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中型医院信息科开展科研——别追 “高大上”,“小而美” 才是破局路

发布时间:2025-11-12
浏览次数:

  在中型医院信息科的日常工作中,科研推进往往不是单一的“人少钱少”问题,而是多维度现实梗阻交织形成的困境——不仅要应对“日常运维压得人脚不沾地”的时间挤压,更要面对“方向找不准、资源用不活、落地推不动”的深层难题。很多同事一开始就陷入迷茫:想开展科研却不知从哪下手,要么盯着“AI大模型”“区域医疗大数据”等远超能力范围的“高大上”方向望而却步,要么脱离临床实际做“自嗨式研究”,最后要么半途而废,要么成果束之高阁;手里握着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等数据却不知如何盘活,总觉得“数据量不够就做不了科研”;预算有限又不懂低成本整合资源,想组队却要么搞“大团队”导致效率低下,要么忽视临床协作导致项目与需求脱节;好不容易推进一点,又常因“重技术炫技轻临床落地”“忽视数据质量”等问题,让项目被临床弃用,最终陷入“运维没少忙、科研没成果”的恶性循环。其实踩过很多坑后发现,中型医院信息科的科研,根本不用跟三甲医院拼“AI大模型”“区域医疗大数据”,找准临床小痛点、用活现有资源,反而能做出既落地又出成果的项目。

破局第一步:先找准 “踮脚够得着” 的方向

  信息科搞科研,最怕一开始就 “眼高手低”。与其盯着 “国家级课题” 望而却步,不如从3个 “小切口” 切入,成功率直接翻倍。

  1.锚定临床 “高频吐槽点”

  临床科室每天抱怨的小事,就是最好的科研选题。比如门诊医生说 “电子病历模板太乱,每次调半天”、护士站反映 “输液卡打印总出错,重复核对费时间”,这些问题背后藏着 “电子病历模板优化”“输液流程数字化质控” 等选题,既不用复杂技术,又能直接解决临床痛点。

  2.绑定医院 “重点建设任务”

  医院每年都会有重点工作,比如 “智慧门诊升级”“DRG/DIP 数据质控”“慢性病管理系统落地”,信息科把科研嵌进去,既能借医院资源(比如临床配合、小预算支持),又能让项目有明确落地场景。比如跟着“DRG 付费改革” 做 “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自动校验工具”,既帮医院解决了病案首页报错率高的问题,项目成果还能直接用于科研申报。

  3.盘活现有 “数据资产”

  别总觉得 “数据不够多就做不了科研”,中型医院的电子病历、检验检查、门诊处方数据,只要梳理清楚,足够支撑小课题。比如分析本院近3年“糖尿病患者复诊率与用药依从性的关系”,用Excel或轻量统计工具就能做初步分析,再结合信息系统优化随访提醒功能,就是一个完整的 “数据驱动 + 流程改进” 科研项目。

实操四步走:从0到1落地小项目

  中型医院信息科人手紧,没人能全职搞科研,所以流程必须 “轻量化”,4个步骤就能推进,不耽误日常运维。

  1.需求深挖:拉着临床 “一起聊”

  别自己闷头想方案,找1-2个临床骨干(比如科室护士长、高年资医生),花1-2次下午茶时间聊透需求:

  ● 明确 “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比如 “降低儿科门诊处方调配错误率”,而不是 “优化药房流程”);

  ● 确定 “怎么衡量效果”(比如 “错误率从5%降到1%以下”“护士核对时间缩短 30 秒/单”)。

  笔者所在医院之前做 “输液卡数字化” 项目时,一开始想直接改系统,后来跟儿科护士聊了才知道,他们怕“电子输液卡看不清”,最后加了 “大字体 + 颜色标注” 功能,临床接受度直接拉满。

  2.团队搭建:搞 “轻量协作组”

  不用搞大团队,3-5人就能组队,成员优先选 “能搭把手” 的:

  ● 信息科:1个懂系统(比如HIS/LIS)的工程师+1个会基础数据分析的同事;

  ● 临床科:1个熟悉业务的医生 / 护士(负责提需求、验效果);

  ● 外援:本地医学院校的年轻老师或研究生(缺统计方法时,用 “数据共享 + 成果署名” 换支持,不用花钱)。

  3.资源整合:花小钱办大事

  中型医院科研预算有限,3个 “低成本资源” 一定要用好:

  ● 开源工具:数据分析用Python(有现成的医疗数据处理库)、画流程图用DrawIO、统计分析用SPSS学生版或免费的GraphPad;

  ● 厂商支持:跟HIS、电子病历厂商的工程师搞好关系,他们能提供系统接口文档、甚至帮忙做简单功能调试,比如我们之前做 “检验报告自动推送患者”,就是厂商免费帮加的接口;

  ● 医院内部资源:申请用医院的会议室做小范围测试、借临床科室的电脑做系统试用,不用额外花钱租场地。

  4.成果转化:先落地再 “包装”

  中型医院科研不一定要 “发顶刊”,先让项目在医院用起来,再提炼成果:

  ● 先出 “实用工具”:比如做个 “病案首页校验小程序”,先在病案科用 1-2 个月,收集实际使用数据(比如 “报错率下降多少”“节省多少时间”);

  ● 再写 “总结性成果”:用这些数据写论文(优先投基层医学、卫生信息化相关期刊,审稿快、命中率高),或申报 “市级 / 区级科技进步奖”“医院新技术新项目”,这些都是科室的硬业绩。

避坑指南:基层科研最容易踩的3个雷

  别贪大求全:一开始就想做 “全院智慧护理系统”,结果技术复杂、临床协调难,半年没进展。不如先做 “妇产科术后护理记录简化”,小范围落地后再扩展至其他科室,风险低、见效快。

  1.别 “重技术轻临床”:有人沉迷写复杂代码、做炫酷界面,最后临床觉得 “不好用、不如原来的流程”,项目直接被弃用。记住:基层科研的核心是“解决临床问题”,不是“秀技术”。

  2.别忽视数据质量:用电子病历数据做分析时,一定要先跟病案科核对数据准确性(比如 “主要诊断编码是否正确”“检验结果是否有漏录”),不然数据错了,后续分析再精密也没用。

案例参考:2个基层能直接复制的项目

  1.案例1:门诊电子病历模板优化

  ● 选题来源:内科医生反映 “每次写门诊病历,要从20多个模板里找对应的,浪费时间”;

  ● 团队:信息科2人(1个HIS工程师+1个数据专员)+内科1个高年资医生;

  ● 做法:梳理内科5个常见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病历结构,做 “按疾病自动推荐模板” 功能,同时删除冗余字段;

  ● 成果:医生写病历时间缩短40%,项目论文发表,还被医院评为 “年度优秀技术改进项目”。

  2.案例 2:慢性病患者随访数据模型

  ● 选题来源:全科医学科想提高高血压患者复诊率,但不知道 “哪些患者容易漏随访”;

  ● 做法:用本院3年高血压患者数据,分析 “年龄、用药类型、上次随访间隔” 等因素与复诊率的关系,找出 “高风险漏访人群”,再在信息系统里加 “自动随访提醒”;

  ● 成果:高血压患者复诊率从65%提升到82%,项目申报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还帮全科科主任评了职称。

中型医院信息科的科研,不是 “奢侈品”

  很多人觉得“科研是大医院的事”,但中型医院信息科恰恰最有条件做“接地气的科研”—— 我们离临床近、懂医院实际情况,只要找准小方向、用活小资源、拉上临床一起干,就能把 “日常运维” 变成 “科研成果”,既帮医院解决问题,又能提升科室话语权。

  作者简介

  李巍,河北省秦皇岛妇幼保健院医疗设备与计算机服务中心副主任,担任CHIMA委员、河北省肿瘤防治联合会医疗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秦皇岛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库入库专家。承担国家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一项,发表SCI等论文3篇。