前五的三甲综合性医院,一个月互联网医院门诊量不超过100人次,“目前许多互联网医院线上诊疗解决的主要是开药和简单随访,图文问诊难以面面俱到,药品目录有限,对患者来说可能不是最优选择。”




问诊及收费标准期盼细化



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医院,布点格局历经疫情逐渐完善,内核内涵怎样才能持续做起来?在专家看来,调动医生患者双方的积极性是关键。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出于问诊范畴及定价的双重限制,部分高年资医生对互联网问诊意兴阑珊。2019年发布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目前医师通过互联网医院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复诊服务。服务定价方面,上海互联网医院参照的是普通门诊挂号收费,每次25元。


更耗时,却未必体现得出应有价值,成为部分高年资医生的顾虑。徐汇区中心医院数据显示:医生线下出诊一次可问诊50—80人,线上最多问诊50人、平均起码需要8分钟。由此可见,线上问诊为病家提供便捷之时,更加考验医生的沟通及判断能力。


如何让医护人员更有积极性?去年下半年,包括浙江、山东、湖南等多地出台细致收费标准,明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服务价格收费标准。朱福认为,分层不同级别医师,将能促进更多医护人员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医院;扩展互联网医院就诊范畴,一定程度上放开初诊患者,也更能调动积极性。此外,还应鼓励互联网医院医生多点执业,让医疗的人力资源真正“活”起来。




患者数据共享瓶颈待突破



对于患者,互联网真正实现便捷是最大诉求。工作繁忙的谢女士辗转带孩子在本市综合性三甲医院、儿童专科医院和区级中心医院的眼科奔波求医,“我在健康云的应用程序里,可以查到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和历史就诊信息,为什么每家互联网医院都还需要自己填写、自己拍照上传?互联网医院的数据是否可以实现共享?”


互联网医院迈开更大步伐,数据互联互通互认是核心步骤。周行涛举例,近视患者验光数据实现全市互通互认,突破传统意义上互联网医院必须“初诊在医疗机构”,可确保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在线上发挥作用。朱福则提出,针对现有技术“孤岛”痛点,全市应完善顶层设计和统一标准,搭建市级及区域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规划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接口、统一认证,让数据交互更为顺畅。


互联网医院小小创新,都可以为病家就诊体验带来很大改善。获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今年1月份正式上线专科门诊,2月份开放儿童医保,后台显示患者满意度一下子提升不少,1月份咨询量升至3600人次。作为需要持续复诊随访的科室,眼耳鼻喉科有其特殊性,“我们的门诊、药房等联动,为患者提供及时的互联网配药(包括自制制剂)服务,实践下来非常受欢迎。”


持续改进已在规划之中。何达透露,目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正主导建设“上海市互联网总医院”,融合全市38家市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希望未来进一步集合打通各平台,让患者不再需要下载多个程序、申请多个账号、填写多次信息,一步到位实现便捷。




下沉社区助力分级诊疗



互联网医院想象空间可以更大。去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通知。何达直言,“业界对于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与研究,几乎都集中在以医院为核心主体的政策中,但或许互联网医院未来真正想要发展,必须还是得下沉。”


目前部分互联网医院提供慢性病、常见病复诊和开药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工作契合,在专家看来,比起跑在最前面的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在这一轮互联网医院发展中加速跑,让信息化为家庭医生工作助力。


周行涛同样谈到了互联网医院在分级诊疗中发挥的枢纽作用。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互联网医院内,教授团队占比6%、专科团队占比4%,“这一比例将随互联网推动持续走高,最终医院线上、线下的定位会高度契合,即针对疑难杂症进行诊治。”他同时提出,未来互联网医院在长三角地区可牵手合作更多医疗机构,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分级诊疗。


个性化单病种诊疗,也将是互联网医院今后深耕领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后台数据显示,五官科问诊咨询最多的是慢性咽炎,这提示院方针对患者群体有的放矢提供个性化服务。何达团队今年也将通过嘉定区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互联网企业试点研究简单病种,“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病患者通过社区互联网医院平台得到精准干预、健康管理,如此,互联网医院优势才能最大化惠及百姓。”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顾泳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