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健康”背景下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探析

作者:中国医院杂志 发布时间:2019-02-18
浏览次数:

区域医联体以三级医院为核心,通过联合区域内其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资源优化整合,有效发挥三级医院的引领作用,引导患者分层次有序、有效就医,均衡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医疗联合体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鼓励医疗联合体内上级医疗机构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面向基层提供远程会诊等服务,促进检查结果互认共享。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医疗行业转型升级,对区域医联体的运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实现医疗资源有效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健康需求提供了条件。以“互联网+健康”为背景,选取国内典型区域医联体进行分析,了解其信息化建设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一、 “互联网+健康”背景下我国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现状


“互联网+健康”背景下,基层及偏远地区的患者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可能性提高。目前,国家卫生健康部门将医疗联合体主要分为城市医疗联合体、农村医疗共同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4种模式。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区域医联体,但大多数医联体都应用了远程医疗服务模式。远程医疗成为推动区域内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重要策略。本研究选取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医联体进行分析,了解我国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现状。

 

1、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


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由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17所医疗机构组成。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扶持社区,完成远程会诊将近5000例,并建立区域预约转诊平台,引导患者去基层首诊,有效促进了区域医联体的协同发展。2016年,中日友好医院成立了呼吸专科医联体,作为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与国内外2000余所医疗机构建立远程系统对接,创新完善远程医疗体系,将远程医疗与培训相结合,提升基层学科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专科医联体和区域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模式,促进患者就近看病和分级就诊,累计完成专科医联体内远程会诊数千例,以及远程培训数十期。一方面,通过远程会诊、实时在线指导、医疗查房、远程护理会诊、专项技术培训、远程课堂等措施,提升成员单位医疗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便捷的信息渠道,如手机APP等,满足患者需求。中日友好医院不断探索新时代区域医联体的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连接起来,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区域医联体单位内部资源共享,加强单位成员间的分工协作,有效管理区域内单位成员,提高医联体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为就诊患者提供有序、健全的医疗健康服务。

 

2、无锡市人民医院医联体


无锡市人民医院医联体由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武警、民营等医院组成。为促进医联体更好发展,无锡市人民医院医联体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利用物联网技术,以自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开通医联体智能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医联体单位间信息管理系统互联互通,进一步推进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通过将自身的技术、信息、设备等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让人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实现区域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共同发展。

 

无锡市人民医院在区域医联体建设中起着带头作用,以专科帮扶实现区域医联体内成员单位资源共享,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让患者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3、瑞金-卢湾区域医联体


瑞金-卢湾区域医联体由7所医疗机构组成,其中三级医院1所、二级医院2所、一级医院4所。医联体内实行集团式管理,以章程约束医联体成员的行为。自区域医联体推行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医联体成员单位进行不同形式的联合。


为方便患者就医、节省患者排队挂号时间,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建立预约、转检和会诊平台,患者可以在区域内任何一所医疗机构进行跨院检查;同时,不同院系的医生也能通过平台进行实时交流、远程会诊。


另外,建立了统一的检验中心,区域内单位可以共享患者的检查信息,避免重复检查;依托互联网开通家庭医疗APP,方便居民预约挂号、有病寻医;针对不方便出门的老人,医院安排相关医务人员上门问诊,为推进分级诊疗奠定了一定基础。


为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区域医联体健康发展,瑞金-卢湾区域医联体着力推进相关医院功能转型和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搭建三级康复网络。

 

二、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已出台许多关于“互联网+”的文件,而互联网的隐蔽性和虚拟性,造成相关部门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目前,关于互联网医疗机构、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具体监管规定和措施缺位,缺少确保患者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医疗大数据应用与个人信息、患者隐私保护等方面尚缺少健全的法律保障。


2、信息化建设水平低


上述3个典型区域医联体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但信息化建设水平仍不高,主要表现为资金投入不一、人员投入不足、平台信息化建设研究不足。


在资金投入方面,区域医联体内成员投入不一。上述3个医联体对信息化建设都有一定投入,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一。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在信息化建设上技术更加成熟,涉及面更广。调查发现,国际上,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大约是运营费用的3%~10%,而国内大型医院信息化投入一般只是年收入的0.5%,中小型医院更少。


三级医疗机构利用较丰富的资金,在信息化建设投入上高于基层医疗机构。另外,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离不开政府扶持,省、市、区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一。省、市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略高于区级政府,一定程度上导致医联体内二、三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高于基层医疗机构。

 

在人员投入方面,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专业性极强的工程,医联体内各单位采用的信息技术接口以及信息系统厂家几乎都不相同,需要专业领域的人才对其进行操作和管理。但国内大多数区域医联体尚未组建信息化建设专业管理团队,目前大多只是医院工作人员在管理信息化平台。

 

在平台信息化建设方面,区域医联体成员对其研究不足。区域内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能够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在区域内共享和交换,节省大量经济支出,方便人民群众就诊。但是,各成员单位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研究力度不够,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共享交互信息平台。各地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如数据录入不完整、操作不规范等。另外,不同厂商、不同类别的信息管理系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平台信息化建设难度较大。

 

3、区域医联体内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目前部分区域医联体已搭建信息平台。其中,三级医院由于起步早、资金足,在信息化建设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基层医疗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中发展相对缓慢。虽然建立起区域医联体,但是各单位间无法在区域内共享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信息难以实现互通互享。各单位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容易导致患者重复检查,影响疾病救治效果,造成资源浪费,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 “互联网+健康”背景下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对策和建议

 

1、出台监督管理条例和相关规章制度,提供政策保障

 

从我国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来看,其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因此应该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出台监督管理条例。目前,“互联网+健康”背景下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监管体系空白,政府应该制定并完善相关监督条例,有效监督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人员的行为,保障患者信息安全和隐私。另外,出台信息平台管理条例,对平台在线诊疗的医生进行资格认证,保证患者诊疗记录可追溯,进一步规范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建设。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区域医联体应该制定适合自身的规章制度,包括对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的注册规定和平台管理人员的准入规定等,从而进一步规范单位成员的行为,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医联体成员应该服从整体安排,遵守相关规定;若违反规定,给予扣除年终奖或撤销职务等处罚。同时,医联体内各成员应树立自觉意识,严守患者的个人信息、用户资料,避免不必要的隐患。

 

2、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医联体顺利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区域医联体建设如果仅依据传统的“结对方式”进行成员之间的协作,难以有效促进其发展。因此,需要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政府应该加大对区域医联体成员的扶持力度,合理配置财政支出,尤其是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帮扶力度,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主动提高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开发并完善信息系统。

 

三级医疗机构作为区域医联体的核心领导力量,应充分发挥作用,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大自身人力和财力投入,加强医联体内精细化管理;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区域医联体内的重要成员,应不断发挥自身的作用,主动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向医联体内上级医疗机构学习。

 

3、 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一方面,区域医联体成员间应该加强信息沟通,定期举办会议,交流信息平台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各成员单位应自觉履行自身义务,自行做好系统对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医联体内部应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统一管理患者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并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和系统维护,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最重要的是,区域医联体成员单位间应做好对接工作,避免患者重复检查,进一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节选自:中国医院杂志 第二期,作者:姚银蓥、熊季霞、周亮亮、葛玉芳、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