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背后“看病难” 筑起老人就医“绿色通道”

发布时间:2021-03-06
浏览次数:
一道悄然形成的鸿沟


“我早早赶到医院排队挂号,排到了却被告知专家号早已预约完。唉,想找的医生很难挂上号。”在武汉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门诊,68岁的王老先生一脸怅然,连续三周,他都没能挂上一直想求诊的专家号。这种看病受阻的际遇,让老人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听说号得在网上挂,可我又不会操作,现在看病咋这么难。”王老先生无奈地说。


这一感受引起了门诊内另一老年患者的共鸣。由于使用的是老人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行程码,65岁的刘老太也被挡在了门诊入口。


微信预约挂号、手机诊间支付、结果自主查询……当智慧医疗颠覆传统就医模式,一系列就医智能化手段在方便患者的同时,却给众多“被科技抛弃”的老年人,带来了一条“就医鸿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占总人口的18.1%。武汉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增加,截至2019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194.25万,占总人口的21.43%,由此带来的老年人就医需求,也持续增长。


不少老人们的普遍感受是,“以前不少可以人工操作的流程,现在都被机械代替,进了医院无所适从。”有些子女也抱怨:“老人看病,必须自己请假陪着,变相增加了看病的另类负担。”


智慧医疗背后的“看病难”


“这是刚凸显的新型看病难问题,必须得到重视。”业内人士直言不讳。


据悉,近年来,为提高医疗行业服务救治水平,解决老百姓“挂号难”、“排队长”等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医疗改革举措。201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其后,中央和地方发布一系列政策,将“智慧医院”建设推入高潮。“智慧医院”,即把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前沿技术应用于当下医疗服务领域,从而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等之间的互动,逐步实现信息化平台建设。


数字化背景下,医疗服务体系搭上这辆“顺风车”展开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其中,基于移动客户端,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网上预约就诊在简化就医流程、改善医疗环境方面颇有成效,为患者提供了极大便利。但这背后,也凸显了另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困境。


有医学专家毫不避讳地说:“智慧型医院建设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但任何一项决策的施行都需要在千百次的实践锤炼中不断完善,我们可以洞见‘智慧医院’建设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但是也不能忽视老年人的就医难处,如何填补这条‘数字鸿沟’还需要多方考量、联动。”


筑起老人就医“绿色通道”


“决不能让任何一位老人看不上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万红慧说。就在这一问题初现端倪时,作为高举公益大旗的“红色医院”,他们开始了数字化时代老年患者就医“人文+科技”关怀的新模式探索。


江夏区已入古稀之年的胡老先生罹患冠心病多年,需定期到医院复查。早已看不清手机屏幕的他,远远被“数字洪流”甩在后面。3月3日,儿媳再次帮他网上“抢号”时意外发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专门为老年患者开通了预约就诊的“绿色通道”,顺利预约到江洪教授的专家号。到医院就诊期间,江洪还贴心地为他绑定了一个月内的号源,方便他下次来院复诊。


该院门诊管理服务部主任孙璇介绍,目前,医院开通了多条方便老年患者的“绿色通道”:拓宽预约挂号渠道,医院微信公众号、支付宝生活号的注册账户,可最多绑定5名家庭成员,老年人可以由家属、亲友代预约7天内的专家号源。对于需要复诊的患者,接诊医生通过医生工作站,在诊间为老年人绑定1个月内的号源。医院门诊一楼的转诊病人服务中心,也专为老年患者提供预约门诊、预约检查、预约住院等一站式服务。医院还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实行三级预检分诊的基础上,为特殊人群开通“无码畅医”服务。老年人在门诊入口由工作人员引导至“无健康码”通道手动登记信息和健康查验后,即可通行。


而在更深的层面上,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变革也悄然而至。2020年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抗疫期间临危受命组建湖北省首家互联网医院“武大云医”,让患者在家中就可看病、开药。


家住蔡甸的王老太,深切地感受到就医的新风扑面。只用几步简单操作,她就可以在“云上”求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开具相应药物。几天后,快递送药和报销凭证便会如约而至。医院门诊管理服务部护士长刘靖介绍,平台还可提供智能穿戴设备,老年人居家可测血压、血糖、心率等各项指标,数据直接上传平台至医生端查看,为老年人健康保驾护航。


“帮助老年人实现从初诊到复诊、从看病到取药的全流程、全周期的便捷就医体验,这是医院改革的应有之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加强老年医学的发展,把人文关怀渗透到老年患者就医的各个环节,考验着医者的决心和智慧。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胡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