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扶贫路上看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下)

作者:李楠 发布时间:2020-07-30
浏览次数:

  引子

  5月下旬,我有幸参加某扶贫工作组,利用2周时间,跨越甘、青、川、藏等4省,检查调研多家基层县级公立医院运转情况(以二甲、二乙为主)。

  期间,我一边完成工作任务,一边带着学习的心态,观察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由于时间、样本、能力皆有限,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篇为本系列的第三篇:思考篇。(第一篇为惊喜篇;第二篇为期待篇)

  为期两周的基层行在紧凑的工作节奏中很快结束。时间虽短,但值得思考的地方挺多。

01 完善了我对于基层医疗机构重要性的认识

  以前,我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认识较为片面:一提到基层,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县级医院;其次,说起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我认为自身的发展壮大是最重要且唯一的目标。

  这次基层之行,不仅解锁了很多个人认识上的盲区,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认识也得到了完善。

  从三甲视角看,县级医院的确是基层,但从基层视角看,县级医院是县域医联体的龙头,不仅要自己造血,还要向下面的乡镇卫生室、社区诊所等输血,带动整个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发展。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也是这次基层行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我特意查了一下这个概念的官方解释: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是指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承担着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卫生监督、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任务,为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提供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阶段县级医院的合理定位是: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服务体系的纽带。

  由此可见,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能力提升,确实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性环节,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性举措。

02 基层信息化建设难题怎么破?

  这是在基层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但两周的时间,加上自己的能力确实有限,如果想要就这个问题给出答案,实属为难。

  但是,在基层,我看到很多信息化项目的现状,也有自己的思考。此处以“远程医疗系统”为例,谈点自己的感受。

  当前,远程医疗已成为县医院的标配,也成为了很多扶贫工作考核手册中的必选题。

  这次我路过的基层医院,看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很多医院都经历过不少于一套的远程医疗系统:有些系统仍然在使用,有些则已经荒废。

  对于正在使用的“现任”系统,从院方和医务人员口中,或多或少能听到一些抱怨和不满。

  比如:异地协调医疗资源的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不宜成为紧急状态的常规预案。

  相比之下,在微信上,依靠碎片化时间和个人交情进行远程指导仍然是医务人员最常用的远程手段。

  对于已经荒废的“前任”系统,它们曾经带着美好的意愿,跋山涉水来到基层,但终究因为各种原因水土不服,如今仅存于机房的角落里,或者是上了锁的远程会诊室里。

  那些被荒废的系统,硬件上覆盖着厚厚的积灰,背景墙和门牌上还残留着一些企业的名字,其中不乏一些名气很大的医疗信息化企业。

  我印象中,很多远程医疗的宣传案例,都喜欢用类似下面的图来宣传。这种图,无意中误导了别人,也给自身树了一道墙:似乎只有在隔着屏幕看到彼此的前提下交流病情,才能叫远程医疗,其他的都不算数。

  上文中提到,异地协调医疗资源的成本很高,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更别说隔着屏幕,将最为宝贵的医生资源协调在一起。

微信图片_20200731174715.jpg

  换种思路来让远程医疗落地基层,似乎是更好的选择。来看一则新闻:

  2019年以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省人民医院等省级五大医联体牵头医院已通过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开展会诊848例,基层医疗机构远程提交的心电图、检验检查结果数分钟内即可得到诊断报告,提交的各类医学影像资料20分钟内可完成上传、诊断、出报告等全过程。(新闻来源:健康报)

  新闻虽短,亮点很多:首先,五家省级医院,通过医联体来牵头进行远程会诊,在顶层设计上体现了良好的先进性和组织效率;其次,远程医疗的发力点选择了检查检验,有了诊疗数据的支撑,才能提高会诊的含金量;最后,整个流程控制在20分钟内,符合常规业务逻辑和流程。

  这套组合拳的背后,体现了从临床业务需求和常规逻辑入手,倒推远程医疗系统设计的产品思路,而不是一味的强调用技术去赋能医疗,却不考虑临床实际。

  最近看到这样一条政策: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完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动远程医疗延伸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有自媒体这样解读上述新闻:以县域为中心的基层远程医疗即将迎来大发展。

  我认为,以目前积极的政策导向,加上日渐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个人感觉,远程医疗延伸到哪里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远程医疗能否真正的在基层落地生根,让基层医务人员想用、爱用。

  大发展意味着大繁荣,但置身于大繁荣,有多少是泡沫,多少是讲故事,多少是基层需要的实务?我可不希望以后去更小的基层医疗机构探访,又看到废弃的远程医疗系统。

  以上便是我在基层医疗机构调研工作期间的所想,不到之处还请各位行业同仁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从业至今,历经基层医院信息科、卫生行政机关等岗位,先后从事卫生统计、HIS系统开发和运维等工作,现供职于某公立三甲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


  作者其他文章

  扶贫路上看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上)

  扶贫路上看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中)

  CHIMA大讲堂第十二期观后感

  疫情期间的信息化视角思考(一):表格“抗疫”

  疫情期间的信息化视角思考(二):健康码

  疫情期间的信息化视角思考(三):数据可视化

  疫情当前,我对互联网医疗的一点思考

  疫情当前,我对互联网医疗的一点思考(二)

  发热门诊IT运维思考--来自疫情一线的报道

  肺炎当前,对于技术向善的一点思考

  我对互联网医院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我对医院信息科工作的一点思考

  智慧医院产品观之四:语音交互篇(下)

  智慧医院产品观之四:语音交互篇(上)

  智慧医院产品观之三:预问诊篇

  智慧医院产品观之二:桌面篇

  智慧医院产品观之一:院内导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