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诊IT运维思考—来自疫情一线的报道

作者:李楠 发布时间:2020-01-27
浏览次数:

大年初一中午,我接到单位召回通知,于当日深夜返回兰州。


第二天早上,我回到单位,在接受了简单培训之后,我便穿好防护服,走进了传说中的发热门诊,对接病区信息化需求。


现将我在诊区所看所想与诸位交流分享。



1、终端部署上线能否更便利?


一走进发热病区,就看到信息科工程师正在安装部署新的客户端,其中包括台式机、打印机等常用组件。


目前看来,这种传统的部署方式在应急环境下还是太过繁琐:硬件之间的相互连线、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等等,每一个平时看上去稀松平常的步骤,此时此刻都增加了信息科工程师在诊区的逗留时间和活动轨迹,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瘦客户机、虚拟桌面等更为便捷的部署上线方式是时候派上用场了。


2、人机交互方式能否更丰富?


除了信息科工程师之外,医护人员的安全也是我关注的重点。


发热病区的医生在操作门诊工作站时,还是最传统的交互方式:硬件上是键盘鼠标,软件里是各种下拉表单。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医院的现状。


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医务人员都是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操作电脑,操作的灵活性受限,特别是戴上护目镜后,视线的清晰度明显受到影响;其次,聚集在发热诊区就诊的患者,本身在症状、检查项目等内容上有一定相似性。换句话说,发热病区的医生常用的诊断、用药和检查内容,就集中在那有限的几种,但调用频次很高。


我们能否在保持现有HIS系统不变的前提下,为发热系统的门诊工作站配备一套简洁好用的UI(界面)?包括以触摸、点击为主的屏幕交互方式,和磁贴设计的选单?尽量简化医生操作,同时允许医生对于模板的顺序、页面布局排列方式进行自我设置。



3、物流配送能否更实用高效?


在发热病区我看到很多护理人员来回奔波,根据需求为各诊室补充物资。这里也有个问题,一是补充物资本身也消耗有限的医务人员资源,二是诊区繁忙,任务应接不暇,很多应急物资送到需求诊室后,往桌上、置物架上一放,然后双方口头交代一声就走了。


随后,这些物资似乎就被遗忘了,暴露在恶劣的环境里,患者的视线中。


能否考虑用物流机器人在发热诊区运送物资,既能腾出人手,还能履行签收、开启验证等环节,确保物资安全。


(这一点还请大家多批评指正,我没用过物流机器人,不太了解这款产品的优劣,以及它在发热诊区部署上线之后,会不会给诊区带来其他意外的问题)


4、信息传递


上文中提到,医务人员穿上全套防护服后,活动受限,与外界的交互便利度明显下降。但交互本身是一种正常需求,特别是了解突发情况、疫情进展和医院通知等又是一种刚需。  


以前我就发现一个问题,诊区里的屏幕真不少,走廊屏、护士站屏、诊室门口的提示屏等等,但真正能联动的不多。我指的联动有两点重要功能,一是所有的屏幕都能整齐划一的显示内容;二是屏幕之间可以相互交互,传递和显示信息。


能否考虑在诊区增设可以交互、联动的屏幕(各种尺寸、形态皆可)?


除此以外,很多医院的发热诊区都选择了老旧病区改造。诊区上线运行之后,很多指示牌、标识都采取了传统的纸质张贴,缺点很多:诊区里有些地方光线不好,静态的标识牌视觉效果也一般,更换起来麻烦等等。


如果能采取统一的屏幕标识牌,不仅便于统筹管理,还能在应急时通过屏幕颜色变化、闪烁等动态提醒,最大限度的提醒周边的人。


举个例子,我开高速时一般会用手机导航。我盯着前方开车,一般也不会去看位于侧前方中控台的手机,即使它始终亮屏。如果前方有测速或者限速提醒,导航会提前语音提醒,如果提醒后车速没有下降,整个手机的导航页面边缘便会由白变红,然后极速闪烁(感觉手机要炸了),我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就是这个道理。



暂时就这么多,回到医院后,工作节奏骤然加快,没法像前几篇那样反复修改了,只能在繁忙的工作之后抽空写点,质量可能不高,请大家多包涵。


尽量保持更新,欢迎交流。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从业至今,历经基层医院信息科、卫生行政机关等岗位,先后从事卫生统计、HIS系统开发和运维等工作,现就职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

作者同主题相关文章


疫情当前,我对互联网医疗的一点思考

肺炎当前,对于技术“向善”的一点思考


抗击肺炎疫情,信息人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